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百年宜昌 > 八、百年对比

八、百年对比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八、百年对比

一百多年前就知道宜昌铁、铜铅等金属,也知道有石灰石、花岗岩,就是不知道有磷矿,会不会那个时候还不知道磷的作用呢?那个时候的煤就从巴东和荆门运来。宜昌人的主食是大米,可是这里没有太多的稻田,于是就上山修梯田,种一些土豆、包谷和红苕。宜昌是一个适合耕种的地方,《十年报告》很喜悦地写道:“稻米、小麦、荞麦、豌豆、青豆、芝麻、油菜全都大量种植,高粱、玉米、小米也在一定范围内种植,中国人通常食用的蔬菜如南瓜、洋白菜、萝卜、甜薯(红苕)、荸荠及其他薯类作物都大量生长,棉花在近郊和下游更远的地区都大面积种植。“而在那些大山深处,到处都盛开着美丽的罂粟花,据说现在有人还在偷偷地种,不过更多的是被漫山遍野的柑橘所取代,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十年报告》在总结中对宜昌的评价中很令人失望,李约翰指出:“那些对宜昌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洋货向内地分发的中心市场,成为运往东部沿海及欧美的土货、旧货加工产品接受市场抱有奢想的人们,似乎没有看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宜昌位于穷山僻壤之中,自然位置不利,人烟稀少,财富贫乏,产品几乎只能满足当地人极低的需要,很少有东西出口。事实上,长江在这里只是作为往来于上游地区货物的分支*道,而且即使走这条*道也有某些客观困难。“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事实,随着鸦片关税越来越集中到汉口和重庆,宜昌的关税一落千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工业的匮乏,还有转运码头的简单作用都使得宜昌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到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宜昌就在宜昌大撤退的悲壮之中真的便成了一片废墟,就是后来解放了也没什么起色,交通岗亭从十个减少到两个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那个时候可是我们孩子们的天堂,春天三游洞春游,夏天下河游泳,秋天上山采野果,冬天盼着下雪堆雪人,高兴着呢。

宜昌真正的发展是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包括612(江新机械厂)、809(华强科技)、515(长江机*厂)、715(海军第七研究院)、403(船舶柴油机厂)、404(江峡船用柴油机厂)、137(中南橡胶厂)、388(中南光学仪器厂)、288(长江光学仪器厂)、238(向阳光学仪器厂)、宜昌纺机、红旗电缆、还有066基地、核工业部827等赫赫有名的大型内迁工厂,于是后来就有了伍家岗的宜棉和旭棉,就有了树脂厂、开关厂,于是后来就有了铁路坝的钢球厂、电子管厂、制药厂、轮胎厂、电线厂、硬质合金厂,这就是宜昌的第一次腾飞。

然后就有了万里长江第一坝的葛洲坝,鸦官铁路通到了宜昌,宜昌也就从此结束了仅靠长江的交通模式,更主要的是拓展了运输的渠道和南来北往的距离,把宜昌城区拓展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再然后就是“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三峡机场开通了,汉宜高速开通了,宜万铁路开通了,原来谈虎色变的三峡航道变成了一库碧水,世界*级的游轮在里面穿梭来往。因为有了清洁能源,猇亭工业园区机声隆隆、车水马龙,土门工业园区人声鼎沸、日新月异,宜昌各方面都正赶上加快建设的好时候,而且跨越的步伐之大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知那个用心书写《十年报告》的李约翰泉下有灵,会不会发出“宜居之城、昌盛之地“的感慨?(2011-7-2)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