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水性与哲学
偶拿起枕边《孟子》,顺手一翻,读到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朋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见《孟子?尽心上》)
于摇头晃脑、抑扬顿挫之诵念中,思路随文句字义的展开,而行进。禁不住心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天下’之内涵不过华夏与周土。若今日老夫子登喜马拉亚之巅可否生出小世界、小宇宙的智慧呢?在这样心态下,‘仁义孝悌’是否优于一切外邦文化,仍值得后人布道全球、推广世界?”
如此这般冥想与思路,着实让人有些头痛、心焦和苦闷!但当读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时,胸中却郁结顿开,心情即刻变得轻松豁亮起来。
传统文化中有“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之说。在此,且不吹毛求疵,非要发出这样追问:“仁者为什么独爱山啊?智者干吗偏爱水不爱山了呢?”是的,关于“仁智者爱山水”问题,古人早有说词在经文记语里。而其种种说辞的逻辑思辨,恰又是中国哲学思想形成的源头和形制,即所谓“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也。
关于“水”,在儒、道大家的智慧宝典中,仅就其形象、性质、规模、潜能等等诸特点,由此所引发出得感慨、喟叹或阴阳顿挫的诗情画意,可谓淋漓尽致了。于是,每见流水,必有“逝者如斯夫!”样的惊恐;伫立海岸,则生“沧海一粟”般的兴叹。但在以往理解和记忆中,对于“水”的性能,相较其他词汇话语而言,“不盈科不行”或言“盈科而进”确乎应是格外形象、极其短小、特别精辟性的概括。而这一词语内涵中,确乎又与通常存在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应做什么?”、“哲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等诸如此类的不容易说得清楚的哲学特征,彼此相干系和关联着。
就是说,人世间一切针对“为什么?”的解答努力,都可归类于哲学性思考。但是,经院哲学或许出于“有涯无涯”的顾忌,在不同时期总爱寻找或限定下了这个或那个必答的基本问题,并依此来划定门类派别,且由此引发争执不休、分庭抗礼。其实,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伴随工业革命兴盛的就曾是一类“百科全书派”的思潮。这一思潮源流中,又是和质疑政教宗法观念相关联。其最大的特点,也就是“盈科而进”的道德品质,也就是如同洪水一样,在其前进道路中,不但无坚不摧,甚至就是微小的沟坎坑洼,也必须充盈、填平、消灭之,而后漫延快进。而今针对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实质,人们更愿意讲其为科学灵魂,而回避不谈其与哲学的品质关系。事实上,一旦哲学没有了灵魂,则如同凝固的死水,除了蓄势以待或储留僵死标本外,其中难寻活泼生命的身姿。
(2005/6/9草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