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是特种兵之英雄本色 > 631 黑金帝国 【11】

631 黑金帝国 【1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宜宾, 宜宾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文化,使古城宜宾充满了神奇魅力。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的军队在河南一个叫做牧野的地方,向商纣王的军队发起了总攻。据考,在周武王率领的联军里,就有一支僰人队伍。著名的牧野之战取得了胜利,僰人部落首领受到周天子的封赏,被封为僰侯,在今宜宾一带建立了古僰国。

战国时(前476~前221年)市境内江安、长宁属巴蜀外,大部分为僰人居住地。记载僰人首先见诸于《吕氏春秋。恃君览》。据县志记载,在两千多年前(前316年),“秦灭开明氏,建侯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僰侯国地境置僰道县,隶属犍为郡。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年),建城池于三江口,作为僰道县治,今天的宜宾城正式诞生。从西汉至今约有1400余年,宜宾城都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郡、州、路、府、专区、市驻地。

在三国时期,今宜宾乃属益州犍为郡,为蜀汉南方边陲之门户。蜀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丞相诸葛亮出师平定南中(今云贵地区)叛乱,由僰道县(今宜宾)进兵。叛乱平息后,即由南夷道经僰道县返回成都,至今在宜宾流传着许多诸葛亮的传说。在流杯池公园内,建有“丞相祠”,相传还有他曾使用过的“点将台”。

梁大同十年(544年),以僰道地置戎州,治设僰道城。公元581年隋建朝,在北周管理戎州及外江、南广二县时,曾对西南地区进行开发,于开皇5年(585年),在秦五尺道和汉南夷道的基础上,动工修筑了通往云南昆明等地的道路,称“石门道”,途经高县的石门山。

在唐代贞观6年(632年),在戎州僰道置戎州都督府,管辖今云南文山、蒙自、曲靖和贵州的威宁、六盘水一带,地域广阔,“西南半壁”由此得名。

宋代末期,元军入侵宜宾时,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最终不抵元军,败退于登高山(东山),于是,旧州坝的宜宾城就迁移到登高山。当时整个城区的建城面积约18万平方米,功能主要是行政和军事要塞。公元1267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了登高山城,彻底收复了宜宾,1276年以后,宜宾城又从登高山迁到了三江口至今,完成了宜宾城的迁址过程。

元末红巾军将领明玉珍据蜀,建“大夏”政权,叙州路为其所有。从公元1362起设叙州军民宣府司,统治宜宾约10年之久。

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朝。明改元叙州路为叙州府(简称叙州),领有宜宾、南溪、庆符、富顺、长宁、兴文、隆昌、筠连、珙县及高州。改马湖路为马湖府,统治160余年,称少数民族地区为“都掌蛮”。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兴文、珙县一带爆发“都掌蛮”的反明斗争,(即僰人的反抗),以后几十年一直不断。明万历元年3月朝廷派四川巡抚曾省吾征剿,曾省吾带官兵14万余人,围攻九丝城。阿大王率众反抗,坚持数月,终因力量悬殊,明官兵攻下“九丝城”,大肆斩杀洗劫,从此川南一个英勇骠悍的民族僰人从历史上消亡。

明末清初,因战乱频繁,人口锐减,叙州“城为一空”,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宜宾县“户不满千”。至康熙、雍正两朝六七十年的移民垦殖,“与民休息”,叙州府社会经济才不断发展,变为川滇水陆商贸重镇。

同治年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兵宜宾,转战长宁、宜宾县一带,在石城山大战一场,不幸兵败,折兵4万有余,留下了历史的感叹。

1911年,同盟会领导的同志军兵临宜宾城下,逼使叙州知府反正,并成立“川南军政府”,结束了清王朝在宜宾的统治。民国元年至民国21年,宜宾先后遭滇军入川、北洋军攻占、川滇黔军阀混战、四川军阀混战等战祸。

1926年,中共宜宾地方组织建立,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使宜宾很快成为四川地区政治活跃的地区之一,产生了一大批革命先驱。

1935年,国民党中央统一“川政”,地方建制实行督察区制,宜宾被划为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宜宾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大批宜宾儿女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厂企业转移至宜宾,为抗日斗争提供后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同年12月11日,宜宾城和平解放。1950年1月设川南行署区宜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改称宜宾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为四川省宜宾区专员公署;1954年称宜宾专员公署。

1957年3月,屏山县由乐山专区划入宜宾专区,至此今市属10区县地域已归属宜宾版图。1960年7月,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辖2市16县。1978年4月,宜宾专员公署改称为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同时隆昌县由宜宾地区划归内江地区。1983年3月,富顺县由宜宾地区划归自贡市。同年6月,宜宾地区、泸州市分设,原泸州专区所辖市县陆续划出,至1985年5月,宜宾地区行署辖有1市9县。1996年10月,经**院批准撤销宜宾地区,改设四川省辖宜宾市;1997年2月,宜宾市人民政府成立。宜宾市辖1区9县,至今未再变易。

宜宾城始名僰道,一直到宋徽宗年间,均为僰道县治所在。唐天宝年间,戎州所辖存鄢县多僚人,归顺中央,取“慕义来宾”之意,改存鄢县为义宾县;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太宗赵光义讳,取“义者宜也”之意,改义宾县为宜宾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降宜宾县为宜宾镇,入僰道县。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以僰道县名和城名不雅,俱改名宜宾,由此,宜宾之名延续至今。

