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 反经十三(知识篇)

反经十三(知识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原文:

《文子》曰:“圣人其作书也、

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

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

解有罪而杀不辜”。du00.com

解说: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体系,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我觉得这句比较合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道出了一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最核心的诉求;有道是:

君不见、时至今日,多少莘莘学子悬梁椎骨苦不休;

君不见、七十七人出一位,国考大热来来回回不回头;

缘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惭愧,前面几句歪诗是老男人心里淤积太久的一个槽点,实在是“不吐不休”哈,希望各位不要笑话。话说回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时代”这个词汇热的要死,特别是结合当下互联网商务模式深度变革诸多行业的现实,更让我们诸多的企业家对于知识的渴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但真的书籍、知识的丰富对于我们就一定是好的吗?咱们还是先看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再做探讨吧。

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各级官员。

据史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又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历史来到唐朝,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帝王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

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朝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后来,春风得意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后来的名臣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武则天长安二年还产生了武举,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再然后,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官员选拔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建立方才真正废止..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之后,就像大家知道的一样,天下所有百姓都开始相信了读书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一跃龙门变金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千余年下来,普通的中国人开始把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刻进了骨头里。

说真的,其实老男人也认为知识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同时也有一些案例令我对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点有所保留:

案例一:

正在发生的事例

今年的“3。15晚会”第三号消费预警,最新网络诈骗模式:二维码诈骗:

具体手段是,提前通过黑客手段,在您的电脑或者手机中埋设木马;当您进行网购时,自动程序会给您发送二维码信息;这个信息会被包装成促销信息或是打折等等吸引您目光的好消息,当您回信后,您的身份信息、网银信息、银行卡信息等等关键信息瞬间被骗子得到。

随后,账户中的资金被消费、转移,您的信息被用来大额信贷..

再提起昨天文中已经说过的明胶问题,其实生产厂家所使用的那些添加剂、加工手段对于普通消费者,只能说是“不明觉厉”,别说人家瞒着你,就算在你面前加工,你能看得懂吗?

于是,在这里,知识起到的是什么作用?

案例二:

复旦投毒案

案件回溯

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2013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2013年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2013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

2013年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中,林某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等进行了辩解。法庭就林某的犯罪动机、目的、作案手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等展开了调查,并充分听取了庭审过程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并对证据进行了质证。至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对该案作出宣判。

2014年2月18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案件判决前,央视记者曾获准采访了林森浩,我仔细观看了采访的相关报道;从头到尾,面对镜头的林侃侃而谈、无悲无喜,甚至说到可能的判决结果时,也是一副标准的理性思维模式。

再进一步了解,林在医院实习中,还因为对病人态度良好受过好评..

不知道您的感受如何,老男人只觉得脊椎发冷。原因如下:

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有了“整”黄洋的想法后,于2013年3月31日找到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后,林森浩将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拿走。当天下午5点多,林森浩返回寝室,同寝的黄洋和葛俊琦均不在,林森浩就将所有药液都倒进饮水机。公诉机关认为,林森浩将至少30毫升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超致人死亡剂量10倍以上。

我不知道30毫升有多少,于是查了下,毫升是一个容积单位,容积单位的主单位是升(L),1L=1000mL(毫升);换句话说,30毫升大概相当于一瓶两块钱的矿泉水(约600毫升)的二十分之一,还不够喝一口的量..

在这个案例中,知识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案例三:

最恐怖的力量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阿基米德

E=mc^2,物质不灭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质量不灭;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的能量守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第一句话陈述了知识分子的伟大力量,而第二个定律的发现确立了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

同时,也正是他的发现,让人类第一次拥有了毁灭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力量——核裂变和之后的核聚变。

据估计,仅美国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核武器就能够毁灭世界上百次..衷心祈愿世界和平,因为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不会有赢家!!

结语:

“刀是好还是坏?”

“这要看人心。”

“怎么解?”

“拿刀的人是名医,则活人无算;拿刀的是歹徒,则..”

知识没有错、学习也没有错、知识改变命运更没有错,错的是“心”!!

用一段古话来结束这一章吧: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诸君共勉之!!!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