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公考笔记 > 第二章 名师篇之精心包装

第二章 名师篇之精心包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名师”是需要包装的,因为它们中大部分人水平有限,达不到考生要求。但是包装“名师”需要一定的技巧,还得冒不小的风险。

机构树“名师”,为的是用“名师”吸引生源,问题是“名师”难寻,懂公考的“名师”更是万中无一,很多人只是自以为懂公考罢了(你会从这部小说中看看许许多多这样的人)。

所以机构不得不包装一些人,然而包装是有风险的,如果“名师”讲的臭,则机构会受到很大牵连,搞不好还会砸了自己的牌子。

——————神奇的分割线——————————————————

首先,包装“名师”硬性条件不可缺少。

比如名校出身,这个太重要了,至少211大学毕业。如果你是北大清华毕业的,硕士、博士就更好了,即使你对公考不怎么精通,机构也能将你打造成首席“名师”(看看那位年轻的自称从小酷爱逻辑的家伙),这样的案例在公考行业比比皆是,仿佛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都能轻而易举考上公务员一般。

不看水平看出生,这是公考行业务“虚”本质的体现,是教研实力长期停留在低等水平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学历,这年头学历成了衡量“名师”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基本要求是211大学硕士以上,如果你不是,即使你讲的再好,教研水平再突出,再有实力,你也很难成为“名师”。试想一下,人家都是985博士,你一个二本硕士,考生信你还是信它了?

如果你已经是“名师”了,即使大专毕业也不用慌,赶紧去买个名校博士文凭(自己对号入座)。

这年头只要有钱,国内什么学校的博士硕士都能搞定,当然这个不是全日制的,买的学历大都是在职的,各位现在知道为啥公考招录硬性条件之一就是全日制学历了。一个月只需做做样子听2次课就行,毕业论文可以找人代写。

所以有时你看到的“名师”学历,它们写的“博士”并非你认为的全日制“博士”。

当然如今全日制“博士”的含金量也大幅下滑,中国的“博士”已经泛滥成灾了,国人再一次颠覆了“博士”这个神圣概念。

除此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名字前面挂一大批职位、头衔,越高级越多越好,最好能把考生看的眼花缭乱不愿再看。

比如什么公务员考试研究院院长、公务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主任(这些都不是国家设置的机构)、公务员考试命题组成员、公务员考试高级研究员之类的。

又比如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首席不是第一的意思吗?一个机构竟然会出现N个首席,奇葩)、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等。

还有参与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的编写,这样描述会让很多考生误以为参加的是国家指定教材的编写(国家不提供任何公考教材)。

再加上自己创造发明的一些解题技巧啊,多年的公考辅导经验啦,强调自己无与伦比的专业水平呀(这方面主要是从从业时间上说明),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头衔、职位的共同特点就是虚构和伪装,这些对培训机构都是小意思,非“名师”包装的重点。

——————神奇的分割线——————————————————

其次,一定要最大程度地曝光“名师”,扩大“名师”知名度。

机构不仅要在自己网站上宣传自捧自封的“名师”,还要在每年出版的数百万本的教辅资料上附上插页告诉考生这些“名师”很牛叉,它们是行业的权威,听它们的绝对没错。

还要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无孔不入地张贴“名师”海报,让“名师”从大一开始就影响学生,等到学生快毕业想考公务员报班时,“名师”在它们的脑海里的崇高地位早已牢不可破。

“名师”当然也要做出一副为在校生免费服务、为考生前途着想的样子——以当公务员为诱饵,到各大学马不停蹄地做免费讲座,然后再告诉考生它的讲座非常受欢迎,学生都为之疯狂,听它瞎唠叨的有上万人(可能只有几十、几百人),每年有几十上百万人。

“名师”免费做了多少场讲座,有多少人次听了它的讲座都将是“名师”日后炫耀的资本,因为到大学做讲座必然是倍儿有面子的事儿,不过各位请先把它们的讲座和老教授的学术性讲座区分开。

——————神奇的分割线——————————————————

最后,“名师”的包装还必须营造神秘氛围。

营造神秘氛围可以让考生以为这位“名师”很厉害,来历非凡,是高手中的高手,能“秒杀”所有公考试题,无所不能,它们要去考试一定是满分。

营造神秘氛围一般有这些手段:跟出题人有关系甚至就是出题人,能在考前拿到内幕信息或看到试卷,改过申论试卷,面试考官,讲课时故意把问题整的很深奥,抬高“名师”身份,考生评价非常高之类的。

“名师”也要自吹自擂,告诉考生公考题目对他来说太简单了,自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秒杀”试题,考试时间绰绰有余,自己根本不用算,看到题目直接写答案,正确率绝对爆表。但凡去考试,行测必然90分以上,申论必然80+。

同时还告诉考生,自己根本不屑于去考试,怕考生知道后不敢报那个职位,影响了考生的前途,自己心中不安。

神秘的“名师”一定要高高在上,千万不能和考生走的太近,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考生问及的问题,即使“名师”不懂,也要装出一幅高深莫测胸有成竹的样子。千万不要在考生面前对某一道试题、某一问题露出不确定的表情,这是不少“名师”露陷被轰下课堂的血的教训。

如果是小地方的考生,那就更好忽悠了,机构一般会告诉他们“名师”是从北京来的。对,一句“北京来的”就唬住了这些可怜的小地方考生。

其实名校出生、高学历、令人炫目的头衔、跟命题人扯关系,甚至机构重金砸出来的品牌都是营造“名师”神秘氛围的一环。

这种神秘氛围是让考生丧失基本分辨能力、判断能力,迷信“名师”的特定环境。

——————神奇的分割线——————————————————

大家自己想想,“名师”出身学校、学历、工作经验、名目繁多的头衔等跟公考专业水平有必然的联系吗?跟考生能否考上有必然关系吗?

在无数考生崇拜的眼光中,久而久之,糊涂的“名师”也会慢慢误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了,仿佛和机构吹捧的那般牛叉,无所不能(把自己都欺骗是一个很高深的境界)。

无数人崇拜你,也会让你迷失自己,这是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很牛叉的重要原因。名师篇的后面一部分讲的就是一个把自己也骗掉的“名师”的真实故事。

附:大家可以搜索这篇报道《专访某图网校李品友:一窥公考在线教育》,这篇报道中的第二幅图有蔡X龙讲解“2014国考行测备考计划”,各位可以这样思考下:

(1)蔡X龙近几年从不去参加考试,有什么资格给各位传授备考经验了?

(2)蔡X龙唯一一次去考试,考的一塌糊涂,有什么资格给各位传授备考经验了?

(3)蔡X龙只培训过判断推理,对行测其他模块根本不了解,凭什么传授别人整个行测的备考经验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