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厚黑学:全本珍藏版 > 27第二十七章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

27第二十七章 经济、政治、外交三者应采用合力主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对于现在法定的学校,主张有两种解放:第一种解放,是破除学校与私塾的界限,把在校肄业的,和在家自修的,同等待遇,并不必限定年龄,使为工为商为农的,及早年失学的,都给他们一条出路;第二种解放,是学校内部的组织,得由教员体察情形,酌量变通,不必拘守那种死板的办法,可随学生的程度,为适宜的诱导。但有了这两种解放,自然呈现一种纷乱的状态,再设立一种考试制度于其上,悬出一定的标准去考试,于是参差之中,就寓于划一之制了。

一九二二年,宗吾同省视学游子九奉命赴各省考察教育,见到南北各省学校办理的成绩,比较上虽不无优劣的差异,但同在现行教育制度束缚之下,是不会有理想的发展的。因此他考察归来,即力主实行考试制,以救其弊。一九二三年下学期,成都开“新学制会议”,他便同几位省视学,及会员多人,提出考试案,开会讨论,未蒙通过。会毕,他即单独上一呈文,主张各校学生毕业,应由政府委员考试,即后此十年教育部才颁令全国的会考制度。他于呈文中列举理由十六项,并请在原籍富顺试办,经省署核准,委他为主试委员,一九二四年暑假举行,后来推广于川南各县。一九二五年年假,叙州府联立中学学生毕业,他复为主试委员,考了几场,一夜学生多人,手持木棒哑铃,把他拖出寝室,痛打一顿。据他说,打时秩序非常之好,全场静悄悄,学生寂无一语,他也默不做声,学生只是打,他就只是挨,学生打够了,临走,骂道:“你这个狗东西,还主不主张严格考试?”他躺在地下,想道:“只要打不死,又来!”学生走后,他请宜宾知事来验伤,将伤单粘卷,木棒哑铃,存案备查,次晨,又请该校邓校长到床前,他便口授电文,由邓录出,呈报上峰,历述经过情形,末云:“自经此次暴动,愈见考试之必要,视学身受重伤,死生莫卜,如或不起,尚望历行考试,挽此颓风,生平主张,倘获见诸实行,身在九泉,亦当引为大幸!”疗养稍愈,即宣布继续考试,他裹伤上堂,勒令全体学生,一律就试,不许一人不到,就是打他的学生也无例外;但场规较前更加严厉了,学生也只得规规矩矩地考下来。事后,他特作一书,叫做《考试制之商榷》,说明考试的必要,尤其注重学制的改革,由教育厅印发各县讨论。他常常对人说:“不经这一次痛打,我这本书是作不出的,所以对于该生等,不能不深深感谢!”

他以为这次的挨打,是十分应该的,因为当时各地的学生,都在运动废除考试,而他偏偏主张严格考试,又不曾宣布详细的理由,哪能不挨打呢?自经这次苦打以后,他才得了一种觉悟,凡事固然重在实行,尤其重在宣传,他之所以被打,是由于一般人对考试制怀疑,所以才生出反对的事来。王安石的新法,本来是对的,当他在鄞县做官的时候,曾经试办过,人人都称便利。但他做了宰相,把他的新法推行天下,就遭了一个大大的失败。要说他没有毅力吗?他是“天变不畏,人言不恤”的,其担当宇宙的气概,是古今不可多得的人物。要说他的新法不好吗?他死去以后,他的法子几乎完全被人采用,还有许多法子一直行到今日,不过把名称改一下或把办法略略修正一下就是了。然则王安石何以当时会失败呢?这就是他少了一层宣传的手续。当时的名流,如司马光苏东坡诸人,都不能了解,一齐反对他,彼此各走极端,结果两败俱伤,不但人民吃亏,国家吃亏,反种下后来亡国的因素,真可说是不幸之至!假使王安石不亟亟实行,先从宣传入手,把他的法子提出来,听人指驳,取消那种执拗态度,容纳诸贤的意见,把那法子酌量修改,诸贤也不泥守祖宗的成法,把那法子悉心研究,经过长时间的辩论,然后折中一致,大家同心协力做去,岂不是很好的事吗?宗吾心中有了这个见解,所以他把主张考试的意见,就发表了出来。

他主张施行考试制,并不专在考试的本身,是想借着这种制度,以求教育的普及,和造就真实的人才。他对于现在法定的学校,主张有两种解放:第一种解放,是破除学校与私塾的界限,把在校肄业的,和在家自修的,同等待遇,并不必限定年龄,使为工为商为农的,及早年失学的,都给他们一条出路;第二种解放,是学校内部的组织,得由教员体察情形,酌量变通,不必拘守那种死板的办法,可随学生的程度,为适宜的诱导。但有了这两种解放,自然呈现一种纷乱的状态,再设立一种考试制度于其上,悬出一定的标准去考试,于是参差之中,就寓于划一之制了。

他说:人的本性,原是不齐的,现在的学校,处处求整齐划一,他以为“整齐划一”这句话,是戕贼个性的名词。古时有个强盗,捉住人即按他在铁床上,身比床长的,把他截短点,身比床短的,把他拉长点。现在的学校,注重学年制,学年一满,就可毕业,资质高的,把他按下去,资质劣的,把他拖起来,究竟学生感不感到痛苦,办学的人是不管的,而且美其名曰“整齐划一”,试问这与铁床主义,有何区别?青年个性,如此被戕贼的,就不知有若干了。

