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芸芸佛心
一切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或许正如奶奶所说有因果循环,祸福旦夕又岂是我们可以主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在佛学中得到答案。www.DU00.COm无法解释的伦理就用佛家的理念阐释,这是一种逃避,但也是一种必需,因为没有说法也就没有了精神寄托,我们都在人世间寻求一个说法,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有人出来说句话,有解决的办法。而佛学也是一种解决办法,它不在物质上满足你却可以在精神上让你释怀。它是心病的良药,心病不再无药可医。
在现代紧张而充满压迫感的世界中,心病是头号杀手,许多生理疾病都是以心理疾病为根源的。现在流行的西方心理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里遗留下来的病人都在佛学或其他宗教信仰中得到重生。去看心理医生本身就是对病人疾病的一种肯定,在他的心里负担上又加了一层阴影。而佛学使他真正转移注意力,不在关注自身的致命点,而是把心灵寄托到另一个生命上,心灵得到了新生力量,就如婴儿一样拥有了不衰的生命力。这就是为什么在社会中受到压迫而自卑的人希望去到一个新环境中释放自己的生命光辉,在那里没有阴影,没有前科作祟。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是有没有发挥的空间。在一个衡量标准是自己弱点的环境里就失去了闪光点,心情就会压抑。但是现代社会的大空间下的小空间中的衡量标准都大同小异,你不适应时代去改变自己,让自己拥有为社会认可的闪光点就会压抑,所以患有心病是正常的,感觉到压力的存在也就是心病的征兆。或许信仰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不论是谁都可以在信仰里得到眷顾,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空。
选择信仰或许会不利于社会发展,因为人人都寻找虚拟的心灵寄托,上进的人就少了,社会就不会进步。但是在一部分人选择心灵寄托的时候,另一部分人会更加热衷于选择物质富足。竞争的两极分化、优胜劣汰会导致有人丧失心智,但佛学可以挽回他们的心。一些人选择世俗的标准,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就是物质上的王者,而另一些人逃避了物质的竞争,在佛学的帮助下却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有时候真的有“命”的说法。毕竟在许多突发事件面前,人类是无力的。纵使你在社会人人竞争中优胜劣汰时未被淘汰,但是大自然的考验要将你淘汰你也无能为力。天时地利人和,永远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命占了2/3,难道你还能不认命吗?
而命要用什么来解释呢。科学方法往往抹杀“命”的观点,但现实中却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命只有在佛学中得到解释,它来自于你的因果循环。你前世积累的阴德多,这辈子就可以享福,甚至你作恶多端,只要没有将阴德消耗完全,你就可以继续横行霸道,但总有一天你要回归善本,因为阴德要继续积累;如果阴德不够就一辈子受苦。不过人是无辜的,他喝了梦婆汤后就不知道自己的前世了,所以无论前世怎么样都应该积德。所以佛学从某个角度可以比法律更加有约束效力。信仰关系到人本身,他控制了人的心智;而法律只是表面上控制了人的躯壳,他就像父亲仗打不懂事的孩子一样永远不能让孩子从心里彻底明白事理。
佛在心中,心诚则灵。这种信仰让我们有了精神约束,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佛教也可以是一种心理学,医好心灵的创伤。有时也因为佛心而身心健康,心旷神怡。在寺庙里、寺庙旁幽静的山上我们都找到了心灵最原始的纯净,找回了刚出世的感觉。我们在佛心的引领下回归自然,回归最初的自己。
佛心让我们相信命运,但也不是服从命运,所谓的淡定,是教会我们用平常心去看待问题,处事从容不迫。佛教和礼仪儒教息息相关,也是我们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命,是给自己失败的一个解释,一个解脱,不用沉迷于自责和继续遍体鳞伤而违背了做人的根本:活得舒畅。所谓的失落都是因为现实和理想差别太大以及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标准。我们潜心修炼,转移一部分理想到现实中比较成功的一面,不同于社会评价标准的一面或许就不会低落,每个人都有一件事要做的比别人好,何不把这个作为自己理想的一部分,即使它和社会标准有差距,但只有是不违背正义和人之初性本善的原理的就可以。
但是或许人真的有命,我们只能在命运范围内小起小落。为什么有的人贪污受贿犯罪却逍遥法外,没有良心的谴责,舒适地生活;有的人却没有贪污的资格或者贪污了就被就地正法了。有的人事业可以很成功,但是有的人付出了他十倍的努力,他们的初始条件差不多却结果不一样。或许这就有机遇的成分了,机遇就是一种算不到的天命。
或许每个人的运气都是平衡的。在你得到某些的东西的同时就已经失去了一些东西,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它们的价值是均等的。如果你觉得你都在失去,那就是你过于悲观,没有看到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懂得珍惜,或者就是你缺德比较多。
奶奶说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或许它是存在的。人来世上都是报恩还债的,有的孩子很懂事不用父母教育就成为栋梁之才,那是来报恩的;有的孩子则频频闯祸,那是父母前世孩子债了。如果作恶太多就会变成牲口,任人宰割。有个女的丈夫很木讷,像树一样,上山算卦后才知道丈夫就是前世被她剥皮的树,前来抱怨的。
虽然那是迷信的说法,但却隐约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积善行德,少做亏心事。但是人和人的相遇真的是一种缘分,有的人就是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见过,或许那就是前世熟悉、这世和自己有不解之缘的人。有的陌生人,转了一圈又遇到了,世界真的很小,不得不相信缘分。偶像剧里的众多巧合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存在的。在没有为什么的科学解释的情况下,相信佛家解说方式或许也是一种答案。毕竟有些巧合不是偶然的,真的可以用缘分来解释。
