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五节 改编
在三体电影热卖的同时,电影的周边产物,在这个时候,也在一同进行着销售,而这些销售里面,最为重要的部分,自然就是三体的小说。
这部小说,在电影上映之后也开始了销售,靠着电影的热度,它一时间也极为畅销。人们在看着小说的时候,也忍不住赞叹这个故事本来就非常出色,改编成电影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但是,这部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到底有多么麻烦,却只有真正参与了的演员们才知道。
一个电影能够吸引足够多的观众,还是因为本身的剧情足够吸引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说一半是演员们的表演的话,那么剩下的一半,肯定是剧本的写法。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能够改编成剧本的,毕竟,电影和书籍是不同的载体。
而这个剧本让人在观影之后感觉非常好,显然也是和剧本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三体这个故事,是个改编剧本。他的原作者是个中国人,故事写得也是小说,这些东西唐尼全都是知道的。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一个电影剧本从小说改编成剧本要花费多少力气,不过唐尼在此前仔细的读过小说,他很清楚这个剧本做了多少改动。这个电影的故事改编本身工作量是很大的。
和三体第一部比起来,第二部的故事,其实远不如第一部更紧凑,比起来第一部的故事从头到尾围绕着死者展开,几条线索盘旋而上凝聚在一起,然后开枝散叶。形成*,第二部小说的故事性其实差了很多。这个小说很难改编:虽然说这个小说作为科幻作品质量不低,但是情节性太弱的问题,让它有着很大的不足。
第一部三体小说,可以用侦探剧的情节来贯彻始终。但是到了第二部,过于分散的剧情,却让它很难被改编。分散的四个面壁者,再加上章北海,还有联合国,以及其中不断出现的地球上平常人的生活。这些方面,等于说是把一个故事,分成了六七个支线——对于一部小说来说,这样的写法都是稍显分散的,何况是把它变成电影?
正是因为小说原本的剧情完全展现出来有着太多的麻烦。利维也不得不做了一些改变。
他删除了一些比较多余的东西,比如说把章北海父子合成了一个人,把未来历史学省略了,把对三体星人的监视的雾伞计划简单的一笔带过,一些原本剧情中比较突出的科技方面的东西,被他进行了削弱。这个电影就算是做了删减,其实也一样有着很多的科学元素在了。虽然是科幻电影,在电影当中有着很多部分都是幻想的科技。但是,在这个电影里面凡是涉及到了现有科技的部分,电影还是考虑到了很多的科技知识的。
电影和小说不同。在小说中,这些科技知识可以尽情的想象,描绘,但是在电影里面篇幅有限,自然只能够捡更重要的来说。这些东西虽然不能说不重要,但是和核心的主线偏离比较远。所以利维自然也就是一带而过。
这样做,其实不影响电影的科学方面的追求。电影播出了之后。寂然无声的太空,空前出色的失重。这些东西,都让很多的人赞不绝口。而电影中把理论物理学上升到了最为重要的人类科学的地步,同时又把拯救人类的使命交给了社会科学,这样的做法,也让那些学者们赞不绝口。
当然,除此之外,他也改变了一些因为第一部的改编而不得不改的地方:比如说在第一部中,电影已经说了三体星人彻底放弃了自己随时可能毁灭的星球,整体移民前往地球,同时第一部里面也说了三体星人的科技没有探测到其他可以移民的星球,因此在第二部里面,社会学家用来和三体人谈判的筹码,自然就变成了太阳系的安危:毕竟,这已经是三体星人唯一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三体星毁灭与否,三体星人压根不在意:本来在他们看来那里也是迟早要毁灭的。
当然,再有就是小说中是苏珊娜透露给了社会学家信息,但是电影中改成了苏珊娜的女儿——毕竟,第一部里面,他已经改变了一些这个人物的形象了。
而后,他又增加了一些情节,比如说把雷迪亚兹的死拓展成了政治阴谋,把西恩斯妻子的事情变成了西恩斯早就知情,来强化电影中的思想冲突。
这种矛盾的强化,看似是把人类社会骂的很惨,可是,这样做的做法,却也是的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天生存在猜疑和争执这个思想逐步的接受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到了最后,社会学家的思想,才会得以快速被观众们接受:如果人类一直都团结一致,人与人笃信不疑,和睦团结,友善无比,那么这个理论,就有些缺乏根基了。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怀疑,尤其是在末日前的互相怀疑和自私,这本来也就是一种深刻的人性,而这种自私,拓展到了宇宙中也是一样的。
利维的删减和修改,主要是针对把故事串联起来这个方面下手。大刘的原作虽然很好,可是缺乏足够清晰的主线,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在利维改了之后,他突出了小说中的种种猜疑,种种矛盾,而后通过主人公把它从地球人的矛盾这个小环境下的矛盾,上升到宇宙中的矛盾这个大环境,可以说是用主旨思想,把电影串了起来。
