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篡位终成空 陶侃忠正扶社稷
东晋的大司马、荆州刺史桓温掌握着国家半数以上的人口、土地、兵马,依仗着自己的才干、地位与声望,产生了篡夺皇位的野心,桓温曾经用手摸着枕头感慨道:“大丈夫生在世上,不能名垂千古,就要遗臭万年。du00.com”
桓温的智囊叫做郗超,二人曾经在夜半时分密谈,郗超问桓温:“你有什么打算?”
桓温反问:“你是什么意思?”
郗超说道:“你担当国家的重任,北伐失败,名誉威望降低,假如不能建立巨大的功业,就难以镇抚天下人的心。”
桓温问道:“我该怎么办呢?”
郗超说道:“模仿霍光废除昌邑王的先例,废立皇帝,建立自己的威势。”
桓温打探到东晋皇帝有男科病,不能生育,而且喜欢相龙、计好、朱灵宝等男宠,这几个家伙住在宫中,与几个妃子私通,生下了几个男孩,桓温就打着东晋血统被混乱,大祚将要转移的旗号,率大军进入建康。
桓温上书太后,要求废除晋帝。太后正在佛堂上香,听到桓温上书的消息,结果书简看了几行,说道:“我原本就担心这件事情。”太后在桓温的奏章上写了几句话:“我活着,遭受到这么多的苦难,想到死去的与活着的,心中如同刀子割一般。”
桓温把文武百官召集在朝堂,模仿《汉书霍光传》中的情节,把晋帝废掉。晋帝脱下黄袍,换上平民的衣服,坐上牛车,与百官告别,没有不流泪的。
桓温带着百官来到会稽王的府上,请求会稽王接受玉玺,会稽王见了桓温,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桓温竟然没有说出一句话。
桓温杀了庾亮、殷浩家族的人,新皇帝简文帝对桓温说:“假如晋室的气数已尽,我请求让贤。”桓温听了,汗水直流,脸色改变。
大臣谢安见了桓温,赶紧下拜,桓温很惊讶,说道:“你为什么如此?”谢安答道:“皇帝陛下还要向你下拜,何况我呢?”
晋帝拜桓温为丞相,留在建康执政,桓温不接受,回到了荆州老巢。桓温的权威震惊了朝廷,皇帝常常担心自己被废黜。
372年,晋帝病重去世,临死前,草拟遗诏说:“大司马桓温按照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先例,代行天子职务。”侍中王坦之不同意,把遗诏当着皇帝的面毁掉。
晋帝草拟了另一份遗诏:“国家的一切事情,都按照大司马桓温的意思去办,就像诸葛亮那样,管理国家一切事情。”
桓温原本希望简文帝临终前,会将皇帝位置禅让与自己,或者让自己代行天子之职,等到遗诏传来,桓温很失望,他怀疑是朝臣王坦之、谢安所为。
373年,桓温率大军进入建康,拜见新皇帝晋烈帝,百官十分害怕,只有谢安很镇定,谢安说道:“晋朝的运祚,就看这一回了。”
桓温见了谢安,谢安问道:“您不在荆州防范夷狄,来京都干什么了?”桓温与谢安谈话时,安排高参郗超偷听,一阵风吹过,屏风后面的郗超露了出来,谢安笑道:“郗超可算是幕后宾客了。”
桓温很生气,得了病,回到了荆州,他请求朝廷赐予自己九锡,谢安故意拖延,桓温催了多次,没有等到朝廷的诏书,谢安借口修改措辞,迟迟没有完成。
桓温的弟弟桓冲问哥哥:“怎么处置谢安?”
