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纷繁芜杂
古时候的人们都爱看戏,戏里的人生很是精彩。Du00.coM
而皇宫,恐怕是最大的戏园子,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场不同桥段的戏,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绝对让旁观者叹为观止!
汉王朱高煦和赵简王朱高燧本来都是居于皇城的。
但是,他们的野心太大,正所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上次,朱高炽病危,就是朱高燧暗中派人买通了宫里的太监,在朱高炽的房间里动了手脚。
否则,白天还精神矍铄,和大臣们商谈国事的朱高炽,到了晚上,睡至半夜,就呼吸急促,心痛不已呢!
这些,不知朱瞻基是怎么查出来的,总之,他最后如实向朱棣禀报了,朱棣听后龙颜大怒,找来朱高煦和朱高燧当面对质。
这次,唱的是一出弟弑兄啊!
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是徐皇后所生,徐皇后是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便娶的妻子,提起徐皇后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如果说道徐皇后的父亲徐达,那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了。徐达是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如果没有徐达,恐怕就没有朱家的天下了。
亲弟弟要谋害兄长,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朱高炽的心是相当的仁慈,他在旁边极力为两位弟弟辩解。
他说下毒害自己的人绝对不是三弟朱高燧,应该是三弟的手下起了谋反之心,最后看事情败露便嫁祸到了三弟身上。
而二弟朱高煦,之前是陷害过自己,但那都是他受奸人挑唆所致,七色丹能从他那里拿到,定是他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着想,不辞辛苦,遍访民间才得,只是苦于无机会呈上。
明成祖朱棣本是想严惩这两个大逆不道之徒的,听了朱高炽的劝,虽然明知道两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为之,但是,虎毒不食子,他最后决定,让两个逆子去外地就藩。
有了建文帝的前车之鉴,朱棣可不敢给两个儿子太大的地盘和太多的兵马,所以,他把二子朱高煦放在了济南府下的乐安州,三子朱高燧放在了彰德府,然后,只给了几百名护卫。
之所以把两个儿子安排在那两个地方,是因为两地离京城都不是很远,一日之内便可到达,一来方便看管;二来,真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派兵去镇压也容易。
按理说,两个弟弟应该对朱高炽的宽宏大量感恩戴德的,但是,他们早就被权势冲昏了头脑,哪里知道感恩?
他们所知道的,就是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那个备受万人景仰的虚荣。
朱棣驾崩后,仁宗朱高炽对两个弟弟是礼遇有加,不但加了他们的俸禄,还平息了一场家庭纷争。
这话是从何说起呢?
原来,汉王朱高煦的二儿子朱瞻圻一向与他的父亲不和,原因是朱瞻圻的生母刘氏善妒,欲加害汉王的正室韦妃,幸有人告密,使得刘氏的阴谋未得逞。此时被朱高煦知道后,他一怒之下,杀死了刘氏,朱瞻圻与他的父亲反目,此时在乐安州炒得沸沸扬扬的。
朱瞻圻跑到皇宫向仁宗朱高炽哭诉,说他的父亲容不下他,要杀了他。
朱高炽一看,事情闹到了这种地步,只能由自己给收场了。
于是,他让朱瞻圻留在了京城,修书一封给朱高煦,让他停止对儿子的追杀,那封信写的很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后还附了一首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家给人足,时和岁丰。
筋骸康健,里闬乐从。
君子饮酒,其乐无穷。
他的这首诗写的很明白,不仅说要让朱高煦考虑父子之情,同时,也让朱高煦做好弟弟应该做的事情。
这件事情在外人看来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人说,仁宗把朱瞻圻留在了京城,明面上是解决了汉王的内部家庭矛盾,实则,是让朱高煦收敛些。你的儿子在我这里呢,你还敢乱动?
还有的人说,仁宗这是在给自己的身边埋伏着一颗定时炸弹,别看朱高煦表面上和这个儿子闹的非要弄出个你死我活不可的,实际上,这都是给外人演戏呢!目的就是为了让朱瞻圻留在仁宗朱高炽身边,随时把宫内最新消息向他传送。
究竟是哪种说法正确呢?
慢慢的,我们便知晓了!
一家人里面有好多儿女兄弟,那么做父母肯定管不过来,到底排行老几才最吃香?
这个真难说好。
不过,一般来讲,老大,是这家的第一个孩子,在后面还没有兄弟姐妹之前,肯定是备受关爱,况且,从古至今,还是排行第一的最具有优先条件,是吧?