没有三江,就没有宜宾这片土地,也没有宜宾这座古城。大江润泽了宜宾的山川原野,大江也塑造宜宾原初文化模型。数千年来,浸润在宜宾人血脉中的第一文化元素,就是大江文化。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宜宾市境的宜宾县柏溪镇、龙池乡,南溪黄沙河,珙县石碑等地,先后发现大量恐龙化石。据考证,大约3亿年前古生界的宜宾,曾是一片被湛蓝海水淹没的区域。大约1亿8千万年前,进入侏罗纪,地壳上升为陆地,四川盆地还是一片大湖,但宜宾作为盆沿地区,开始出现生物,活跃着一支以马门溪龙为首的爬行动物群。又经历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巴蜀湖”最终隆起为内陆盆地,统治地球的恐龙消失。但见证恐龙时代的桫椤等蕨类植物在宜宾至今仍有广泛分布,海洋古生物化石和恐龙化石也不断出土。随着大陆骨架不断隆升,冰川雪水和天降雨水切削大地,江河开始了漫长的发育历程,新一代陆地生命也如影随形地开启了生命旅程。今天发现的所有地球陆地生命遗存,无不与江河直接关联。如果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那么江河则是哺育生命的乳汁。   宜宾是长江上游人类开发最早的农耕地区之一。1980年从筠连县“拱猪洞”出土的古人类臼齿化石和南广、越溪、横江20多处石器采集点采集到的40余件石斧、石铲、石锛等石器,说明宜宾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4万年前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境内已有人群生息。公元前三四千年,宜宾已出现氏族部落,从事原始耕作、狩猎和渔猎。公元前两千年前,拥有先进农耕文化的僰人就已生活在宜宾三江两岸地区。据《华阳国志》记载,生活于宜宾一带的僰人性情温和,习仁道,勤劳、聪明,善事农牧,尤为善种水稻、荔枝、姜、蒟、豆之类的作物。奔腾不息、浪卷千秋的金沙江、岷江、长江,为宜宾的先民创造了一块又一块肥沃的冲积河洲,还源源不断地为他们送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水,使他们获得了生生不息的生活资源。因此对大江的崇拜和敬畏,始终是萦绕于宜宾先民心灵中神曲。

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其实就是大江的原型沉淀。龙首先在形状上酷肖大江,龙头就是大江的入海口,龙身就是干流,龙爪龙翼就是大江支流。而且龙在精神气质上,也神似于大江。在人类的想像中,再没有一种东西如大江一样,充满神秘的力量,它高兴时可以造福万邦子民,而它动怒时却可以毁灭一切;这恰好是龙具备的力量。还有,龙在神话中与大江联系紧密,龙来于天而栖于江河湖海,正像水来自于天而形于江河湖海一样。所以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其原初模型是源于对大江大河神秘力量的崇拜。宜宾翠屏区李庄镇一带,至今流行草龙舞。草龙仅是中国千百种龙之一种,但它同样传达着多少年来人们对龙的崇拜,也就是传递着人们对于大江的崇拜。

人们对于大江的崇拜,包括了敬和畏两种相悖的情绪,正象人们对于龙一样,总将其区分为善龙和恶龙。敬畏之中,人们总希望能够征服大江,驯化大江,驾驭大江。宜宾的三塔,旧州塔、白塔、黑塔,遥相呼应,成为宜宾一景。但古人修塔却并非只为观赏,更重要是有其实用价值,那就是镇邪之用。旧州塔屹立岷江之滨,白塔俯瞰三江口,黑塔遥望宜宾城;它们的功用其中就有镇江驱邪的寓意。宜宾走马街的川主庙,供奉了治水有功的李冰,明清之时,香火鼎盛,也是人们对大江敬畏有加的表征。每遇春夏干旱,旧俗就要举行“耍水龙”的祈雨活动。宜宾还有“晒川主”的习惯,把“川主”抬放在空坝上让烈日暴晒,以触神怒,神即会驱水怪兴风作浪,掀云下雨。此时人们就念到:“平时酒肉祭神灵,大旱之年晒老川,玉帝老儿关我老川啥相干?”

宜宾是万里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是长江上游远古及今最为繁华的水码头之一。宜宾码头有“六渡八帮”。六渡是六大渡口:北关渡、东门渡、合江门渡、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八帮是八大船帮:干货帮、成都帮、五板帮、叙渝帮、叙泸帮、竹木帮、盐帮、嘉阳帮。宜宾的码头文化因此成为宜宾重要的文化一脉,凸显了大江对宜宾人的影响。码头文化在第一个层次上表现在宜宾河运发达,走江行船成为商业往来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船运行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符号。比如船运行情、生意接洽、帮规行规,船出港前的祭祀,船归港时的庆典,行船途中的禁忌等等。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船运业的行业文化符号扩散到社会各领域,使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融进了码头文化的特征。比如拜见地方上有权势的人,称为“拜码头”;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称为“舵把子”;跑江湖讨生活称为“跑滩”;明知某事不可为而为称为“撑硬头船”;生活处于艰难中称为“拖滩”等等。特别是明清以来,码头文化与四川地方上的袍哥文化相融合,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行为规则,“嗨袍哥”的另一称谓就是“嗨码头”,各种地方帮派就称为各个“码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