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八章:几度春风
远还没有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一地步,但是无论吕哲还是一些法家门徒,他们都在竭尽所能地保证律法的神圣性。
吕哲强调律法是依法治国,那当然是有他的理由。至于什么理由……(严打中,写出来会被禁书),
法家门徒扞卫律法的严肃性和神圣性,这里就不得不唠叨一些了。
法家门徒的根基在于律法,他们其实只重视国家肯定律法的庄严性,君王又能肯定律法的重要性,至于是法家中的哪一派其实是有点不在乎的。
法家有“法”“术”“势”三大类别。
法,所指的是一切依照已经书写并公示的律法条文来办事,只有已经成立的法律才是执法的根据。若是没有明文列出来的一些事情,无论那些事情是多么的破坏道德或是多么不堪,都不能构成犯罪事实。
支持“法”治的代表人物不少,最为出名的却是商鞅,那是因为他在秦国变法成功,让秦国执行依法治国的国策。虽然说法治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令秦王室不愉快,乃至于可能会祸起萧墙的事情,可秦王室还是坚持了下来,也努力维持变法的成果,最终变强,强盛到一统天下。
术,也是法家思想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是申不害。这一派别的思想中心是,法律固然神圣,但是需要取得君王的全面支持,律法也应该倾向君王的爱好,某种程度上君王、乃至于是达官贵人都可以审时度势来选择性执法。
法家的“术”那一派的思想是不是有点熟悉?不是讲什么“人在法上”,讲的是因为律法执行的是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执法,有更多的选择性……或者叫灵活性,既是所谓的以人法治,不是依法治人。
势,在法家思想的观点中。它是将所有权威集中在君王手中,创造足够的威势来保证君王个人的庄严性,也就是说律法是不是强悍与君王的性格和执政都有关,君王足够贤明。律法的重要性越高,国家的法治也就更能得到实施。
春秋各国大变法时期,卫鞅独好法家三门中的“法”,申不害主张“术”,慎到主张的是“势”。
其实要是纵观法家三类思想。纵观同源都是围绕着法家的思想来进行,只是采取的方式有些不同,其中的“术”和“势”是围绕着君王来进行,独独“法”就是抛开一切只讲法而不顾其它。
要是看历史的发展,自有秦一国之后,法家中的“法”就已经被抛弃,甚至是被认为是一种暴政,到了后面是“术”和“势”这两派思想发挥的时刻。
“法”这一脉的思想之所以被抛弃,一切只因为“法”这一脉的法家因为出于需要,写出了几乎涵盖到方方面面的律法条文。列出来的刑法多到难以想象,无论是事实还是臆想,“法”这一脉给人的印象都是太过苛刻了。
其实吧,秦亡之后,法家没落的不是整个法家,是法家中的“法”那一脉的门徒,另外的“术”和“势”依然活跃在历朝历代,只不过因为历史发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许多法家门徒是披上了儒生的外衣,走的依然是法家中“术”和“势”的治国理念。
法家中的“术”和“势”能够生存下去。不是简单的法家门徒披上儒生外皮……也就是外儒内法,或者是儒皮法骨,等等一些事情那么简单,一切是因为国家需要律法。一个没有律法的国家不能称呼为国家。
“‘术’和‘势’,说白了就是人治。”司马欣已经忙活完该忙的事情,回城楼的路上碰到了萧何,因为没有太过紧张的事情需要忙,两人也就顿足里聊了起来。
“陛下喜欢的是‘法’这一脉。”那不是什么秘密,萧何直白说来也显得洒脱:“陛下需要改良刑法。去掉致人残疾的刑法,让刑法也变得有针对性。”
法家强势崛起数百年,至今无论是百家哪一家的学派都对律法不陌生,哪怕是再不喜欢法家的学子怎么也会触及到一些。
司马欣比较复杂,不是说什么复杂,是他涉及的百家并不是单独唯一性。他的身份注定会是兵家一脉,可是又学过儒家、黄老、杂家等等的知识,事实上他对儒家也有着不少的好感。
萧何本身是黄老学派的忠实信徒,对杂家和阴阳家也少有涉及,对儒家的一些思想也有过了解。正是因为他有专门了解过儒家,对儒家的感官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厌恶。
“精简律法条目,量刑上采取针对性,”萧何其实有略略的担忧:“只是希望不要因为陛下追求法治,让法家的一些人肆意妄为。”
司马欣在挑眉头,他说:“陛下有自己想法,他需要的法治可不是能够被人操控的。”
“呵呵。”萧何轻笑了几声,转了个话题:“有一件事情倒是注定了。”
“是啊……”司马欣有些伤脑筋:“儒生跑出来生事,选的时机也太……”,最后一个“烂”字没说出去,但就是那样的意思。顿了顿,他继续说:“陛下的意思不将儒家一竿子打死,可是按照儒家一些门徒惹事的能力,不好办啊!”