现在的学校,是按钟点授课。本日应授的功课,即使学生业已了解,钟点一到,还是叫他们上堂听讲;其有程度太差,听了茫然不解的,也要叫他们上堂听讲。因为不如此,就不算整齐划一了!牺牲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去换取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这便是现行制度。实则所说的三年毕业四年毕业,并不是所习的学业,要三年或四年才能完毕,不过是讲堂上规定了若干钟点,必须去坐满罢了。仿佛是三年的有期徒刑,或是四年的有期徒刑。所以现在的学校,也可以说是监狱式的学校。

按现在学校的组织法而言,管理人对于形式上负责任,铃子一响,只要他能把学生弄上讲堂,他的责任就算尽了;教员对于时间负责任,只要他每点钟能在讲堂上讲过五十分钟或讲过四十分钟,他的责任也就算尽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本是很好的教授法,但如今用不着了,铃子一响,就须上堂听讲,不愤者也要启,不悱者也要发,学校的组织如此,怎么会不生流弊呢?

拿斯密士的“分工原理”研究一下,就知道学校内的学生损失的劳力和时间,真是不可思议了。据斯密士的调查,一个人做针,每天只能做二十枚;倘把做针的工作分开来,一个人拉,一个人截,一个人钻,一个人磨……共分为十八人,每天可做八万六千枚,平均每人每天做四千八百枚,所得成绩增加二百多倍。现在学校的组织,每日要学几种学科,每科以一点钟为限,这就像一人做针,时而拉,时而截,时而钻,时而磨是一样,当然有许多劳力和时间,作为无益的消耗了。虽说学生肄习各种学科,与做针的情形不同;但明白了这个原理,就知道每点钟改习一种学科,是最不经济的。中学校应习的各科不该同时并进,所有各科学习的先后,和学习的时间,都应该酌量变通,取消那每天学习五六科的办法,所得的效果,一定要增加许多。

若取一种未经学习过的学科,自己去研究,就知道其中的甘苦了。遇着不了解的地方,往往钻研许久,都不了解,一经了解,以下的即迎刃而解。有时发生了兴趣,津津有味,自己不忍释手,进行非常之快,比那教师讲授的速度,真有天渊之隔,而且是自己钻研得来的,心中也格外畅快。好比煨肉的方法,初时用猛火,到了沸腾后,改用微火,只要能够保持沸腾的温度,虽是微火,所得的效果仍与猛火无异。凡人看书,有时发生兴趣,津津有味,这就是煨肉到了沸点的时候,就该一直看下去,这是用力少而成功多;倘此时无故把它放下,隔许多时候又来看,自己也觉得兴趣没有先前那样好,看下去就较为艰难了,这便是煨肉停了火的缘故。必要耐心再看许久,方才发生兴趣。若把平日自己看书的经验,下细思考一番,就可发现学校每一点钟换习一科的弊病了。

例如学校内,学生上讲堂,听教员讲某种学科,初时一二十分钟,还没有什么趣味,这就是因为煨肉的水还是冷的。入后越听越有趣味,就是到了沸点的时候了。忽然铃子一响,改授他科,这就像肉还未煨好,就把罐子提开,改为煮饭一样。学生又要经过一二十分钟,才能发生兴趣,正在津津有味的时候,钟点又到了,又须改授他科,这就是饭还未熟,又改而炒菜。每天学习五六科,改变五六次,结果时间耗费了,精力也疲倦了,所受的益处,依然没有好多。

有人说:“每日功课,难易相间,才不亏脑力;每一点钟换一种学科,使脑筋变换,才不受损伤。”宗吾对于这个说法,也有点怀疑。请问世间的事何者为难?何者为易?依他的解释:(一)前进无阻则易,前进有阻则难,所以行平直的路易,行崎岖的路难。(二)顺其习惯则易,违其习惯则难,所以读书人以写字为易,挑担为难,而劳工则以写字为难,挑担为易,当学生学习某种学科,正在津津有味的时候,如果听他一直做下去,岂不是前进无阻吗?忽然换一种学科喊他去学,这就像行路的人,正在顺利前进时,忽然有了障碍,不得不折而他走是一样。又学生正在发生兴趣时,顺着他的惯性让他前进,自然是很便利的;为什么要改授他科,阻止他的惯性呢?这明明是化易为难,何尝是难易相间?我们也只能讲明这个道理,使学生自择其所谓难所谓易,不能钻入学生的脑中代择其所谓难所谓易。学生习某科,他要想继续下去,不肯中止,这是可以的;他自觉厌烦了,想另换一科,也是可以的。当纯由学生自动。教师在旁边辅导,随时指点,却不可强制他。这样学生的进步,自然很快,脑筋也不会损伤。

工场的管理法,是以最少的消耗收最大的效果为原则,对于金钱材料劳力时间四者,俱有精密的计划。金钱材料,不能妄费,自不必说;就是工人的劳力,与做工的时间,都是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不使他有丝毫的虚耗。如果用管理工场的眼光,来考察现在的学校,他那金钱材料劳力时间四者的虚耗,真要令人惊骇不已,几乎无一个学校不是以最大的消耗收最小的效果,无怪乎教育日形退化。

