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图十七(五霸争雄之一)
在咱们中华文明的传承史中,这是一段最重要的时光,在这段时间中,诞生了太多的伟大的思想家和各种学说;对于咱们的文明来说,这确实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读零零小说所以,对这一段的描述,我会用比较大的篇幅来讲述。下面就让我们进入这个伟大的时代:
西周初期,周王室依靠文武二王所建立的不世功勋和亲缘相关的鱼水之情,维系着王室对诸侯国的稳定统治。加之确实王室掌握了最强大的武力和经济优势,被分封的各诸侯国也还算是宾服周室,称臣纳贡和应王室要求出夫出兵没什么二话。
等到武王、周公等这一代开创者相继逝去,第一代直系亲属的侯爷们也作别人世;二代三代的后代还勉勉强强能够维持那份彼此的认可。待得若干代之后的继承人们坐上统治者的位置,本身血缘中的联系早已淡漠,加上除了偶有外虏犯边之外,大多数位于西周腹地的诸侯国得到了两百多年相对安宁和平的反战机会。这些时间已经让他们羽翼渐丰,压垮西周王室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幽王的荒淫无道,终于造成了最坏的结果。
时光永不停歇,逝者已矣、新的时代自有新的传奇;在那个久远的大时代,因幽王之死而混乱不已的二王并立阶段,随着晋文侯终于发难杀死周携王后暂时结束了,而终于坐稳了王位的周平王又面对了新的抉择。
好勇斗狠而又战斗力强大的犬戎没有放过周朝的混乱局面,窝惑狼带军撤回后,戎人也改变了过去大规模野战的习惯。他们组成数不清的千人左右的小型掠夺部队,反复不断地侵扰周国边境地带。一旦周军回击,他们便利用机动优势咬一口就跑;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习惯了东奔西跑的生活方式,几乎能走路的小孩子就能骑马。
而建城而居的周人非常难以适应这种战争模式,和犬戎的战争绵延不断令平王无比头痛,加上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们之间,争斗也开始愈加频繁。从开始的彼此吵闹到小规模冲突,再到刀兵相见。到了平王时期,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大规模战争已开始屡见不鲜。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之下,终于导致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东迁至雒邑。
这一迁都,相当于主动放弃了周朝的大片领土,加上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平王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很难继续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国的势力开始不断坐大。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了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其中周平王执政达五十年之久。东周是周王室逐渐衰微以致最后亡国的时期。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地蚕食下,控制范围逐步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200公里,即洛阳附近的地盘,这么一点点领土,相较于普通的诸侯国都远远不如。
由此,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渐丧失。好像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时,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想要维护天子威仪;不想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传说祝聃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不得不说,这时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当然,在那个时代,大家为了种种原因,还是都承认天子有“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护送平王东迁的郑国,在郑国的来源上我们首先要做点说明。郑姓在中华姓氏中居于第21位,郑氏出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其小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郑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取得了周平王的信任,随后郑武公趁机灭掉了郐国和东虢,在溱水、洧水之间建立了新的郑国,是为新郑。
而郑国,基本上也就是一般公认的第一个站出来挑战周王室权威的诸侯国,在郑国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有一位王是特别“牛”的主,就连老人家都曾经说过此人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很厉害”!
此人,便是咱们要聊的第一位春秋霸主,号称“春秋小霸”的郑庄公。
郑庄公,姬姓,名寤生(前757年─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君主,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前面说到过,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地,也就是郑桓公。到了周幽王时期,身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从种种迹象感觉西周行将灭亡,就在太史伯的建议下,花了一年时间将自己的宗族、部族、财产连同商人迁移到东虢和郐之间以避灾祸。
果然如期所料,在他迁族两年后,申侯伙同犬戎杀死周幽王,在乱军中的郑桓公也被杀死。随即继位的郑武公出兵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国都新郑城。同时周平王也已迁都,西周宣告结束。
这时太史伯又提出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郑武公严格执行了他的规划建议,郑国开始强大起来;而斗争策略中建议他亲近王室,所以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相继成为周平王卿士,逐步获得了平王的完全信任。
到得后期,庄公甚至能够控制内部卿大夫的势力为己所用,周室很多的发展和征战措施背后,他都能插上一脚,于是在春秋初年的历史上,郑国甚为活跃,就连当时的齐国还经常听命于郑国,跟随郑国东征西讨。
郑庄公在一方面帮助平王解决宫廷内部矛盾,另一边在自己诸侯国内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首先征伐卫国,又与齐国结盟伐翼国、伐宋国、侵略陈国..比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主自居。
这样的行为多了之后,自然会激起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桓王即位。桓王对郑庄公极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感觉到桓王开始对自己明显不满,于是为此闹到朝廷,这一闹彻底导致周郑关系恶化状况彻底爆发。但毕竟周室要维护自身的天子威严,郑周公也觉得不能和周室彻底翻脸,于是双方想到了一个在之后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都影响深远的事件——“周郑交质”。
所谓交质,说的是周朝的王子狐与郑国的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这个交质的活动自从春秋开创,便一直被众多的王朝选用,直到康熙时代都还有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被质在北京的记载
交质暂时稳住王室后,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割取成周之禾谷..种种做派令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终于,在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免去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又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
这一次撕破脸,郑国却也不管那么多了,悍然应战。一片混战中,周桓王被郑国的大将祝聃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聃准备再射一箭、彻底解决桓王时,被庄公阻止了,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还算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治理郑国43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禹州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彪悍之态,几乎可以算是春秋早期的第一霸主。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