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军心动摇
翌日清晨,敌军已撤,此时天气晴朗,日色温和,守营多时也不见越军再卷土重来,众将士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休养生息了。
晚晴坐在床上,心中也自是平静多了,只是自从她上次坠马,双腿膝盖严重受创,虽然有军医及时救治,但段时间内不宜再下床行走。
无奈,她只好一直守在凤秋胤的身边,而他也一直昏迷不醒,虽然上次有王忠伪装击退了敌军,但是,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如若他再不转醒,只怕不仅敌军会再来突袭,甚至王朝之军便也会军心动摇,到时候,他们就如一滩散沙,便是难以再敌了。
想到此处,她不免心灰意冷,伸手抓起凤秋胤的手,将他的手放于自己的掌上,眼中有着淡淡的忧伤,对他轻声说道:“胤,求你,快点醒过来吧,求你!”
说完,她将一块姜片放在他的口中,只希望能够为他提升一点精气,可是,眼看十二个时辰就要过去,他却是连一点动静也没有,难道,一向自负的他,一向不服输的他,真的就这样走了?
他不可以死,不可以这样丢下她,他死了,将军府怎么办?年迈的奶奶怎么办?甚至,整个王朝又该怎么办?
这些她都不敢往下想,她只能默默的为他祈祷,希望他可以熬过难关,不到最后一刻,她不会轻言放弃。
时间在一点点的流逝,他却一动不动,难道,他就真的只能等死吗?
眼泪,缓缓地流了下来,一滴两滴,越来越多,越来越急,声音带了痛苦的余味:“夫君,你不可以死啊……”那掩藏在心底深处的恐惧,似一下子,全涌了出来一般,哭得撕心裂肺。
“夫人,您腿伤未愈,切莫流泪伤神!”
一个熟悉而又敦厚的声音在耳边掠过,她立即擦拭脸上泪水向帐外看去,就见王忠款款走来,视线直至床榻之人,竟闪过一丝鲜见的哀愁。
只见他来到她的身边,脸上尽显歉意,对她说道:“属下昨晚冒犯了夫人,特来请罪!”
她听后知道他指的是昨晚呼唤她闺名之事,不免微微一笑道:“你不必介怀,当时情况紧急,倒是你解了燃眉之急,此次你立下大功,待将军醒来,我定会让他奖赏于你。”
晚晴隐藏起自己忧伤的情愫,装出一脸平静的表情面对于他。
他听了她的话去,眼底由先前的歉意转变为一丝惊愕之色,踌躇了片刻后才郑重其事地跪倒在她面前,回道:“将军对属下曾有知遇之恩,此生自是誓死效忠将军,属下的命,自是为将军所用,若能尽到微薄之力,属下自当荣幸之至,马首是瞻,断不敢言邀功领赏。”
他言语平淡,却句句真诚。她静静地注视着他,想起昨晚他身披将军的盔甲,奋勇杀敌,倒是颇有一番大将之风。
心中不免想到,如若凤秋胤真是醒不过来,也绝不能让我军军心混乱,实则不行,便由王忠担起重任,也不能给敌军半点可乘之机。
于是开口说道:“将军昏迷不醒,也不知何时能醒,敌军虎视眈眈,而我方军中却群龙无首,如若长此下去,势必会动摇我军心,所以,我有一大胆提议,不知……”
“夫人切莫担心,将军一向坚强,这点小伤是难不倒他的!”他似乎猜出她言下之意,未等她说完,他便打消了她的念头。
“再则,属下只是将军身边的密探,只负责查案和保护将军与夫人的安全,对于行军打仗,属下却是一窍不通,而杨副将跟随将军征战多年,想来也必定会有稳定军心之法!”
他句句如板上钉钉,使得晚晴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反驳于他,如此人才,倒是越发使得晚晴对他更加多了一份钦佩之意。
其实对于杨凯,她也自是想过的,只是杨凯生性粗心大意,做事虽雷厉风行,却有欠考虑,相比王忠,缺少了几分心细之处。
她刚要继续对他开口,就见一名将士忽然冲进帐内,他神色慌张,气喘吁吁,看着晚晴,竟像是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就在晚晴不明所以之时,他便已跪倒在她的脚下,急急来报:“夫人,有人在帐外醉酒滋事,来势汹汹,恐有动摇我军心之嫌,杨副将阻拦不住,特派末将请夫人速速转移。”
听了他的话,王忠面露惊愕之色,只见他猛地起身挡在她的身前,脸色沉的可怕,对来人说道:“怎么会这样?我们刚刚击退敌军便有人如此懈怠,到底是谁在此闹事?!”
低沉威严的声音一出,就见他拔剑便要冲出帐外,来人见此,也顾不得尊卑礼节,直直扑到他的身上,拦下劝道:“王大人切莫冲动,您保护夫人与将军速速离开才是!”
他听后,即刻将目光扫到晚晴的身上。
“我不会走的,将军重伤未醒,断不可再搬动,牵连伤口,既然有人滋事,我去看看便是!”
还未等王忠发话,晚晴便早已走下床来,无奈重心不稳,踉跄几步便要跌倒。幸好王忠与那将士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扶住了。
“夫人万万不可啊!”王忠神情紧张,语气急促,“将军重伤昏迷,夫人是女儿之身,这些军中并无几人知道,若是夫人此时前去阻拦,只怕会更加动摇军心的!”
“无妨,你速去为我拿一件盔甲来,我既已削发,自是考虑到了这些。”
王忠听后脸色更加难看,揽着她说道:“夫人腿伤未愈断不可再着盔甲,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了!”
此时嘈杂之声不绝入耳,晚晴便是不敢再有半点迟疑,并不理会王忠,忍痛穿上一件盔甲便向帐外走去。
此时帐外一群醉酒的士兵被杨凯的亲信团团围住,可他们却仍是叫喧之声不绝口,晚晴走近,这才听到他们一直嚷道:“我们要见将军!敌军随时来袭,将军却未曾露面,置我们性命于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