现在的学制,劳力与时间的虚耗,既如上述,至于金钱材料的虚耗,更是所在多有。例如,各学校的仪器标本,封锁的时候多,利用的时候少,为什么不把它公开,使一般人都享受利益?这就是材料不经济的地方。从前书院的山长,得了几百串钱,那全书院的学生数十个,或是百多个,都由山长一人去教,此外没有一个冗员;现在教育上的组织,就是拿钱的人多,教书的人少。教育厅设厅长、科长、科员、几十个人,是拿钱不教书的;省设省视学若干人,是拿钱不教书的;各县设教育局长视学员,是拿钱不教书的;各中小学校校长,多半未担任功课,是拿钱不教书的。从前书院时代,学生的品性,由山长负责,未另支薪,现在把它划分出来,每校设管理员数人,这些人所得薪水,都比从前山长优厚,但他们可无须教书,实际上在教书的只有所谓教员罢了,此外还有文牍、庶务、会计、书记等,都是拿钱不教书的。至于教育局董事,教育委员或学董,都支所谓车马费,也是拿钱不教书的。拿钱不教书的人有如此之多,教育经费哪能不支绌?用了那么多的金钱,费了那么大的劳力,所得的结果,不过是造成一个读书不自由的组织罢了。倘把所有的组织细加考察,无在不是荆棘丛生,诸多窒碍,维新之初,手订学制的诸公,未免太不思索了。

其次则谈到学校以外的情形:从前科举时代,自然是弊病不少;但那个时代,却有一个极好的精神,只要立志读书,就有书可读。国家衡文取士,只问学业,不问贫富,试场之中,贫如乞丐的,富同王侯的,是一样待遇,无丝毫的区别。现在学校的组织,完全是家资富裕的占便宜,学校的等级越高,所需的费用越多,于是高深的学问,就成为家资富裕的私有物了。贫苦人家的子弟,是终身得不到高深学问的;即使实行义务教育,也不过得点粗浅知识罢了。

但就全人民而论,贫穷的人多,富足的人少。现在的学制,只有富家子弟才有入学的机会,贫家子弟,是在摈弃之列,立法未免太偏枯了。我们实地考察,凡是富家子弟,多半怠惰,贫家子弟,多半奋勉,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儒硕学,都是从贫寒的家庭出来的。若照现在的学制,继续行下去,国家必要少出许多人才,无形之中就是受了极大的损失。

从前科举时代,可以一面谋生活,一面自己用功,国家行使考试时,对于此等人,与在书院肄业的人,同样待遇,没有什么歧视之心。现在学校的组织,定要身在学校之内,住上若干年,才能承认他是某某毕业生;至于校外自修的,任他学问如何好,政府是不能承认的,依然把他当做弃材。若把科举时代名人的历史一查,在他们未遇之时,有教学糊饭口的,有充当书佣的,有务农下力的;假若这些人生在今日,可以断定他们永无出头之日。现在充当小学教师和充当书记的一流人物,要想得个硕士博士,是终身不可能的,这不能不说是学制上的缺点吧。

宗吾既见到现行教育制度的诸多缺点,于是就想出一种补救的办法。他以为学校中的学科,大半是可以自修的,最好让学生自动去研究,教员可处于辅导的地位,不必死守学年制和钟点制,但为要考查他们的成绩,自当予以严格的考试。可是那些在校外自修的,也不可遗弃他们,只要他们的学力,和某一学校阶段的程度相当,亦应准其参与考试,考试及格,即当与在校学生同等待遇。因此他所主张的考试制,有两个目的:一是杜绝学校的积弊,使天才优越的学生不受学年制的限制,而程度较低的学生,不能侥幸毕业;二是把学校开放了,使校外学生,亦能参加毕业考试,方可多造就一些人才。似此,则消极积极两方面,都可以顾到了。但他的意思,尤重在后一目的,他是以“求学自由”四字为主旨的,因此,现在学校的组织,非设法解放不可;欲求解放,非先把考试制确立了不可。

他主张举行毕业考试时,私塾生和自修生一律准其与考,正是想弥补上面所说的缺点,使家务贫寒资质可造的学生,不至成为弃材;并且校内学生见有校外自修的与之竞争,万一成绩不及他们,岂不为人非笑?自己也就不能不用功了。所以考试时加入校外的学生,不惟不能妨害校内的学生,并且可以催促他们用功,同时可以成就校外的寒士,一举两得,又何苦而不为呢?公家所办的学校,见有私塾与他竞争,恐怕相形见绌,自然也就不能不力加整顿了。

他这种主张,当时也生出许多疑难的问题,但他都一一地予以解答:

有人说:从前的科举,注重文字,是可以自修的;现在的学科,有许多非经讲授,是不易了解的,还有许多注重实验,并不是课本上的知识,是更不能自修的。他说:这种见解,他是承认的,他从前也虑及此,所以他上的主张考试的呈文中,即说得多设补习学校,并可于适中地点,设公共理化室,图书标本室,专聘教师,常住其中,许人自由请问等语,也就是救济这种缺陷。他以为中学的课程,很多是可以自修的,间或有不了解的地方,只要有人指示门径,仍然可以循序进行的。他的主张,是先把考试制确定了,并且把校外自修生准其与考一层也确定了;然后基于考试制上,再想出种种方法去扶助它就是了,现在的学校,各置仪器标本一套,封锁的时候多,利用的时候少,这是很不经济的。依他的意见,可以各校共同置购,放在适中的地方,各校先在校中把理论讲明白了,到了规定的时间,由各校把学生引到那个地方去实验,如此办法,一套标本仪器,可供几个学校之用;并且还可以把它开放,使校外之人,也能享受这种利益。如果有了这种设备,又有指导者居住其中,那些贫苦子弟,可以一面谋他的生活,一面抽暇自修,遇有不了解的地方,可以向人请问,倘若无人请问,就可赴公共场所请指导人指示,又有仪器标本可供实验,所得的知识,即与在校的无异。自己把学问造好了,与在校学生受同样考试,所得的结果,亦与在校者无有区别。如此办法,那些贫家子弟,有出身之路,有求高深学问的机会,于文化上是很有增进的。

