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人的《宜昌印象》(下)
宜昌人的《宜昌印象》(下)
喝着运河的水,吃着鸦鹊岭的米,铺着猇亭的棉絮,尝着西坝的肥头鱼;买着十里红的蔬菜,看着夷陵大道改造刷黑,听着滨江公园跳巴山舞的音乐,说着二马路的话,住着刘家大堰的房子,站在馨岛国际名苑转换层的球场边看风生水起,每天从夷陵广场穿过,到伍家岗走亲戚,到小溪塔看中华鲟,东山开发区当然常来常往,夜深人静的时候站在11楼的弧形玻璃窗前看灯火辉煌的东山大道……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就是宜昌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宜昌人。
虽然我偶尔也会因为有事和这座城市挥手告别,虽然也经常不喜欢这座城市的土气,可是每一次和这座城市再次重逢的时候,心里都会充满愉悦和欣慰;虽然我也会埋怨这座城市冬天的异常潮冷和夏日的桑拿似的闷热,虽然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嘲笑宜昌话的三不像和宜昌人的弊病,可是坐在自己的家里,不停的敲击电脑键盘的时候,还是会想起这座城市的许许多多的好。
一个地地道道的宜昌人,当然会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眷恋。因为每天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耳边满是这种既不像重庆话、又不是荆州话,更不是襄樊话的本地话,就有一种脚踏实地、心底安静的踏实,就有一种我行我素、我心飞翔的自由感,就会对这座城市的一景一物、人情世故有些自己的深刻印象,就会有意识的收集一些有关宜昌的各种资料和文章,日积月累,自然也就集腋成裘了。
偶尔有一天清理电脑硬盘,将一些东西统统删去的时候,却发现那些东西有些删去可惜、留下不值得的鸡肋之感,犹豫之间难以取舍,某一日突发奇想,将一些史料进行一些分类整合,加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写一些关于宜昌往事的短文,岂不是一件乐事,所以就有了这本《宜昌印象》。
《宜昌印象》不过就是自己对这座城市的一点印象罢了。从1876年的宜昌开埠开始,就有了1911年的川汉铁路的修建,1921年的宜昌兵变,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1941年的石牌保卫战,就有了1949年的宜昌解放,1950年的五峰剿匪,1967年的宜昌第一次腾飞,1970年的葛洲坝,1985年的三峡省,1991年的三峡工程……这就是一段宜昌历史,像史诗一般的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不敢亵渎,只敢根据各方的资料来加以整理,使之变得通俗易懂一点,好看一点,当然也有自己的观点,不过大多都是拿来主义,因为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参考资料太多,也就不一一标出来源了。
《宜昌印象》不过就是自己对曾经在宜昌发生过的一些往事的回忆和自己的一些点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史料专家,不过就是看着自己收集的一大堆资料有些跃跃欲试而写出来的一些文章而已,不过就是为了自己的一些记忆而已。水平有限,写得不好,请各位看官见谅。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掌故和地名的取舍上恐有错误和混淆,还衷心的想看见各位看官的批评指正,在此紧紧地握你的手!
不是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吗?不是说宜昌人都是伙计吗?那个胖胖的嗓音很高的李琼却把西陵峡口的宜昌唱成了深山老林的《山路十八弯》,可是宜昌市的人都知道,就算是大宜昌,也不过只有一半是山区,而且大部分都是丘陵,还有些平原地带,也就不那么单一、不那么土气、不那么枯燥,也叫做有山有水,也就应了《荀子·劝学》的那句名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所以就正好写我的《宜昌印象》。(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