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观赏《手机》
冯小刚的贺岁片,经过几年运作,业已成了每年年底如同春节晚会一样的文化大餐了。
前两年,也看过几部贺岁片。一般都在春节过后或长假中,通常是别人送得招待票。因在其时间段里,也闲着也无聊,所以偶尔也跟着别人去随喜过。至于当时感受,现在回想一下,多数觉得还算可以吧。事实上,即便当时仅仅是“一声叹息”,却也应该为国内有了“发人深省的文艺”,而去称道和雀跃。不过,此刻要想再进一步谈一谈对那些作品的深刻印记,除了一时想不全电影名字外,再就是其中主要人物的姓氏名谁,的确一个也没有记得住。
自去年开始,VCD追随时尚的脚步,已不是“很快”,而变成“贼快”了。前台宣传声音未落,后台影碟已开始了叫卖。今日看到的《手机》影蝶,据说是来自某大商厦的正通货。但放映效果,却让我也揣摩不准,甚至都不敢肯定地说出“绝对不是盗版”的准话。
文艺不仅是语言文字性的,也是思想性的艺术表达、展示和倾诉。文艺现实性的意义,最重要的也可说首要和基本上的东西,就在于提示并发现或直言/直面人生和社会中已存在及其可能存有的问题、现象与矛盾,而不单纯在于预先就明确下来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手机》中有一个片断,似乎讽刺性地表明:“在语言没有出现以前,人类只能和目前动物一样,即依靠‘肢体语言’来传达自我感受、**和要求。”当然,至于肢体语言是否有欺骗性,这应属于另当别论的话题。但是,由肢体语言到口语,再由口语到文字出现,以至由文字到综合性的文艺作品。这样子的一种进化历程上的意义和价值,远非评判其环节行为时一句“谁好谁坏”或“孰对孰错”,就能够说清楚和概括明白的。另外,人类自身能耐上的提高,与社会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不单纯有“正”面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负”面不良后果。然而,作为信息时代标志物之一的“手机”,其社会意义上的进步价值,这在影片《手机》中是没有得到任何强调和突出的。“手机”仅是当成了一面镜子,并没有完成影视作品应该更广泛些的文艺使命。而“文艺使命”,在这一部影片中得到强调和集中表现的,大概重点只在于“揭示”,或说其侧重于提出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或许,有人欣赏影片后,即刻赞同并指出该片明确或暗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关掉手机、感情回归、责任家庭。但是,这样一种办法和选择,究竟是不得已、暂时让步性的权宜之计呢?还是在确实没有了更好办法情况下,只能如此而已的了断?答案,如同影片目的之所在一样,留给观众与读者自己去见仁见智吧。
总之,《手机》在我看来,若说其“好”的话,原因只有一个:“也就是把眼下一种新生事物,与之相伴随的尚且是一些‘既不好说也不好听’的俗事,搬到了荧幕上,供大家来看,引起思考罢了。”
(2004年元旦草。2014年夏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