有人说:依照这种办法,那个指导员就难以物色了,他必要学问极高深,又必须各种学科无所不通,各种书籍无所不览的,方能胜任。他说:这也不必虑及,此事着手之初,可先就中学的课程,分科聘请专员,负指导之责;并可先把教科书标示出来的,指导员对于这几部教科书,负充分指导之责,若来问的人,出了范围以外,指导员如能了解,不妨先说与他听;如不了解,就可谢绝他。如此办去,只消能够充当中学教师的,就可充当指导员了,此项人才,又有什么难以物色呢?先把中学程度的一步办到了,中学以上的各科,再慢慢想法子去办。

有人说:照你这样的办法,私塾学生也可毕业,现在的学生,岂不尽向私塾去了吗?学校内还招得到学生吗?他说:施行考试时,所考的是学校内应授的学科,并不在其他书籍中出题目,私塾如不改良,它的学生断不会侥幸及格,自然学生不会到它那里去,即使去了,也是要回来的;如果它的学生考试能及格,可见他的私塾,业已改良,与学校无异,岂不是很好的事吗?国家兴设学校的目的,原在造就人才,现在有私塾也在帮助造就,不支公家款项,造出的学生,又能合格,应当奖励之不暇,又何必阻止它呢?如果私塾尽都改良了,学校的学生,全体都向私塾去,也是无妨的,正好把造就人才的事,让与私塾去办,国家只消设一个考试制,去考试私塾的学生就是了。所有办学校的款项,可移来办平民学校,教育无力入私塾的学生,或是去办高级的学校,教授私塾所不能教的学科,岂不是很好吗?所以私塾发达,是很好的事,并不是悲观的事。但他所说的私塾,是包括私立学校,未向政府立案者在内,不仅仅是指乡村的私塾。

他又说:现在学界中的争端很多,穷源竟委,细细推寻,可断言有一大半是由于位置上的关系。这也无怪其如此:全省教育局长、与夫校长教员,位置是有限的,具有局长、校长、教员的资格者,又是很多的,并且这种人才是逐年增加,实在是消纳不完;兼之实业不发达,各项人才没有出路,只有汇集于教育之一途,怎能不起争端呢?现在公家所办的学校,颇为人所诟病,富厚之家,每出重金延师训读,所苦的就是得不到毕业证书,如果施行考试制,私塾学生,与在校学生,同样地可以毕业,那些家资富有的人,把各项人才礼聘去充当教师,也就可以消纳了。或者自己约集几个朋友,组织私立学校,征收学费自行办理,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许多学校,对于社会也是很有利益的,这类私立学校,互相竞争,大家都想办好,自然教育事业就发达起来。公家所办的学校,见有私塾与它竞争,恐怕相形见绌,就不能不整顿内容,于是公家的学校自然可以好起来。有了那些具有校长教员资格的人,去充当私家教师,那些腐败的塾师,也就被天然淘汰了。

他查学所到的地方,往往有些校长对他说:“本年招收新生一班,投考的有数百人,我选取了几十名,其余很有些程度好的,因为额满了,都未收入,我这班学生,程度很整齐。”他听了这话,口虽不言,心中不免纳闷。因为政府是要行强迫教育的,不就学的,还要勒令就学,为什么想来就学的,反而叫他们废学呢?调查未考取的那些学生的去路,除废学而外,有往别处寻学校入的,也有投入私塾的,幸而尚有私塾这条路,不然,废学的就更多了。

有人说:“现在学校内,教授各种学科,与中国旧学不同,不能不分班教授,每班程度不能不整齐,所以招收学生,不得不加以限制。”他说:“程度整齐,固然好;就是程度不齐,也未见得没有办法。现在学校内的国文、历史、地理等科,中国旧学是有的;现在学校内的英文,是外国字外国音,从前讲说文讲音韵的,是研究古字古音,都是一样的艰难;理化等科,也未见得比经学词章艰深好多;至于数学一科,从前的经师也有精通的,并且程度很高,看他们所著作品,就可以知道。那时的老师学生,并未取现在的形式,居然能够把学生教得好,这岂是没有办法吗?”

有人说:“你既如此主张,我如果充当中学校长,定要聘你做教员,教一百个程度不齐的学生,请你去教授,看你有甚么办法?”他说:“这件事我能够担任,你把学科排定了,并规定学期之末,学生程度要教至某个地方为止;到学期满了你来试验,如果学生达不到限定的程度,我受罚就是了;至于教授的方法,可以听我自由,你不必过问。”那人又问:“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你有什么办法呢?”他说:“惟其参差不齐,就更有办法了。我提倡学生看书,养成自修的能力,只须指示门径,说过大概,叫他们自己研究,互相切磋,有不了解的,先问同学,再不了解,才来问我。如此辩理,那程度高的学生,就成为我的助教了,人的天性,是喜欢为师的,程度高的学生,有人向他请问,他一定乐于讲解,每与人讲解一次,犹如自己复习一次,于他也是很有益处的。当教师的,只立于考察地位,考察各生是否了解,某生的指导有无错误,如有不合,即予指正。再者,学生的通性,大都喜欢问同学,不十分肯问教师,其有来问教师的,已经是苦心思索,不得其解,这等人即是孔子所谓愤悱的人,只消就他怀疑之点,略加指点,他就会恍然领悟,无须多费言辞。我用这个法子做去,即使一百个学生,有一百等程度,教起来也不费好大的气力。”

