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还债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这话一点也不假。旧社会要饭花子还有领头人呢。那时候要饭的,凡是无家可归的人,白天到处讨饭度命,晚间到一处住宿。他们经常住的地方就叫花子房。在花子房里有不少会规矩,大事小情都是花子头说了算。别的咱不说,今天专给大家讲一件事。过去的学堂,一般的花子谁也不去要饭,只有花子头才能去。但一个学堂一回只能去要一次。每次花子头到学堂要饭,教书先生不管怎么忙,只要听见花子头到门口来要饭了,他必须马上出去把要饭花子请到屋,满恭奉敬一顿,然后,还得给点米面或钱物。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啦,这还要从孔夫子时候说起。
想当年孔子带领徒弟周游到了陈国,陈国的国王不理他们。陈国的百姓当然也就没有人尊敬孔子了。眼看大家饿得东倒西歪的,孔子也没有办法了。孔子有个叫子贡的学生说:“老师,我听说前屯有个以讨饭为生的人,据说他积攒了不少粮食,咱们何不借点。”孔子说:“一个要饭的人能有粮食借给我们吗?”
子贡说:“咱们就碰碰运气吧,好歹不能活活饿死呀。”孔子一听就同意了。那么派谁去借粮呢?大弟子子路自告奋勇地说:“我去。”这样,子路就到前屯找讨饭老人借粮食去了子路到前屯一看,讨饭老人住的是三间光秃秃的房子。四周没有院墙,可出奇的是:三间房子周围都用木棍、草杆横上了。中间还有一个大门。子路心中想,这个穷要饭的还挺能摆架子呢。垛不起墙,枷不起杖子,何必作样子呢;他一边想着,也就一脚迈进横着的木棍。进屋去一看,这位要饭的老人正在炕上闭目养神呢。子路说明来意之后,那老人问道:“你是怎么进我的院子的?”子路说:“我一迈腿就进来了。”老人问:“你为什么不走我的大门?”子路说:“你既没有墙又没有杖子,我何必费事走你的大门。”
要饭老人一听就有点不高兴了,说道:“你是孔子弟子,我问个问题不知你懂不懂?”
子路心中想,我老师孔子是天下最有知识的人,我是孔夫子大弟子,别说你一个穷要饭的,就是各国诸候和王子也难不倒我呀。他,心里这样想的,嘴里可没有敢说出来,只是连连说:“好吧,请问吧。”子路话声刚落,要饭老人就问道:“世界上什么多,什么少,人是什么时候欢喜,什么时候恼?。
子路一听直眼儿了。他想,老师成天对我们讲治理国家大事,讲仁义礼智信,从来没有讲过这玩艺。但子路必竟是个读书人,嘴里也答出来了。他说:“世界上是星星多,月亮少,人是饱时欢喜饿时恼。”
讨饭老人把手一摆手:“回去吧,告诉你的老师,我米面还有点,但不能借给你们。”
子路回来把事情经过一学,大家都瞒怨他没有把事;隋办好。所以,孔子这回派办事稳妥的颜回又二次去借粮了。颜回到前屯一看,没敢迈横木,从“大门”进了院子。进屋之后,又当老人说明了来意。讨饭老人一听又问道:“你是怎样进我的院子的?”颜回答道:“我是从‘大门’进院子的”。
讨饭老人说道:“我的‘墙’也挡不住人,为什么从我的‘大门’进院儿呢?甲颜回答道:“你那墙是挡君子不挡小人,我是读书人,虽然不敢称君子,但老师常常教我们办事学君
子,所以,我才走‘大门”。老人一听心里想,这颜回不愧是孔子徒弟,深知礼义。所以他又问道:“你孔子徒弟,我想问一个问题,不知你懂不懂。”颜回一听也只好硬着头皮说:“请讲,如果不懂,回去我问我老师再说。”
要饭老人说:“世界上什么多,什么少,人是什么时候欢喜,什么时候恼?”
颜回一听,马上答道:“世界上是小人多,君子少,人是借时欢喜,要时恼。”
讨饭老人一听乐了。就对颜回说:“我这里还有七管米,七管面,你别看少,只要你们师徒一次不把它用光,永远也吃不了。可有一样,这米管和面管永远不能落在土上。”
颜回一听把七管米七管面往袖筒里一放,告别老人就回去了。孔子和弟子们好不容易把颜回盼回来了。但还没等颜因进屋,就迎到门外急忙地问:“借来米没有?”
颜回说:借来。了”。
子路问:“粮在哪里?”颜回说:“在我袖筒里。”子路一听急忙说:“袖里能装
多少粮食。”
子路还没等颜回解释,用手使劲把颜回袖子一扯。啊!不好了,七管米,七管面都掉在地上了,不一会这七管米面变成了七个米山,七个面山。
这一下子孔子和徒弟们都傻眼了。可就在这时候,讨饭老人来到孔子面前问道:“孔先生,我借给你们的粮食不知何日才还?”
孔子一听吓得不知说啥才好,急得团团转。讨饭老人一看,只好说:“孔夫子,你是个讲礼义的人,借东西一定要还,但这米、面,我看你是还不起的。我看这样吧,你我都有徒弟,我的徒弟一代一代要下去,你的徒弟一代一代还下去吧。不过咱们有言在先,你要告诉徒弟们,我借给你们欢喜,还时可不要恼啊!”
孔子一听只好点头同意了。
从此以后,凡是学堂门口来要饭的,教书先生都得满恭奉敬地给讨饭的米面、银钱。
那七个米山、七个面山,孔子和徒弟们吃不了,以后真的变成了十四座小山了。据说,在还在当年的陈国旧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