上古先秦时代厌恶儒家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应该说百家其它学派能够喜欢上儒家思想才是怪事。说儒家很会惹事也不是在胡说八道,儒家其实是攻击性非常强的一个学派。
百家之中最为厌恶儒家的是谁?其实不是法家或是兵家,是墨家。
墨家讨厌儒家是有原因的,起初是儒家抢了墨家的一些“业务”,例如上古先秦时代中的丧葬其实是墨家的主要“产业”,民间丧葬基本上是有墨家一些门徒出面,可是儒家讲手伸到了丧葬这一领域上面来,两家的交恶也因此而起。
然后呢,墨家主张的是丧葬上面的简约和朴素,认为人既然死了,那么下葬的时候就不要奢靡什么了。一切该有的礼仪和程序该有,但是不要做不必要的浪费。
儒家在丧葬的观点上是什么?是主张哀荣,既是应该给予的陪葬物要符合身份,子孙已经让逝去的先人享受生的时候无法享受到的待遇。
墨家和儒家的进一步交恶正是从丧葬不同的观点开始。双方大小冲突不断,冲突中甚至将法家也拖下水,然后是黄老、杂家、名家等等学派,混战圈子越建越大,牵连越来越广。
“因为那些腐儒。儒家这一次得罪的人太多了!”司马欣真真是不希望儒家被全面打击,可是自己也被气得不轻,闷声道:“这一次,只看陛下怎么保住儒家,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保了。”
萧何一阵轻笑,晃着脑袋:“以其说陛下怎么去保住儒家,还不如提点儒家来怎么自保。他们的历史包袱不少,这次又一次性得罪所有勋贵,不会好过。”
说儒家容易得罪人真的不假,上古先秦时代的儒家一旦认定什么观点。那么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会坚持下去,也因为自己的观点与其它学派相驳,死咬着自己的观点不放,甚至是极力偏低其它百家学派的观点,仇人也就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的是墨家得罪的人也不少,墨家可是有“兼爱非攻”的思想,所谓“兼爱”涉及的范围太广了,“非攻”却是相对好解释。
“非攻”有着很多的定论,既是不以强凌弱,不以错压对。不以众击寡……等等。墨家发生在春秋历史上有很多苦笑不得的事情,例如某个强国要去攻击某个弱国,然后墨家就会跳出来,派人去警告那个强国的君王“某某个国家那么弱小。你这个强国不应该去攻击”,要是这样要不至于令人哭笑不得,接下来还有一句“如果你不听奉劝,墨家将会开始自己的行动”。
墨家以百家学派中一家的身份,或者是一家的力量来和许多国家叫板,听上去是不是很饶头。也显得自大?但并不是墨家不知死活,而是时代的“特有性”让墨家有那样的底气。
春秋时期,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最多的时候有三千多个,有时候一个县就是一个诸侯国,拥有数十个县……也就是数十个城池就算是大国。
墨家是周王室所有诸侯国都有发展的学派,他们广收门徒,亦是有自己学派的剑士,甚至涉及到了练兵领域拥有学派私兵。
