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帝王枕边书的管理智慧 > 霸图十七(五霸争雄之六)

霸图十七(五霸争雄之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当我看见左肩破损的战衣

盔甲后的你表情带著笑意

像骑士的忠贞

不畏惧邪恶的眼神

这过程一直放在我心底就像

挡在你胸前的盔甲

保护著我让我心疼

骑士们发挥出你们的精神

就这样强悍的骑士撑到最后..

——《骑士精神》

在西方文明史上,“骑士精神”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读零零小说如果我们要研究西方文明的发展,就一定避不开对这个概念的梳理和理解。

而在中华文明的沿革中,似乎就没有骑士精神的存在或者说没有让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封建王朝时期的中国将中央集权发展到了极致,甚至将统治者——皇帝,视为苍天之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两句话便道出了在这块土地上没有“骑士”这种生物的生存空间。

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咱们的文明史上,还是有过坚持秉承这种精神去行事为人的骑士们,而今天开始的故事,咱们要讲的便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典型的骑士,被《史记》归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兹甫,是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但又是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生;因此,按照王室制度,兹甫是嫡子,拥有继承权。兹甫之前有个庶兄叫目夷,目夷的母亲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而兹甫就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宋国太子。兹甫自幼便温存礼让,倍受周边亲友、臣子、侍从们的爱戴,可以说小小年纪便已贤名远播。

在宋桓公和其他亲人的疼爱呵护下,兹甫慢慢长大,但意外在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发生了;那一年,戎狄人侵略卫国、直攻入卫国国都,于是卫国灭亡;只有侥幸逃出的不足五千卫国遗民被宋桓公率军救下后安置在曹邑。准备重建卫国,就在重建工作刚刚展开的时候,宋桓公找了个理由,将正室夫人休回娘家。如果是在很多宫斗故事中,作为太子的兹甫应该也会就此失去父王的宠爱,甚至被夺去太子之位..

但我们的主人公没有遇到这样戏剧化的事件,他只是自己亲自出演了更为戏剧化的一幕:在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已近不治;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应是继位之人,可他却在父亲病榻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他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恕,请王立目夷为国君吧!”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传奇故事出过不少,但因为觉得别的兄弟比自己仁义而让贤的,恐怕是真的不多;而兹甫确实是这样做了,令人不得不佩服。但这一举动令宋桓公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便把大儿子目夷叫到床前,把兹甫的想法如实讲给目夷听。

目夷听后大惊失色,坚决不肯接受太子之位,他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义,怎赶得上太子!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之后为了躲避兹甫的让贤,目夷直接逃到了新建的卫国,这才让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

第二年春天,宋桓公终于病重去世,太子兹甫即位,成为宋襄公。宋襄公上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封庶兄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这样兄弟同心的宋国,应该是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还没等宋桓公下葬,齐桓公就召集各路诸侯王在葵丘相会结盟(齐桓公第九合),于是新鲜出炉的宋襄公前去参会。在葵丘之会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约。其主要内容是: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齐桓公称霸期间,宋国在宋桓公的率领下一直唯齐国之马首是瞻,可以说是为了齐国称霸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如今宋桓公虽逝,但齐桓公早知襄公贤名在外,于是就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委托他照顾齐国太子昭(后来的齐孝公),宋襄公满口答应,承诺将来必将对齐太子昭予以照应。

结果很快到来,诸侯霸主齐桓公终于在公元前643年病死,齐国顿时内乱,太子昭便带领随从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其实当时宋国还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毅然决定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就在次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的通知,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说老实话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不予理会,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派了一些人马来。宋襄公便率领四国军队护送太子昭向齐国进发。

还好齐国的贵族对太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也不清楚宋联军真实实力,几位大夫贵族就把权臣无亏与竖刁杀了,还赶走了易牙;随后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襄公将太子昭送回国后,他顺利地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这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襄公的自信心;加上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自然空缺了,于是他开始想要借这次事件,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以确立宋国霸主地位。哥哥目夷劝谏他说:“以小国之力会合诸侯恐是祸患。”而宋襄公的头脑已被这次成功充晕,他没有听从兄长的劝告。

于是,宋襄公开始行动了,在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他借故扣押了滕宣公,又邀请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

就在这一年冬天,陈国的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于是,此时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的集团却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但是,这样的状况并没能引起襄公的警惕,反而让他对于自己的集团充满信心,继而更加努力地加强外交攻势;在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在鹿地首次邀集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都来了;而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的行径,引起了齐、楚国君的不满。

会盟结束时,宋襄公又直接自做主张,在没有和齐、楚两强国的协商的状况下,就向各国诸侯相约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盟。

回到国内后,宋襄公得意地邀请哥哥公子目夷来展示自己的成就,目夷却劝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此时的襄公已经自我感觉良好到了顶点,完全没把兄长的话当回事。到了秋天,准备出发去盂地前,夷目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有变,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而宋襄公却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不带军队赴会。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会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时,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还想借机攻取宋国,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转机出现,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古人说,吃一堑当长一智,可这话在宋襄公这里好像不灵了,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就决定攻打郑国。目夷劝阻他,襄公依然不听他的意见。就在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便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出大将成得臣率援军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这一下掏后路的动作让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结果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横渡泓水河,准备向宋军冲杀;目夷见状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宋襄公却道:“我宋军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于是按兵不动。

楚军趁机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又建言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回复:等他们列好阵地再开战。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宋军本来人就少,再一再贻误战机,想不死也难了;等楚军布好军阵,成得臣挥军一冲而上,结果大败宋军,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只得退回国内;众兵将都埋怨宋襄公不听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众人只得不再议论发言。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失败以后,撤退到宋国襄邑的行宫里养伤;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夏季,宋襄公伤痛发作,终于不治而死;葬于襄邑(今河南省睢县)城中东北行宫内,他短暂的称霸图谋也至此终结。

回顾宋襄公的人生,因为仁德而被众人认可,终于成为君王,是成功的。但在他谋图霸业的路上,却一再因为自认为的仁义原则而最终导致兵败身死。从个人角度看是一件令人遗憾和无语的故事,毛老爷子曾经对他的经历做过评价,称他是“蠢猪式的仁义”,是一个经典的评价。

但同时,司马迁写史记将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我想也应该代表了很多有骑士情节的读友的认可吧?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宋襄公这样堂吉诃德式的英雄确实是太少了。尽管他最后因这份仁义而付出了性命的代价,但当我们静下来仔细思考时,是否在那颗已经渐渐被世俗纷扰所左右的心底深处,还有一份襄公似的、干净彻底的英雄情结?

如果还有,请不要将它抹杀,让它在那安宁的角落里永远存在吧;至少,它证实了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单纯和美好..

谨以此段文字,纪念中国式的骑士——宋襄公!!!

【感谢关注,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回分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