难道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有一个无形中的考核机制帮我们计算分数,达到一定界限就判为违规或修成正果,给予奖惩措施。奶奶常常说有些动物说有灵性的,不可以得罪的,难道说它们的权重比较大。爸爸真的受到过类似的报应,比如奶奶口中有灵性的蛇。爸爸曾经nuedai过蛇,在田里电蛇不说还把放在火里烧以此取乐,第二天,进厂开机器时手指就被风扇绞掉了,从此就断了半截手指。在奶奶看来,狗、蛇、牛都是很有灵性的不可以得罪的动物,触犯了它们的合法权益就好像触犯了法律一样。但大家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也是和谐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有效办法。有些东西就是越信越觉得说对的。
在佛里,我们可以寻找各自需要的寄托,可以验证自己的信念,可以再次品味生命的成就感。在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寄托自己的时候就把心灵寄托在佛里,觉得生命从此有了意义,可以为了一个信念而活,可以有养生之道可遵循,有信心面对衰老,有动力活下去。也可以把自己为善的理念,在一个合法程序化的过程中按流程实施,然后获得成就感。比如,买一些青蛙、天鹅、螺丝等等进行佛家宣传的放生活动,积善累德,或许这就是在晚年可以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或许说自己一直想做的不同于平时生活的事情。
无论在别人眼中是哪一种,迷信也好、善举也好,它都永远不会是坏事,也不会是徒劳无功的事情。因为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有意义的事情,事情的价值的考核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当事人的评价。做事的意义除了实际效用,还有当事人的心情,如果一件事情可以让当事人心安,即使在物质上没有增长也是好事;相反,如果这件事可以获得客观的物质财富,但却换来了不安和恐惧,则此事就是不成功的。
在佛家的语言里,没有社会的评价的标准,它本来就是一个解脱思想和心灵束缚的安宁去处,类似心理课程,帮助恢复精神指数。佛家的标准是以心为本的,将就的是心安,精神上的满足。而精神上的满足才是人真正最需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富足的人却生活得比清贫的穷人不快乐,生活质量不如快乐的穷人。
在现实中,无论哪类人都会有自己的苦衷,都会有不愉快的一面。然而在佛家语言里没有痛苦这个词汇,它好像一个变脸机,把苦瓜脸都变成甜甜的笑容。因为在这里大家学会了换位思考,在这个宽容的世界里,大家都有可被饶恕获得重生的机会,在这里可以放过自己,没有残酷的现实把人逼上绝路。人往往因为思维狭隘,不肯放过自己而产生烦恼。而佛学让人学会放松地思考,换个角度思考。用一个很大的容器装载自己的种种异样的事情,并可以把他们调和为一体。这里广博得可以容下一个世界的琐事,所以当然可以让你看到你的烦恼的渺小而忽略它。比如,当你耿耿于怀于失宠,你应该得到的关怀没有得到而落到别人身上的时候,或许你会绝望。但如果你在佛家理论中换个角度思考,它也不完全说坏事:在分享果实的时候没有你的份,不是你做的不好,而是大家觉得你可以被忽略,同样当被问罪的时候,你的罪过也一样被大家忽略了。无足轻重的人在某种境况下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但现实并不会一直佛教式地关怀你,可能因为你的无足轻重很快被开除了,你成了没有团队的没有工作的人,但是你得到的是静下来思考的机会,远离繁杂喧嚣之后懂得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一个可能本来你并看不惯、无法习惯的世界。佛家告诉你要不受外物干扰,不受尘世杂念侵扰,举世皆浊我独清,所以你会在社会上混不好,但它让你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很好,因为你认清做人的本质,坚持自己本来的颜色,不虚掩什么,不做作什么,一切顺其自然。人总是此一时彼一时,永远不知道坚持哪一种是好的,所以随缘。但是坚持自己就是好的。佛家教导我们的就是坚持自己,坚持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善良的自己。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在内心坚持,在外表涂上引人注目或者说是掩人耳目的装扮。
我们心里都有一本佛经,我们总在担心怎样是没有欺骗自己,怎样是顺应社会。有的人可以完全丢掉这本经,有的人却视他如生命,而我是那个两边都放不下的人。或许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表里不一,外表丢掉了经,里面却总想守护着它,直到有一天再也守护不了就选择放手。而我是个矛盾的人,总想两全,但是总是要失去一边。我不会当机立断地选择一边,也不会慢慢让一边吞噬我。所以我被动地不能太多地进入社会。
但人在社会,总要重新树立一本经,一种信念,或许只是信念的问题,只要改变了这本你秉持并遵守的经,一切就不别扭了。但是到底是现实让我因外表改变内力,还是内力应强有力地站出来纠正外表呢。其实佛心也是人制定的准则,和社会准则一样,只是没有法律约束,只有信仰约束,如果你不信仰就可以放过自己。但是法律不能不信仰,因为违背法律是触犯道德底线,而违背佛经,只是一种入流,进入世俗。但我总是放不下,徘徊于两者之间。或许我们可以用两者的优点来保护自己,毕竟佛经也是为保护心灵不受侵害而设定的,也是人写的。在有道德保证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社会的一些事情,这时选择现实的标准,而在现实侵犯自己道德底线时选择遵守佛经的标准。或许这是一种进退之道,也是儒家教给我们的中庸之道中的一种衍生,而是我们保护心灵的良药,也达到了佛经本来的目的。
毕竟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佛经对于我们不能是全部,因为它和社会已经很远。或许我们只能传承其中比较精华的部分,适时地用它保护自己的心灵,但大部分的时间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来保护自己,还是要学会适应社会,学会自己筛选社会。把社会中的事物挑选后经营成自己的心灵家园,然后放入一些佛家哲理作为窗户或门,保护这个心灵小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