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六、葛洲坝
330:六、葛洲坝
葛洲坝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的出口--南津关以下2300米处,距宜昌市镇江阁约4000米,大坝北抵江北镇镜山,南接江南狮子包,雄伟高大,气势非凡。长江冲出三峡峡谷后,水流由东急转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扩宽到坝址处的2200米。由于泥沙沉积,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坝、西坝两岛,把长江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为长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节断流。
葛洲坝原是一座古城的遗址。据《水经注》记载:“江水出峡,东南流,泾故城洲。洲附北岸,洲头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而“郭“与“葛“音又相近,久而久之便被人们称为“葛洲坝“。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宜昌人的祖先在葛洲坝对岸李家河和**河靠长江边的地域上生殖繁衍。公元前700多年前东周时期宜昌人在下牢溪右岸建立了家园。考古专业队在葛洲坝坝头发掘出战国和两汉时期古墓四座,在坝上还发现东汉时期城墙遗址,在葛洲坝坝尾二江边挖出一棵六千多年前的阴沉木炭化树。
葛洲坝历史文化悠久。三国鼎立时期,宜昌属吴国领地,葛洲坝为西陵城池。公元272年10月至12月吴国战将陆抗在宜昌指挥了一场战役。陆抗令士兵在西坝筑城将吴国叛将步阐围堵在西陵(葛洲坝)城内,内以围阐,外御晋兵。始则计退晋军羊祜,继而矢石如雨打得晋军杨肇落荒而逃。晋军前往西陵救援步阐的军事行动失败后,陆抗终于攻陷西陵城,灭杀叛将,收复失地。这一战役成为历史上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这一段历史在《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两部历史巨著详实地记载了这一战事。裴松之在《三国志注》记述了这次战乱给宜昌人造成的苦难遭遇--“陆抗平步阐于西陵,戮及婴孩“。
葛洲坝东头有一座千年古庙--东岳庙。18**年的《宜昌府志》记载:“东岳庙,一个在南藩门(大南门)内,康煕36年总镇王世臣、知州李广重修;一在郭(葛)洲坝,创始无考“。葛洲坝上的东岳庙座北朝南,门庭6米多高,横额上雕刻着“东岳庙“三个大字。拾级而上,四合式的天井大庙,约10米见方,观音菩萨座中堂,两边钟鼓房,一米多高的铁钟,响声宏亮。自古以来,葛洲坝龙舟在宜昌城久负盛名。龙舟上的龙头和龙尾是祖上遗产,供奉在东岳庙里。每当端午节来临,掌艄人祭祀神灵,擎出龙头和龙尾。龙舟队便开始新的一年集中食宿和训练。锣鼓手敲锣打鼓节奏分明,哐咚有力,划手听锣鼓声人人拉满桡,站头人双手举桡指明方向,江面上闪着雪白的水花,龙舟飞速前进。获胜后,站头人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单臂举桡向上挥舞,划手们粗犷的号子声威震峡江,一面四方黄旗幡然舞动,两岸鞭炮声不断。当晚,葛洲坝龙舟队队员们齐聚东岳庙,吃大片猪头肉,喝大碗包谷酒,欢庆胜利。
葛洲坝,宜昌古八景之一赤矶钓艇的风景区。据《宜昌府志》记载:“赤矶在县西北五里,步阐筑城之所“。古称赤矶,葛洲坝人称为老虎礁。每逢秋冬季节枯退的江水冲激赤矶泛起层层浪花,十分壮观。葛洲坝坝尾展现出一条长长的碛坝卵石如玉,沙中含金一直延伸到大江之中。春暖时节,“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垂钓好时光。清朝诗人戈保泰在《郭州春望》一诗写道:“无端怪石冲人立,不断遥峰学水波,芳草出时连雨气,暮烟起处有渔歌。“葛洲坝三江边有一桃花潭,桃花潭里有桃花鱼。明清时期,以葛洲坝桃花鱼为题的诗赋众多,以杨裕仁的《桃花鱼》一诗甚为生动:“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花开正值游鱼嬉,鱼戏转疑花影移。渔人不敢下钓丝,怕逐春风上旧枝。“桃花鱼亦称桃花水母,为世界稀有动物,距今已有6。5亿年的历史,有水中熊猫之称。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带着妻儿下江南,到达上海住在小东门附近的一家旅馆。旅馆不大,很安静,我们住在二楼,木板壁,擦得很*净的楼梯,房间收拾得很整洁。有一天,女服务员好奇地问我们是不是四川人,妻子回答是宜昌人。见这位中年服务员不知所以的模样,我提醒了一句:“三三〇。“她依然不知道,就不得不补充了一句:“葛洲坝在我们那里。“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连连点头:“葛洲坝,我知道,我知道,中国第一,好伟大的。“
这就是葛洲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