有人说:“整顿教育,当从各方面进行,不单是一个考试制,就能整理好的。”他说:“我当省视学十余年,所有查学报告,无一篇不谈整理的方案,考试制仅是整理方案中的一种,我并不是不知道。实则现在教育上的病状甚多,凡热心教育的人,不妨分途治疗,或治内病,或治外伤,或治一切杂症,我于各症中担任小小的一种,大家悬壶问世,我想教育上的病症,或有医好的希望。”

有人说:“东西各国,教育方法很多,为何舍去不谈,只谈考试呢?”他说:“教育家有良好的整顿方法,尽管办去,东西各国的教育法,尽管采用,考试制于其他方法并无妨害。像现今的学制,有了部令限制,眼见许多良好的办法,也行使不出来。且各人的见解不同:甲所谓良好的,乙未必以为良好。我敢断言:任何教育家上台,制出一部教育法令,都不能尽满人意。既是这样,就不如索性把现行学制打破了,使全国的教育家,把各人心中所谓良好的办法,拿出来实行,分头并进,教育才能尽量发展。我所说的考试制,对于各种主张,均能容纳,可再设比喻来说明:假如有城一座,我们想攻下它,所有进攻的路,东南西北,不必拘定。攻取的方法,或用大炮轰击,或是肉搏而上,或用飞机,或挖地道,也不必拘定,总以攻入城内为胜。毕业考试,就是考查他攻入没有。至于进攻的路线与攻取的方法,应由前敌将士考察地势,侦探敌情,自行选择;当主帅的,只严令各将士限期攻入就是了。我对于教育的主张,就是如此。”

有人说:“关于考试的法子,应当讨论的地方很多,何故忽略不谈?”他说:“考试的法子,自应详加讨论,这是不待说的;施行考试,有种种流弊,也是当然的事。我的意思,是先把考试制确定了,才能讨论考试的法子和救弊的方法。现在考试制尚未确定,故只说明原则,未说到具体的办法。大体说来,现在学校的考试,仅出简单题目,既不足以借此考验出某些学生的真实学问,又容易使某些学生生出侥幸的心理;将来的考试,问题宜多,时限宜宽,并须采用测验的方法,以期精密。关于博物理化等科,当罗列标本仪器,令学生详细说明,实地试验,如此则考试时,非确有心得的学生,即不能及格,侥幸的弊病,也就无从发生了。不过这仍是一种原则,将来考试制实行时,还须做精密的研讨,总以使学生不冤屈,不侥幸,才合乎考试的理想。”

有人说:“考试制,只能考查学生的知识,不能考查学生的操行,施行此制,未免把德育方面抛弃了。”他说:“考试制固然不能改正学生的操行,可是现在学校中的办法,也不能改正学生的操行。要想学生有良好操行,首先要改变学生不正当的心理。改变心理的方法,在不断地予以暗示,教师人格高尚,即是一种很好的暗示。耶稣的教理,并非如何精深,是他的人格足以感化人,他的毅力足以转移人,才造成了全世界无量的信徒。现在的学校内,对于学生的操行,不用耶稣传教的法子,去行商鞅秉国的政策,并且是秦始皇钳制人民的办法。所以遇有可趁之隙,学生中有人出来振臂一呼,就应者四起了。全国学潮的根源,就在于此。”

他把以上的种种疑难,一一加以辩解,然后他在文化进步的阶段上,又给予考试制一种评价。他说中国比欧洲开化得早,当然也比欧洲进化得多,我们考察欧洲的社会,如果把近代的物质文明部分除去,单看它的组织法,就可见出它社会进化的程度了。欧洲政治上的许多制度,如征兵制,如选举制,中国都曾施行过。后来渐渐进化,那些设施就渐渐弃去,其间蜕化的痕迹,都是彰彰可考,由选举而变为考试,是进化必经的阶段。美国近三十年来,也施行考试制度了。美国的考试制度,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都是学英国的。英国的考试制度,又是学中国的(见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欧美正在向着考试制那条路进化,我们反把考试制废除了,退转去行选举制,违反了进化原则,所以选举省县议员的时候,就弊病丛生了。

他说:中国的考试制,发源最远,汉朝对策,固然是考试;其实战国的游说,也是一种考试,不过是人君当面口试罢了。我们可以说:战国重游说,是考试的起点,后来越久越进化,于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了,进化较后的欧美,自然要来取法。我们在历史上,还看出一个进化的痕迹:周初学制,区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几个阶段,以次递升,肄业年限,是有定时的,政府用人,自然也是选用毕业生。最奇的,是那种学制刚刚破除,继之而起的,便是考试制的出现,可见考试制,正是替代那种学制的。所以他主张施行考试,不问肄业年限,不问曾否入校,一律以程度为准。

