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第六百七十二章 万国舰队(上)

第六百七十二章 万国舰队(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而且戈林这人虽然没什么领导才能,人品也不咋样,但他却一向都很护犊子,而他在纳粹党内的地位又是极高,因此很快就如魏格纳预料的那样给予了远东舰队前所未有的支持。。

而雷德尔等传统的海军将领虽然极为不忿,但终究不敢与戈林这个小胡子的多年死党翻脸,只能坐视魏格纳成为了“第三帝国空军舰队部部长”,而德国海军远东舰队也就此更名为德国空军第一舰队

不过客观地说,魏格纳投靠戈林虽然有损名誉,但“第一舰队”虽然名义上并入了空军,却由于都在远海作战的缘故,独立性其实相当强。而海军方面虽然对此十分愤怒,但是一来他们不敢得罪睚眦必报的戈林,二来魏格纳当初召入远东舰队的海军军官大多是遭到排挤不得志甚至已经和他一样被迫提前退役了的,所以纵使心中有些不满,也还不至于弃职而去,而普通士兵肯定是跟着他们的长官走,好看的小说:。至于那些舰载机的飞行员们本来就大都是出身于空军,自然更不会有什么抵触,因此第一舰队并未在这次风波中伤筋动骨。

而加入空军建制后,第一舰队获得的好处之大就连魏格纳也感到惊讶,首先是经费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经过戈林的努力,小胡子同意将德国所有在远东的资产都交给第一舰队支配,现在战争已经白热化,造舰来不及了。。但只要有钱,购买这条捷径却是可以走的

由于优秀舰载机飞行员的连续大量损失,日本海军短时间内很难补足缺额,同时随着珍珠港打捞起来的“企业”号与“大黄蜂”号这两艘美国航母的修复,日本海军拥有的航母总数增加到了创纪录的14艘之多,使得合格舰载机飞行员的缺口进一步放大。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最终同意将两艘航速较慢的老式航母赤城号与加贺号卖给德国人,一方面可以藉此获得一些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也正好甩掉这两个累赘,以后另外那12艘高速航母(最大航速基本都有33节以上)就可以充分发挥出其机动性的优势了

而魏格纳对这次交易也很满意。因为德国航母的定位是保护两艘超级战列舰以及在获胜后派出飞机追歼残敌。。因此航母的最大航速并不需要太快,两艘航母分别为28节与31节的最大航速足够用了。而且这两艘都是重型航母,虽然设计与舰体都较为陈旧,但载机数与飞机出动率相较齐柏林号与斯特拉塞号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同样是魏格纳所需要的。

后来魏格纳还忽悠戈林说“空军在海上需要机场”。求他拨款建造“空军浮动机场”。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思路,即速度偏慢(但也在31节上下)但载机数和出动率不错的特殊重型航母,虽然这不符合航母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和陆基空中力量,它们在二战中后期还是发挥出了不小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空军浮动机场”因为性能上要求较低,建造起来自然也相对容易,即使是德国这样一个造船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与美英日三国相比)的国家也能大量快速地建造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英两国恐怖造舰能力的巨大优势

至于舰载机的飞行员,魏格纳倒是不必担心,当初带到中国的飞行员与飞行学员的总数相较两艘航母的搭载能力就是大大超编的,而且投靠戈林后,戈胖子又立即从空军中抽调了不下500名经验丰富的优秀飞行员、机组和地勤人员借道当时还未与德国翻脸的苏联境内前往中国加入第一舰队,虽然他们还需培训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适应海上作战,但有人总比没人要好,而且这批飞行员中也有不少有志于海航的杰出人才,比如哈林豪森上校,魏格纳相信他们可以很快地完成从陆基空军到舰载航空兵的转变

而舰载机方面,既然是自己人了,戈胖子自然是立刻就批准fw190d舰载战斗机开始批量生产,不过由于中国为了严守中立而要求德**人限期离境,没准将来就会反目成仇,再加上现在战争已经如火如荼、中国飞机、特别是铝合金产能又还很有限,难以及时满足舰队的需要,因此魏格纳没有像当初打算的那样向中国采购,而选择让日本企业特许生产。

只是由于日本所产的发动机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达不到要求,所以发动机还是选择从中国订购,虽然中国航空发动机本身的性能不如德国产品,但是配套的涡轮增压器却是世界上最好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再说即使是发动机本身,也总比日本货要强一些,毕竟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德国手把手带起来的、而且至今仍有大量德国专家和技工在中国工作,而那百万捷克工人虽然闹过别扭,但是素质确实过硬,他们生产出来的零部件质量世界一流。而日本因为本身已经是工业国,必须考虑工人就业等问题,这些“歪门邪道”反而学不了(当然这并不是坏事)

但工业国毕竟是工业国,哪怕日本只是一个民众依然贫穷的初级工业国,也具有远比中国强得多的技术研发能力,虽然那些合金材料与加工工艺而难以仿制,但是中国产品设计中的可取之处还是很快被日本的发动机专家借鉴,多少提升了一点日本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水平。不过日本航空发动机水平的真正质变,还要等到德国人向其转让了那些关键的材料工艺之后,这方面光靠自己努力研究,是不可能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如果可能的话,直接引进不失为一条捷径,历史上战后的日本就是这样做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