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摧枯拉朽
4号坦克的履带轧过残破的25磅炮铁皮防盾,发出“嘎吱嘎吱”的牙酸金属扭曲声,把开裂的炮管碾进炮盾里,刻出一道深深的沟壑。
随后,炮架制退器终于在一声不堪重负的呻吟中崩断,弹力上百磅的之托弹簧“铛”的一声飞溅出去,在4号坦克的侧装甲上蹭出一点火星后弹开,反弹打在一具澳洲士兵尸体的头部。“噗”的一声轻响,死的不能再死的脑瓜子被开了瓢儿,流出黑白相间的浓稠半流质物体,犹如刚刚调制好的麦当劳新款“太极宗师”口味新地冰淇淋。
(嗯哼?看到这里怎么貌似有点不太想吃麦记甜品站服务员那手帕金森抖勺神功打出来的冰淇淋了?好吧——吐槽完毕,言归正传。)
莫德尔的铁甲洪流在突破了戈兰壕正面的第一道防线后,部队的推进就几乎再也无法阻挡了,德军在五六个小时的猛攻里付出了一个自走火箭炮营被摧毁,40余辆4号坦克和3号追猎者歼击车被击毁的代价后,终于在戈兰壕西面重新拓展出了一条拥有7~8公里宽大进攻正面的稳固战线,1个装甲师和2个德军山地师、2个德军步兵师也终于全部通过了戈兰壕和雷场封锁区。
与他们一起的还有3个和谐教外籍师的残部,不过因为这些部队之前担任了半夜的炮灰冲锋角色,目前总伤亡近2万人,已到了强弩之末,不得不转入二线用来填补英国人第一道防线崩溃后留下来的堑壕体系,步坦协同继续进攻的任务则交给更专业的德军部队来做。
戈兰高地的东西向总纵深达到了40公里左右,戈兰壕位于靠近高地主体山脊东侧的以免,因此突破壕沟后大约还有平均25公里的距离才能进入道路交通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区。
德军一共有两个方向可以突破——如果往西南方向突进,德军需要走的距离稍远,也就是大约32公里,才能到以色列在加利利湖西岸的湖滨边防重镇提比利亚,因为加利利湖是以色列和叙利亚、约旦三国的界湖(当然,现在约旦已经被以色列吞并了)加之以色列建国以来就和周围阿拉伯国家关系势同水火,所以以色列人很重视提比利亚的防御,并修建了从此处通往卡尔米埃-海法的宽阔公路,而海法是目前以色列第一大港(后世特拉维夫受到了重点建设,所以超过了海法,不过那是因为耶路撒冷在以色列建国的时候还没有被以色列人控制,他们不得不建都耶路撒冷的外港特拉维夫而已,本作中巴勒斯坦人一开始就因为英国的拉偏架没有翻起浪来,以色列人牢牢控制了耶路撒冷,特拉维夫也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点关照。目前规模还是不如海法的。)一旦控制了这里,不仅可以进一步延伸德军的作战补给线,让拥有优势制海权的德军突击部队得到另一个重要补给节点,而且还有两大额外的好处。
首先,亚历山大上将和本古里安从贝鲁特撤出的部队一开始设定的初步撤退目标只是撤到黎巴嫩境内沿海的提尔,位于贝鲁特南部60公里左右,而海法则还在提尔南部50余公里,一旦莫德尔的这一次穿刺成功,那么将会重新包一道比隆美尔的梅彻雷河包围圈更大馅儿的饺子皮,不仅裹住了韦维尔中将的贝鲁特守城残部,还能把亚历山大上将和本古里安位于提尔的人马一锅端,连试图抄隆美尔后路的蒙哥马利都会有危险。