桓温说道:“我死后,谢安不是你可以处置得了的,伤害谢安,对你没有什么好处。”
过了没几天,大枭雄桓温去世,桓冲继承桓温的兵权,与谢安和好,对朝廷谦恭起来,东晋王朝因为桓温之死,躲过了一场浩劫,不过,更大的一场考验正在酝酿之中。
陶侃是晋朝时期的庐江人,父亲死得早,家庭很贫穷,名士刘弘见了陶侃,命令自己的儿子与陶侃结交为朋友,陶侃成年后,被举为孝廉,很多名人都欣赏陶侃,认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西晋末年,江东豪强陈敏企图称霸一方,朝廷派遣荆州刺史刘弘来压制陈敏,刘弘的部下建议道:“陶侃占据江夏,统帅强兵,假如他有叛乱之意,荆州东部将失去屏障。”刘弘不听。
陶侃听说后,派遣自己的儿子、侄子到刘弘处作为人质。刘弘说道:“陶侃远征,母亲年岁已高,应该有人供养。常人的交往,尚且不可以背信弃义,何况大丈夫呢?”刘弘安排二人回去了。
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时,荆州刺史王敦很重视陶侃,陶侃东征西讨,立了很多功勋。王敦做了东晋的大将军后,上表朝廷,请求将陶侃封为荆州刺史。
王敦宠信自己的部下钱风,钱风嫉妒陶侃的才能,就排挤陶侃到广州。陶侃到了广州,没有很多事情可做,每天搬运一百块砖到户外,傍晚时分,将一百块砖搬到房内。有人问陶侃其中的缘故,陶侃说道:“我要为国家出力,收复中原,这样做,是为了不过分安逸,所以必须坚持劳作。”
王敦之乱结束后,朝廷册封陶侃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荆州百姓互相庆贺。
陶侃为人聪明机智,做事谨慎勤劳,每天端坐在官署办公,重要的事情必须亲自操办,没有任何纰漏。
陶侃说过:“大禹是古代的圣人,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何况我们这些俗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有所贡献,死后留下好名声,不能自己糟蹋自己。”
陶侃手下有人因为饮酒赌博耽误了公事,陶侃命人将那些赌博、饮酒的工具扔进大江之中,说道:“赌博是猪狗一类的人的游戏,老子、庄子的学说不切实际,没有实际用处,君子应该端正自己的仪容,为什么光着脚,披散着头发,反而以为自己很通达呢?”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到有人手中握着一把稻穗,陶侃问道:“拔稻子干什么?”那人说:“随便玩玩。”陶侃大怒,命人用鞭子抽打此人。
在陶侃的治理下,荆州一带百姓开始富足,家家不缺粮食。公家造船剩下的废料,陶侃命人收起来,到了冬天,大地上有了积雪,陶侃命人把收藏的木屑取出,铺在地面上。东晋讨伐益州时,修理船只时所用的竹钉,都是利用陶侃收集的废料。
晋成帝时期,大将苏峻叛乱,陶侃兴兵打败了苏峻,挽回了东晋的局面,成为东晋王朝又一个柱石般的人物。
与其他强势人物不同的是,陶侃对皇帝一直很恭敬,没有取代司马氏的野心,在他的努力下,东晋王朝局面得到稳定。
鉴于南北方力量对比的基本平衡,陶侃采取与北方后赵政权和平相处的政策,使得南北方都得到恢复经济的时间与机遇。
陶侃长期镇守东晋的西部,管辖地区多达数千里土地,境内十分安定,几乎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陶侃担心自己地位过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他从不过问朝廷的事情,反复请求告老回乡,被部下苦苦挽留。
陶侃晚年,愈加谨慎,他将辖区的各种军用物资、兵器、舟船等,登记在册,封在仓库中,亲自加上锁,把钥匙交给左司马王衍期,交待他代替自己为朝廷看管好。
陶侃登上船,要离开了,他对送行的众人说:“我已经年迈,为朝廷殚精竭虑,现在站在这儿,已经东倒西歪了,你们不能再挽留我了。”陶侃回到家乡,就病逝了。
东晋尚书梅陶称赞陶侃:“陶公有魏武帝曹操的英明神武,还有诸葛亮的忠诚勤奋,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将陆抗等人无法与之相比。”
陶侃不赞成老庄思想来治国,反对魏晋时期放荡不羁、虚妄空谈的玄学,东晋名相谢安评价陶侃:“陶公用法家的霸王刑名之术治国,却常常得到法家思想之外的东西,很深奥。”
作为一代名将能臣,陶侃能够从东晋大局出发,洞察南北力量消长的趋势,自觉维护南方的政治平衡,爱惜民力,富有兵家韬略,深谙法家治国精髓,推崇儒家的礼仪秩序,真可谓乱世的良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