他说:现在要整顿教育,只有把那中断了的考试制,继续施行下去,才能铲除现在的积弊,才能企图将来的发展,今人一闻“考试”二字,依心理上的联想作用,就想及八比试帖,认为这个法子,陈腐不堪,其实大错了,考试是一事,八比试帖是一事,八比试帖可说是腐败,考试断不能说是腐败。现在的学校,如果不教科学,仍教八比试帖,还是腐败不堪的。可见腐败与否,全在学科上,不在形式上。有人说:“依你的主张,莫非要把现在的学校一齐废了吗?”他说:现在中国的学校,已经有若干年的历史,哪有废去之理?他是主张学校与私塾,二者并存,愿进学校的进学校,愿进私塾的进私塾,愿自修的听其自修,统以考试制汇其归就是了。

他所主张的考试制,经他从各方面加以说明,并且著为专书,由教育厅印发各县讨论,不久便得到教育界的赞同。我们应当知道他对于考试制的一切理论,乃含有他所说的“力学公例”。人类都是求上进的,政府既施行了考试制,准许私塾学生、自修学生与在校学生,一律参与考试,考试及格,即发给毕业证书,使贫苦有志的青年,也同样地有了出路,自然他们对于考试制度,即不禁生出向往之心,这便是所谓“向心力”的作用。人类又是不愿受拘束的,他主张学校中应打破学年制钟点制,在规定的学科之内,提倡自由研究的精神;同时,除正式学校外,不干涉私塾的设立,使校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研究,这便是所谓“离心力”的作用。他以为制定法令制度,定要把路线看得清楚,又要把引力离力二者,支配均匀,才能推行无阻,我国纷乱不已,实由于许多法令制度,违反了天然的规律,引力离力,支配不均。他见全国学校,日趋窳败,主张彻底改革,拟有几种办法,考试制便是其中的一种,每种办法,都是把引力离力支配均匀的,所以这其间仍适合于“力学公例”。

他主张的考试制度,实在说,就是开放学校。下手从小学开放起,所以就从小学考试起,小学收了效,再开放中学,由是以至于大学。一九二四年暑假,他在富顺试办,中学修业年满者,方能与试;小学则不分私塾与学校,只要程度及格,即给予毕业证书。这是因为小学考易办,中学则较难,各校办法参差,教科书多不一致,且集合多数学生于一处,一校学生借故闹事,势必波及全体,考试制难免不发生动摇,不如先每校分考,由考试委员酌量办理,即使一校同事,与他校无关。等到考试制基础稳固了,各中学渐归划一了,再举办中学会考,仿照小学的办法,自修生和私塾生,也能参与中学考试了。依此类推,以至于大学,均可借考试而予以开放。他以为这种办法,果然能通行全国,在十数年之内,即可为国家多造就许多人才,毫无疑义。一九二五年二月,四川省署根据他的呈请建议,制定各级学校毕业考试暂行条例,通令办理,于是各县就逐渐推行了。我们知道国家颁行的中学会考制,是一九三四年才实行的,于此可见四川的会考制,几乎早过国家颁布的法令十年,这不能不归功于他了。但中央颁行中学会考制时,同时即取消小学会考,于是成都华阳等六十一县教育局长,以川省小学会考,颇收成效,联名协请保留此项制度,奉指令姑准再办一年。一九三五年,四川省政府咨教育部,胪举理由,请予保留,结果又准再办一年。到了一九三六年,各县遂一律奉令停止小学会考,也未另办私塾学生的考试,宗吾不禁慨叹道:“我在川省教育界遗留的痕迹,就算完全肃清了!”不但如此,到了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之间,竟有好几省的省政当局,连他所著的《考试制之商榷》一书也下令禁止起来,至此,则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的苦心,不惟无功,反而有罪了!

一次试验,一种计划

他这种成绩考查法,是提倡私塾与学校竞争。学校对于私塾,胜之不武,不胜为笑;如果私塾学生,占了优胜,学校就没得面子了。学校的教员,报酬虽是微薄,总是得了公家的钱;私塾未得公家一文,而其成绩反在学校之上,相形之下,未免太难为情。所以实行这种办法,各学校是特别戒严的,自然成绩就好起来。

宗吾在省视学的任内,可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教育上想办法。上面是说他主张考试制的建立,各学程毕业考试,无论是在校的,不在校的,一律准他们参与考试,由政府委派专员,主持此事。但他并非只知重视毕业考试,而不注重平时。平时的考试,他是更为看重的,因此他做了一篇《学业成绩考查会之计划》,首先请求在他的故乡自流井试办——其实自流井也在他的视学区域之内。他设立的学业成绩考查会,是约集地方教育界人士,筹备经费,每月会合在校学生,及私塾自修学生,按照部定科目,会考一次,及格者从优给奖,鼓励学生的兴会;而贫生得奖,更可以缴纳学费,或购置书籍,不致因贫废学。考试科目,及所用教科书,均先期公布,使私塾自修学生,预为肄习。张榜时注明肄业地点,及校长或塾师的姓名,以资比较,使学校与私塾,互相竞争。这是办法的大概。