长子为大,在皇廷之中,这是不变的道理。
在皇帝筹划着选谁作为皇帝人选,也就是太子的时候,肯定是最先考虑他的第一个儿子的。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他“理所应当”的被推为太子。
有的时候能者上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那么,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也是朱棣的儿子,和朱高炽同是徐皇后所生,只不过比朱高炽晚生了一段时间,结果,有些人就认为,所有的好处都被朱高炽捞了,同意这个说法的不知有几个,但起码两位当事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好的东西,都被老大选完之后才能轮到他们。
皇位也是。
必须优先考虑了长子之后才有他们的可能。
这个,两位心里自然不舒服。
不知他们是不是受了他们的父亲,成祖朱棣的影响。
朱棣的皇位是抢来的。
他并不是老大。
他排行老四,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定他的大儿子为皇子。
可是他的大儿子命薄福浅,做了几十年的太子之后就去世了。
子承父业,朱元璋的长子的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继承了父业。
朱允炆和他的爹好像。
都很仁慈。
这份仁慈,也是最终自焚于寝宫的一根导火索。
朱棣呢!他不甘啊!
朱家的天下,许多都是他浴血奋战打下的,怎么最后他只分得了那么小一块地,然后,还要被削藩。
他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号,实质上呢?
就是逼朱允炆退位。
可是,朱允炆退位后,他及他的妻子儿女的命运会如何?
起码最基本的性命是否能保全?
这真是未知。
如果朱文奎不被他的母后从密道中送出,恐怕建文帝就要绝后了!
回头再来看朱棣和他的儿子们。
就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的翻版。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是个武将,功夫了得。
他也是最像朱棣的。
朱棣本来在行军打仗中也说过,要让他做太子。
但是,回到皇宫后他又改变主意了。
因为,朱高炽在朱棣不在皇宫的这段时间,把皇宫里打点的井井有条,民生得到了发展。
没有什么过错的大儿子,本来就应该是太子的大儿子,怎能就这么被废了?
况且,当时皇帝身边很有分量的人,解缙,在明成祖左右为难的时候,他对朱棣说道:“世子仁孝,天下归心,应立为皇太子。”
明成祖还在犹豫,解缙又说:“立世子为太子,不但有了继承皇位的太子,而且有了太孙。”
于是,永乐二年四月四日,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踏着瑞云而生的,他自小就表现了很高的天赋,而且,他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崇文,他比较嗜武。但可不是莽夫的那种,所以,朱棣非常喜欢他的这个孙子。
在这一次的储君之争中,朱高炽获胜。首次储君之争朱高煦败北。
到了现在,朱棣死了,朱高炽得了天下。
朱高煦心里能平衡么?
那么朱高燧呢?
他是老三,是小儿子。
按理说,是不是小儿子最受宠爱呢?
可朱高燧,上面有两位一文、一武的哥哥压着,他的才华没法施展啊!
他有没有才华,别人也不知道。
可怜的朱高燧,被封为赵王,给了块封地之后,就晾在了一边,无人搭理了。
要说这人呐,你就得随遇而安,看的开。
朱高燧看开了吗?
他这几年表面上看没动静。
实际上呢?
他也在招兵买马,攒足了劲儿,要跟他的两位哥哥一争天下。
王位,九五至尊,那个镶了金镀了银的椅子,太多人想去坐了,可惜最后只有一个人能够坐上去。
那张历朝历代被每一位皇帝坐过的椅子,真的有那么好么?
它仿佛有种很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有野心的人,一步步走向它。即使是不归路,也要一条路走到底。
唉!
世人为它太疯狂,它笑世人看不穿!
它也是张椅子啊!
在这场储君之争里,最大的牺牲者可谓是那些支持某一位皇子的臣子们。
林夕的父亲,解缙,就是其中的一位直接受害者。
可怜他饱读诗书,满身才华,一腔忠君忠国之心,就因一个谗言,就被关进监狱,最后,冻死在了雪地里。
什么“无人臣礼”,这算是什么借口,什么谗言?
就因为才华横溢,敢于直言,就要被人所妒,被人所忌吗?
如果世人全是如此,还有谁敢说真话了?
《太平十策》、《永乐大典》、《文毅集》、《春雨杂述》、《古今烈女传》、《解文毅公集》···
这么多流传百世的精髓之作,哪个不是他的心血?
可惜!可悲!可恶!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