其实如果认真的说的话,三体里面的黑暗森林理论,毕竟只是一种假设理论,大刘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并不算特别深入,这个理论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果把电影刻画的重点,变成了刻画这个理论,那么就算拍得再好。电影的理论上也很难站得住脚。一个大制作最后的核心理论被人质疑,那这个电影整体格调就低了。
但是,利维通过前后的联系呼应,把它的重点变成了在末日前对人性的挖掘上面,这部电影的深度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
这些改变有些很简单的。有些则不容易,比如电影中让社会学家在最后阶段露出面壁者微笑,为了和他呼应,在前面就要强化这个微笑。而为了把社会学家对三体人直接对话的场面挪到了联合国总部,从而让这个宣言变得更加让人兴奋,前面的面壁者也要连续在这里栽倒。
这些改动。等于说是强化了故事性的串联性,而减少了一些故事中的科学含量,通过这样的手段,电影才更加好看了——科幻电影的制作方式,注定了它们必须经过了浓重的商业化之后才能够制作好。不考虑如何赚钱,那是不可能的。
能够同时兼顾到不同的科学,还能够有很好的剧情,这些方面也只有长年主持si这样的专业性强的电视剧的编剧,才能够让这些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
而且组合起来之后,还要把它写的很有节奏感。
有些电影的剧情很爽,但是爽过了之后,似乎就剩不下来什么了。这些电影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非常过瘾,可是第二遍再看,就觉得有些乏味了。这样的电影也许打斗场面很漂亮。也许动作场景很惊人,可是经不起反复看的电影,再怎么说也不是经典。
比这样的电影还要更次一等的,自然就是那些看了一般就知道后面怎么演的电影。甚至于,一些拍的更差的电影,看了开头。人们就已经知道了结尾的情节了。电影的叙事好坏,决定着电影是不是好看。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而还有另外一种电影,则是一直都让人觉得非常压抑。从头到尾。压抑感不断的增强,变厚,一直到最后时刻,这种压抑才宣泄而出。
当然,有些比较扯淡的电影,就是从头压抑到最后,连宣泄这个环节都免了……
这样的电影,一般有好评,但是却很少会有好票房,毕竟没有几个人看电影,会特别喜欢压抑的气氛的。
但是这个电影,在这一方面处理的可以说是非常好的。
这个电影本身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压抑的,从头到尾,电影中讲述的都是一个人类在被压迫的环境下挣扎求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类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一次的成功,几个不同的计划全都失败了,人类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还在不断地自相残杀,就算是面临外星人大军压境,地球内部还是有叛徒冒出来,国家之间还相互算计,不同的文化之间还在相互仇恨——按理说,这个故事是相当阴暗的故事。
如果真的按照小说的情况来拍摄的话,那么一直到了最后一刻之前,整个电影都是非常压抑的。人类不断失败,不断遭到重创,不断地陷入绝望,甚至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一直到了最后一刻才翻盘——虽然说,最后的翻盘,可以给人很大的快感,但是作为电影,观众们是否愿意忍受两个多小时的压抑?这本身也就是个大问题。
电影毕竟不是小说,它需要靠着自己的画面来掌握观众的情绪。
在电影上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至少没有这样压抑的感觉。
电影的节奏一直控制的很好。在过于阴暗的谋划后,总是会给人一些觉得可笑的笑点,在过于让人难受的失败之后,总会给人一些新的希望让人去期待,这些方式,让电影看起来节奏很好。
光和影交织,人们的心情不断有着起伏变化,这样的做法,才能够让电影演得很好。
如果一直阴暗下去,电影的主基调,不会那么让人喜爱的。那样一来,就算是人物有亮点,也只有可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好演员,而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偶像。
可是,一个电影有了画面,有了演员,而且还有着曲折的剧情,再加上新式的播放手段,让观众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才有了这部电影的票房。
当然,利维的野心不只是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