此项办法,是重在提倡私塾,并借以警觉正式学校。但是还有困难的地方,因为国文国语等科,私塾教师大半能教,其他各科也有能教的;唯有工用艺术、象形艺术、音乐体育等科,如其要考,则私塾一向无此科目,一定考不及格,学生就会绝迹不来,有失提倡私塾的本旨,如其不考,则公家所办的学校,就会把这些科目抛弃。于是他主张先把这些科目指定范围,明白宣示。例如第一次考试象形艺术,通告上规定作四个图,考试时可择试一图;工用艺术,规定做两种物件,音乐规定两首歌,体操规定某某段,考试时择试其一,这样各私塾也就可以按照学习。第二次又另行规定几种,过了数次之后,把私塾引上路了,通告上又把这些科目改为某科用某种教科书,私塾就不感困难了。同时,还聘有私塾指导员,巡回指导。考试算学时,并考试珠算,规定用旧式算盘书,取其私塾教师及学生父兄,多能指导,而且便于实用。考试科目,有必考的,有择考的,可由主考人临时酌定,不让学生事先知道。试场外摆列桌子数张,分派教员数人,专司非笔试的考试,如学生交卷出来,即命他在某处打算盘,某处讲故事,某处唱歌等。试卷用弥封,无论及格与否,批阅后一律发还。榜上注明某某先生评阅某科,所以阅卷的先生,也十分认真。每次以平均满六十分为及格。后来发现一个弊病,有的学生投考几次,因见榜上无名,就兴味索然,不想来考了。因此,他和与事人商量,把那六十分以下的,再择些出来,列为副取,也略为发奖。如此用钱不多,取录一批人,这些人回去,一定要用功,想着下次考入正取。这就好像彩票的对尾,凡是买彩票得了对尾的人,下次还想再买。

经他如此试办之后,所有自流井一带的学校私塾的教师学生,无不兴奋起来,教者尽心教,学者也努力学。当时有许多人向他说:“你这个法子真好!我们是外行人,不经这一考试,家中的老师究竟好不好,我们怎能知道?”于是教师学生及家庭的心理,就可窥见一斑了。他以为教师与学生,不必用法令强迫他,或是派人去督促他,他们自己是知道着急的;但是把学生的竞争心提倡得过高了,于青年的脑力也有妨害,又当随时告诫教师,使他们注意,他又向坊间去调查,问他们教科书销售如何,他们都说一连销去好几批了,购者还是络绎不绝,于是他知道私塾是改良了,从教科书销数的增加,便是经书杂书减少的明证。

当时自流井的教育经费,是很不充足的,各校教员的待遇,自然也很微薄。他便特许各校的小学教师,自由征收学费,并可仿照先年议学金的办法,随家境的贫富,定出钱的多寡,有人说:“教员收费应加以限制吧,否则他们会任意多收的。”他说:只规定极贫的学生免征一条就是了。他们有钱之家,是担负得起的,我们何苦替他们俭省,使教师们饿着肚皮去教他们的子弟呢?但是教师征收学费,他自己也会酌量情形;如果取多了,学生会往私塾去,他校中无人来学,于他是很不利的。他以为教师越认真,来学的越多,教师的收入就越增加,劳力与报酬成正比例,这是一种天然的奖金。公家给教师奖金,还有考核不公的毛病;唯有这种天然奖金,教师如不能得,只有怪自己,不能怪他人。因此,他主张与其筹款奖励教师,不如筹款奖励学生,学生得奖,教师得名,教师有了名誉,天然的奖金,即随之而至。他所主张的成绩考查会,正是公家拿钱奖励学生的,但学生又拿钱去缴纳学费,仔细推寻起来,公家的钱还是入于教师之手,不过由学生方面周转一次罢了。学生想得奖,非认真用功不可;教师想增加收入,非认真教授不可。其实公家出钱是一样的,但多此一番周折,效果就迥然不同了。

他这种成绩考查法,是提倡私塾与学校竞争。学校对于私塾,胜之不武,不胜为笑;如果私塾学生,占了优胜,学校就没得面子了。学校的教员,报酬虽是微薄,总是得了公家的钱;私塾未得公家一文,而其成绩反在学校之上,相形之下,未免太难为情。所以实行这种办法,各学校是特别戒严的,自然成绩就好起来。凡当塾师的,只要他的学生考取了,他就要称赞现行教科书的好处,表彰他自己的本领,这种塾师,也就变成改进教育的劝学员了。假使私塾发达起来,人人都愿送子弟入私塾,就不妨把小学教育,让给私塾去办。剩下的学款,可以拿来办平民读书处,教授力不能入私塾的学生;或是办师范学校,储备私塾教师;或是增加每月考试的奖金;或是添设公共实验所及公共导师。到了这种地步,就无妨承认私塾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公家只是设法补助私塾的不及就是了。

当时四川各县私塾的数目,大约十倍于初小学校。全县私塾的学金,和供给先生的伙食费,合计起来,大约也是十倍于全县初小学校的经费。他以为兴设学校,筹款既很困难,私塾中藏有这样大的一笔款,就该设法使它发生好的作用。学校与私塾的区别:一是照章教授,一是不照章教授。若是想出方法,诱导各私塾,也肯照章教授,便是凭空添了十倍的学校。私塾中藏有巨款,仿佛山中藏有金银矿一般;如此每月的考试奖金,也不过是开矿的一点费用罢了。因此可以说,他所举办的那个成绩考查会,犹如设立一个大规模的小学校,那些私塾,可认为是他们的分校。分校的校舍校具,薪金伙食,都由学生自备;唯有举行月终考试时,学生来本校试验一次。他从此着想,实觉得用力少而成功多,也可说是用少数的金钱,收到最大的效果。——这是他在自流井举行“学业成绩考查会”简要的叙述。

此外他对于平民教育,也是计划周详,当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四川分会,选举董事,宗吾被选为董事之一。会中希望他发表意见,他便作了一篇《推广平民教育之计划》。那篇文字,可以说是补《考试制之商榷》及《学业成绩考查会之计划》所未及的。