其次,控制海法后,即使韦维尔中将在贝鲁特失守的时候实施焦土抵抗战术,把贝鲁特的火车站、铁路和港口彻底炸平,德军只要坚持向南机动就可以得到另一个补给点,这样就从侧面削弱了韦维尔中将焦土的价值——当然,因为目前为止无论是隆美尔还是莫德尔亦或是战区司令维勒安,都还不知道韦维尔是否有焦土的打算,所以这一点的价值还不为人所知罢了。
至于莫德尔进军的第二条路线,则是从目前的出发阵地直接向西经赖法特-阿卡直达地中海边,随后沿着海岸折向南面进攻海法,这条路线的最终目标和第一条是一样的,唯一的优势是在戈兰高地上需要突破的纵深只有20公里,比第一条路线缩短了三分之一,可是道路崎岖难行,轮式车辆无法通过。
…………
“目前我们正面只剩下两道英国人的防线,各自纵深均在2~4公里左右,共计由3个澳洲师、2个新西兰师和3个以色列师,其余部队均在昨夜的突破中被我们击溃,敌人的兵力规模已经处于劣势。只要我们继续一鼓作气凿开几个点就会全线崩溃。
第10装甲师集结全部4号坦克,沿赖法特方向进行突击,第14、16山地师和波斯尼亚第1师、第2师跟进协同;全部3号追猎者战车和puma-234‘美洲豹’轮式战车、‘野蜂’自走炮及sdk251系列半履带车、卡车运载2个步兵师和后续部队拖后半小时出击,在北路的坦克部队突破第一道防线后折向南方,沿加利利湖岸公路直插提比利亚。大家还有什么疑问么?”
“将军……将军阁下,那究竟哪一路才是主攻?”
“你觉得呢?”
“自然是投入全部坦克部队的那一路才是主攻。”
“连你都这么认为,那么英国人一定也会这么认为的。”
可惜的是,事实上究竟哪一路主攻不能只看表面的兵力,还要看补给运能的配置和空中支援力度的轻重缓急,更何况,目前英以军队的全部主力都已经处于守外虚内的状态,即使有部分战略预备队,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投入到戈兰高地背后,只要把戈兰高地防区的敌军残部牵制住,依靠追猎者和美洲豹一样可以在那些只剩下李恩菲尔德和布朗式轻机枪的散兵游勇面前夺取提比利亚。
晨8时,莫德尔的第10装甲师对英军的防线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120辆坦克在3~4公里的正面集中突击给英国人带来了无比的震慑,慌乱之中原本布置得四平八稳的17磅炮阵地不得不进行再次集中部署,向德军装甲部队集中穿刺的方向倾斜——17磅反坦克炮的射程只有4公里,即使进行有限的曲射也不过就是6~7公里而已,这是一种相对来说短兵相接的直击火力,一旦敌人发动的是集中突击而防线正面过宽的话,很容易造成两翼的闲着打酱油。
可惜的是,在天空被德国人的fw-190f“大炮鸟”掌握的时候,白昼转移阵地又岂是那么容易的?数十架大炮鸟对着坦克冲刺的方向使用博福斯炮集中扫射,并投掷了若干枚250kg的石墨炸弹,混杂在普通高爆弹和燃烧弹中间的石墨炸弹爆炸时的异样根本无法被慌乱中的英国人察觉,但是却让这一防区内的英军电台和无线电通话器统统失去了发报的能力。友邻防区的部分炮兵单位本来还在观望状态,试图联系遭到进攻的区段了解敌情,此刻突然中断了消息,不免让英军人心惶惶:德国人已经突破了防线了么?德国人进攻方向上的单位全部被歼灭了?
