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名师篇后记(一)
写名师篇并不是恶意贬低公考培训“名师”,而是为了让他们少一些自吹自擂、少一些忽悠,多做些对考生有益的事情。毕竟考生省吃俭用花大几千报班,你不能没起多大帮助,反而坑惨别人。
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公考培训“名师”分两大群体:小部分是从来没去考过试,不知道考场上的残酷,以为自己去必然能考个80分、90分,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狂妄派,比如前面的李×斌;大部分是参加过考试明白自己其实是半吊子水平,但依旧装出一副高高在上搞定一切的“名师范”,我们称之为装逼派,比如,这个不用举例了,大部分都是。
不管是狂妄派还是装逼派,都与公考实际情况明显脱节。他们没有吃透公考专业知识,基本功不扎实;没有研究考场上时间紧迫的现状,总是给出一些不符合考场要求的解题思路,导致考生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分数一直卡在70分。
——————神奇的分割线——————————————————
“名师”之所以与公考实际情况脱节,原因在于他们不愿或者说不敢上考场验证自己的方法、解题思路是否实用。
那么多没经过验证的方法就好比没有通过安全检查的药品直接让考生服用,其后果可想而知!
其实城下君一直在思索产生“名师”的土壤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考生自己的投机心理?是我们考生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分辨能力?
两者都有吧!这让城下君联想到考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其实和我们整个社会现状是一致的,如果你对我们身边的社会关注较深,你会发现其实整个社会都是一样的,到处都是被忽悠的广大人民群众,并且这帮被忽悠被灌汤的无知人群不管你怎么劝说、摆事实,人家就是愿意执迷不悟!
这和社会上大批信奉心灵鸡汤式说教的人群极其相似,城下君在网上看到一篇批驳心灵鸡汤的非常榜的文章,摘录部分贴出来以供大家欣赏,希望能对你有所震动。
——————神奇的分割线——————————————————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而是无知。因为道德败坏显而易现,而无知却遁于无形。一个轮/奸/犯会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万人的唾骂,而一个学艺不精的医生却很少因为自己的愚钝而受到惩罚,毕竟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没有专业知识难断真伪。这让很多人认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医生尽心尽力,就足够了,一切只能听天由命。换作一个心灵鸡汤的簇拥者,他们甚至会为自己被别人误导而兴高采烈起来。
——献给所有的心灵鸡汤作者和热爱心灵鸡汤的人们”
……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总体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他们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表面上看来,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如何,他的结果是好的,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
……
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当然,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性鸡汤、职场鸡汤等,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
——————神奇的分割线——————————————————
下面让我们看一则实例,该视频由学术界的鸡汤大师于丹提供。
原对话简略摘抄如下: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说完,于丹似乎对她的回答挺满意,露出会心一笑。
我们如果不加以思考,便会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满心欢喜地全盘接受于丹的答案,因为她的答案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但如果你仔细思考,便会发现问题所在: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问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他寻求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于丹巧妙的绕过了他这个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答别人的问题,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东西。
这个大学生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居然还觉得她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失落之时,往往更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自己最初要的东西,对于一些感性的人群尤为如是。
一个本来逻辑不清的人,如果总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只会让他的逻辑越来越不清楚,这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烦恼依旧在。这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文之后,感觉浑身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烦恼起来——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他们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他们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的世界中。一个人如果在其职场刚开始的时候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耽误的可能只是一年两年,如果一直持续下去,耽误的将会是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应该告诉这名大学生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财方案、人生规划等等,用这些方法帮助他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解决他目前所处的财务困境(当然这绝不是一两分钟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很多人会说:“于丹又不是就业办事处主任,她怎么会回答这些问题呢,她当然只能回答自己擅长的领域呀!”是的,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问题,回答当然应该是:不知道。而不是装作一副人生导师的模样,对别人进行错误的指导,何况于丹还是个学者,是一个大学教师。作为一个学者,最起码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作为一个老师,最起码对学生应该有种责任心。而我在于丹的这段对话中,这两种最基本的素质我都没看见。
最后,于丹来了一句神总结:“你说读书修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我们这个当下心,怎么样能够去转境,看见自己拥有的这些东西,让未来更好一点。”
我们读书学知识为的是认识问题,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不是去逃避问题,更不是装疯卖傻、答非所问。如果学了知识不去面对问题,而是天天像于丹这样,遇到问题就打一针鸡汤,那么请问,学知识和没学知识有什么两样呢?
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去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讲究改变心境,那完全没有必要跑到大学来学习知识了,你只用去信仰宗教就行了,比鸡汤管用得多。
——————神奇的分割线——————————————————
这篇文章很长,名字叫《我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分上、下两部分,后面的内容更加精彩,有时间的可以自己找出来好好读读,对各位的现实生活肯定有所帮助。
大家可以把于丹等当成“名师”,那些需要关怀和爱的人就相当于我们考生。
当考生对公考产生莫大的恐惧并随着考试的逼近日益紧张、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们就像那些需要关怀和爱的人一样抓住了“名师”(心灵鸡汤)这跟救命稻草。
然而“名师”并没有能力帮你解决问题,给你的只是空口许诺和无止境的忽悠,给你讲一些能听懂的简单题目让你盲目自信起来(很像给你打了一针心灵鸡汤),让你以为按照它的方法就能搞定一切。
可是现实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上了考场它的方法就不灵验了,你照样许多题目做不出来。做不出来也就算了,但是、但是你的钱被他赚走了,你的自信又被狠狠地打击了一次。
城下君仿佛看见它们在考场外手举钞票,嘲笑你的可笑和无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