他看到当时有些地方,私塾日益发达,许多家庭都甘愿出钱把子弟送入私塾,学校日益退化,以致学生寥寥,有名无实。依他的意见,各地有名无实的那些初级小学,不妨改为平民学校,内容可取私塾的组织,个别教授,有读整天的,有读半天的,有读一二小时的,有来问字的,均可听其自便。每逢赶场的日期(“场”即四川乡镇中交易的处所,每隔几日,人民前往买卖,名曰赶场),教师并可兼负讲演的责任。筹措学款,既是非常艰难,即不妨把平民教育、社会教育、通俗教育及义务教育等项,合为一起办理。一般贫民,并非不知读书的好处,实在是为生活所迫,要谋衣食,不能来读。若是有这样的一种平民学校:听人民来去自由,一面谋衣食,一面来读书,学者不感困难,自然就容易推行了。初级小学的弊病,在分班教授,按钟点授课;民间早膳午膳,早晚不一,学生来校,自然先后不齐,又学生常常耽误时间,缺课甚多,也是补不胜补。各家父兄,见课本中有许多未教,就很不满意,因之把子弟送入私塾,而私塾的组织,恰能弥补这种缺陷,这也是私塾发达的原因之一。所以他主张初级小学的内容应该改组,平民学校也应该改组。通常的平民学校,大半是夜间授课,因为做工的人,到了夜间才得暇;但情形各有不同,白日也有得暇的。如果平民学校的教师,白日夜间都在校内,来学的人就很感便利了。

他以为平民教育,应该扩大办理,教育一般民众,不仅仅教不识字的人。吾国人民,除一字不识者外,有读过一二年书的,有读过三四年书的,还有些人读书虽多,对于时局却茫然不知,其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兼之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有些是有职业的,有些是无职业的,种种情形,也是万有不齐。因此供给人民所读的书籍,也应该万有不齐,方能与他们相应。民间通行的读物,都是印版书;唱本戏本一类的,他们尤其喜欢看。主持平民教育的机关,就应该顺着这种趋势办法,多征集些著作品,或白话的,或浅近文言的,都不必拘定,总以富于趣味为主。通行的唱本戏本,字迹非常恶劣;但因为富于趣味,词句浅显,只要读过一两年书的人就能看,间有不认识的字,也可以意会。因此编著平民读物的人,或用教科书的体裁,或用戏本小说的体裁,或用功世文、三字经、四字经,以及其他各种体裁,当应有尽有。更可把外国压迫我国的情形,诸弱小民族被侵略的事实,和其他应该知道的常识,分别编入,把字迹刻端正些,发交卖唱本戏本的人,沿街售卖,并派人讲演。人民纵有不认识的字,有不了解的意义,但有了问难的地方,他们读起来,一定很有趣味,辗转传播,如此人民的程度,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他主张各街宣讲“格言”的人,和在茶馆内说“评书”的人,应该由教育局把他们召集起来,传习改良,授给他们一些新知识,把应该供给民众的读物,叫他们拿去传播,讲给众人听,这等人的语言态度,与街市上的人是一致的,他们说的话,众人都肯听;若是上流社会的人去讲,反觉得是异言异服了,所说的话,必不能深入人心,这就好比孔子出游时所发生的一段故事一样:当年孔子出游,他的马吃了农人的禾苗,农人把马牵去,孔子叫子贡去要,子贡百般解说,农人坚不肯还;孔子又叫马夫去要,马夫几句话,说得农人欢欢喜喜,就把马送还了。因为子贡与农人,知识不相等,说的话是隔阂的;马夫与农人,知识很接近,一说就投机。所以教导民众,不可不明白这道理。

他以为现在阻碍文化的,就是教科书有版权一事。我们中国,本来是读书很自由的;改行学校而后,订出种种法令,有了许多限制,读书就不自由了。从前无所谓版权,如今所用的教科书,概有版权,人民不能自由翻印,于是购书也不自由了。外县购置教科书很难,往往有钱也买不到书。他查学所见:有些初小教师,手写教科书,拿与学生读的;又有命大学生帮助小学生抄写的,这就是“版权”二字生出来的现象。有了这种制度存在,教育怎么能够普及?所以他提倡平民教育,首先要自编书籍,放弃版权;促进会再征集各种读物,加以审查,认为合格,即刻成木板或铅印,把著者姓名印上,予以名誉上的报酬;把所有书籍的名目,公布出来,各处要购某种,只要寄函到会,会中雇有工人代印,只取纸本,不取工资版费,如有愿翻印的,那就更好了,其刊版的用费,除募集外,并请求公家筹拨巨款;再则劝人捐资刊版,把捐者姓名,附刊版末。果能照此办去,则历年越久,存储的版片越多,各种书籍都有,就与万有不齐的程度相适应了。

他以为现行学制,处处都是束缚人的,因主张彻底改革。他认为施行教育,应该有三种方式:一是正式的学校,即现在的小学中学专科大学;二是私塾,即是现在有一般人,不愿把子弟送入学校,愿送入私塾,也应该听其自便;三是平民学校,有些人不能入学校,又不能入私塾,就设这种平民学校去容纳他们。另外再设一个考试制,立于其上,有来应考的,不管他男女老少,只看他的程度,到了某个地步,就发给他某种毕业文凭,如此办去,才可以多造就些人才。尤其现在的时代,是民众的势力,指导民众,如得其道,自然有很大的利益,如不得其道,发生出来的弊害也是无穷的。所以他希望热心救国的人,借平民教育,为指导民众的机关,使民众洞明事理,庶可为国家民族尽人民一分子的天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