一些试图增援的英军在机动时遭到了惨烈的空中打击——虽然有交通壕可以使用,但是机动中的部队对于直接把炮弹打进堑壕的机炮攻击机来说还是要更为脆弱许多的;另一些则在反复联系友军失败了产生了动摇,尤其是新西兰第5师的阵地,因为那里的新兵都是临时征召入伍的新西兰牧民,根本没有什么心理素质和军事素养,不可抑止地发生了小规模的溃散和头像。
10时,莫德尔的装甲师突破了这道方向,英以军队也被彻底调动了起来,拼死想要堵住德军,结果自身却陷入了无法收拾的混乱。莫德尔真正的进攻主力笔锋一转折向南面,对着提比利亚杀去。
后面的战斗就乏善可陈了,从戈兰高地南段直达提比利亚之间几乎没有有组织有编制的防御,德军在中午之前就到达了提比利亚并歼灭了卫戍提比利亚的一个警卫团,在他们面前暴露出来的是一个空虚地后方,完善的公路网络让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出击。
同时德军占领提比利亚并继续向西突击海法方向的电报也在同一时间被汇报给了亚历山大上将、本古里安和蒙哥马利;逃到了提尔的亚历山大上将彻底慌了神,把用来担任警戒部队的几十辆玛蒂尔达坦克统统丢在了提尔,随后带着少数心腹精锐乘坐卡车赶往海法,而本古里安也同样因为以色列本土遭受攻击的消息而无法继续镇定下去。
最惨的则要数爆敌菊花反被爆的蒙哥马利,莫德尔突破戈兰高地从更南面直插大海让蒙哥马利的一切努力都变成了搞笑。拼掉了三分之一的坦克部队和2个精锐师才在上午攻占普士里的他好悬没喷出一口血来,又不甘心也不敢在白天撤退,只好在普士里和德军对峙了大半天后,于当晚重新撤出连屁股都没有坐热的普士里从东面的前黎巴嫩山撤退——只是,这一次蒙哥马利之带了150辆满油的十字军坦克,另外60多辆血战余生的丘吉尔坦克则因为速度较慢不适合逃命被作为诱饵丢在了普士里继续和德军进行巷战防御,试图隐瞒主力部队撤退的事实。最终蒙哥马利的部队从叙利亚大沙漠中兜了一个大圈,躲开德国空军的搜索留下了数千饿殍渴尸才撤回了外约旦。出击时将近10个师规模、汇聚了当初丘吉尔付出皇家海军四分之一主力舰才从布鲁日发电机计划中撤回英国本土的远征军精锐的第8集团军就这样仅存三分之一的人马撤回外约旦,总计九万多人阵亡、渴死或被俘。
次日清晨,贝鲁特卫戍司令韦维尔中将在前沿阵地指挥守城时被隆美尔攻城部队的自走火箭炮炸死,临时接替韦维尔中将的指挥官就没有韦维尔中将那种一心求死的节操了,为了防止焦土港口后一旦将来城破被德国人抓住时整得欲仙欲死,英军临时指挥官选择了率领城中残部投降,超过十万名联军士兵走进了战俘营,只有2个以色列师因为知道落入德国人手中必死,从原来的友军阵中杀出一条血路试图往南奔逃和本古里安司令会合。
9月27日,戈兰高地守军溃散,残余的英联邦士兵在被赶入山区的过程中失去了几乎全部重武器,自知无力再战和突围的英联邦军队只能选择步了普士里和贝鲁特守军的后尘。
以军部队为了活命试图往南撤退,通过尚未被德军进占的加利利湖东岸地区进入外约旦,可惜的是,他们的撤退遭到了和谐教外籍师的疯狂追杀,血族仇恨的狂热让和谐徒们以绞肉机的气概狂追不舍,通过德国人提供的卡车带来的速度优势,狂飙突进地和谐徒对武器缺失严重的以色列师从加利利湖西岸一直追杀到外约旦的伊尔比德省,最终斩杀了超过3万颗以军的人头,并且屠空了沿途一切可以看到的犹大人定居点,犹大人在伊尔比德省经营两年渗透进来的移居者一夜之间被夺回家园的阿拉伯人宰杀殆尽,死者达20余万。
9月28日,莫德尔的部队率先进入了海法,当天晚些时候,隆美尔的人马也赶来会和,海法以北、伊尔比德省以西再也没有犹大人和英国人的武装力量存在了。亚历山大上将麾下的中东战区残余总兵力,算上以色列人的军队在内,从开战时的将近60个师,跌落到了现在的只剩下15个师,可谓是三魂去二七魄剩一,只能乖乖呆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开罗、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几个据点内惶惶不可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