墨家干涉诸侯国的征战,他们通常的行动是什么?是派出墨家的门徒,一些学了守城兵法的人和工匠,帮助受到攻击的城池进行守城。
其实要是墨家只是派出人手帮忙受到攻击的城池守城也只是招人恨,不会是成为死敌。墨家除了派人帮忙守卫城池,他们还会出动剑士前去攻击或者刺杀诸侯国的国君,试图以“围魏救赵”的方式,攻击出兵攻打某个城池的国君,来换取该国国君撤兵的承诺。
墨家在历史上有成功杀掉过哪个诸侯国的国君吗?不好考察是不是真的有杀掉过哪个国君,但是看历史上并没有轰动的记载,且当做墨家没有杀掉过哪一个诸侯国的国君。
哪怕是没有成功干掉过某国的国君,但是墨家妨碍诸侯国的征战却是事实,非常令人讨厌的事实。墨家有自己的剑士,甚至有自己的私军,某一段历史时期里,墨家的强大甚至要超过大多数诸侯国,一度达到“钜子令”一出诸国变色的地步。
“秦国曾因因为得到墨家的友谊,在扩张道路上得到诸多的助益,可是后来最先针对墨家执行打击的恰恰也是秦国。”萧何示意边走边说,迈着步:“我刚才得到消息,墨家当代钜子向陛下呈禀,让陛下允许墨家剑士抓捕儒生。”
“什么意思???”司马欣先是一愣,然后哭笑不得:“墨家钜子没有发烧,脑子给烧糊涂了吧?”
“当然没有发烧,估计是认为陛下震怒会针对儒家,”萧何也是有点哭笑不得:“墨家钜子当然知道陛下不会允许,只是想要获得法家和兵家的好感,所以才会站出来表态。”
墨家一度没落,到了秦一统天下的时期,其实墨家已经没有多少存在感,相比起墨家一度拥有数千剑士、数万私兵的辉煌时期,墨家现在也就是小猫两三只。
“他们好好的配合军队就好了,总有恢复实力的那一天,现在跳出来并不好。”司马欣似乎并不怎么喜欢墨家,那是因为他的出身背景。
“是啊,好好的配合军队,用墨家秘法训练合格的斥候,又派出门徒帮助军队开拓,那才是正途。”萧何对墨家没有太特别的感官,说道:“其实墨家在帝国有发展空间,他们不管是在军方还是在民间都有身份定位,哪怕是自行组建民间武装去开拓地抓捕奴隶也是一个不错的业务,不该参合到时政上面。”
“执政要提醒墨家钜子吗?”司马欣停下脚步,转头看着萧何,脸色很认真:“执政要认真想想值不值得。”
萧何没立刻表态,说起了其它的事情:“不但是墨家,杂家、名家、纵横家……等等一些学派都在寻找机会。因为陛下的某些重视,许多学派也有发展壮大的契机。像是衍伸出来的化学家、工家,不正是因为陛下的需要而出现了吗?”
司马欣摆着手,笑着说:“不一样的。火器是帝国军队未来的发展方向。日常生活和器械需要。陛下重视什么都是为了帝国的未来着想。”
萧何点着头:“是啊,但是陛下的态度让百家都看到了崛起的希望,所以才会有人想要见缝插针。这一次儒家跳出来,正是一个绝好的攻击对象,他们当然会蠢蠢欲动。”
“时代一直在变迁,每个时代都会有有它的需要。”司马欣重新迈步:“百家迎合陛下是时势需要,不好评论。至于……该怎么迎合,契机其实是在扩张上面。”
后面的话司马欣只是长话短说,因为两人走着走着已经到了宫城城楼的走道入口……(~^~)
Ps:一直写征战有意见,不写内政有意见,写征战说是拖沓,写内政时势也是拖沓,荣誉已经半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