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杂咀稗说 > 第十二章 漫谈“艺术人生和文学...

第十二章 漫谈“艺术人生和文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生活者,如果眼光紧紧地钉着自我周围的日常工作和狭小环境中的人与事,也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琐屑、杂乱的问题和纠缠不清的困惑。而且,即便如此,也足够使其整个生活,昼夜之间怂忙、纷扰和迷惘,并且在浑浑噩噩或哀怨叹息之间,任由光阴荏苒和岁月流逝,并了却一生。事实上,这也正是许多人,全部生命的真实写照。只不过在这种写照之下,还有没有说出来的像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之类的喜庆、哀痛、操劳或安逸等等,即所谓情景细节、角色位置及心理感受或上或下的转换变化而已。

社会上还有一种生活的模样,即所谓的“艺术人生”。无论他们在政坛、军界或商海里挣扎,还是钻研于文艺、科技及一般社会上所谓企事业性质的行当中,谋求创新与发展。总之,凡“艺术人生”的特征,是以自觉自在地不懈奋斗,并且终其一生独立、勤勉于探求和创造业绩为形象的。这种生活中的快乐、荣耀、苦楚或创痛,从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上,都应当值得人们去颂扬和崇尚。之所以这样讲,除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此外,简单的原因可能就在于这样一些人需要经历和承受超乎生活中一般性的苦痛、压抑和愤懑,甚至始终处于郁结难解而又无法诉之于常情的一份自戕般的孤独折磨中。他们也正是这种或天命会自找的陷入了世态万象与抽象思维和理性观念之间是非难辨、得失难择、进退维谷等等较之复杂的漩涡中,不得不通过通过艺术创作来完成了或是解救自我或为解放民生的一生夙愿或历史使命。

阅读《批评的趋势》(何锐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4。)一书,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前沿学人”已经意识到并和期待着这样一种前景化的思想潮流、人文精神或时代宣言的出现和到来。即他们能够被政体所容忍,并可以公开地得到宣传与弘扬,且确保摒弃现行文化中那些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渴望彻底纠正公然流行的拿“虎皮”当招牌、拿“虚荣”当业绩的风气和做派,达到唤醒民众自觉,进而推进社会文明真实进步的目的。

在任何一种高压、**的局势下,当民生中的大多数人,尚没有或讲尚不敢于承认自我已觉醒或存有哀怨的时候,先锋文艺所出现的荒谬怪诞和超然物外,都有着其“矫枉必过正”的理由和过程。但是,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后,艺术的时尚性和其必须迎合和反映大众需求的客观性,都将使文艺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向对于没落事物的无情揭露与批判,转向对生活前景的浪漫构画和不懈追求。

从全球范围看,人类语言文化和行为模式上的进步,与政治体制、经济类型及人文思想上的认识水平之间,虽说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更为明显的个性化区别和差异,例如:地区性和民族性,就是其最为突出的个性化和差异性表现。所以,在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和行为模式的动态变化中,作为在文化交流传播上,最能贴切地反映时代精神及社会风貌的“思想语言”性艺术……文学。其不仅是在外在形式上,尤其是创作宗旨中,也同样会有着相对稳定且又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现象和品质。

在中国,通常于理论界争执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没有真正的文学”的论点,是针对国人的“务实性”扼杀了文学艺术浪漫、变化与创新的个性,使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变成了帝王旨意的传达,变成了“君权神授”不容置疑的展示,或完全成为了经史子集及其文史知识上的解释的解释的解释,甚至成为了大同小异的“儒、释、道”所造就人格不断吟呻与慨慷的发生筒和泻愤器,而且这其中又有的演变为平仄押韵、填词造句、破题承接的文字游戏,另有的干脆当成了无数“仕之梦”、“黄金屋”、“美如玉”的敲门砖而已。如果,仅仅因为在过去和现实中,始终存在类似这样一些现象和口实,依此就去否定华夏传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之下的文学艺术特征的话。如此言论和行为,若是蓄意的,则是反动;如若他们仅是因为思想偏颇所致,也不妨就是视其为一叶障目、缺乏远见,也是另外一种没落和保守;否则,就是自欺欺人或欺世盗名的伪学说、伪科学罢了。

“五?四”以来,国人在对于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文学内容及形式上的认识、学习和研究,以及这里面所有与人文艺术相关的探索和钻研之中,所有能够引用的“经”和依据的“典”,毋庸置疑,绝大多数都是舶来品。由此而来,那些通过钻研反映西方人格、环境生活和社会心理的艺术作品,所建构起来的文学概念和艺术理论,在与中国传统文学概念和艺术理论的比较中,必然会呈现出来不协调、不对称、不相符的矛盾症结与困惑现象,也就易于沟通和理解了。

二十一世纪,藉着过去历史的成果,尤其是科技的新生力量,使东、西方文化上的交流、经济往来和政治角力,都更加密切地混杂于“地球村”般的狭小空间里面。这样一种事实下,也就影响和决定了,新的世纪及其未来的艺术生活,必然是东、西方等各地区相对主流性民族文化的同化与杂合。因此,如果中华民族在这一新时代,若能无愧于其自豪的民族历史,并勇于同其它民族文化相争雄。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确: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而言,其所谓“独特的个性化的字词概念和理论学说”中的规矩与方圆究竟是何?利弊得失何在?。

或许人们可以这样讲:诗、词、散曲、白话;子日、经释、玄学;参禅布道、神游仙居;武侠、演义、戏说等等,确实就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特色。而中国的这样一种文化艺术特征,或如同在西方文化史中,所谓希腊诗史哲学、罗马战役思想、圣经神话道德等文化辖制,与其社会生活中舞台剧情、沙龙阔谈、宗教虔敬的艺术熏陶,和民众生活中的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博爱”、真假“人道主义”的行为张扬等,恰是欧美传统文化的特质一样。

在一百多年来的时空之间,广播、电视和电影工业,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渗透力,把各民族及不同地区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风貌,甚者就是一些个性癖好,在地球上面用过去只有战争及瘟疫才会有的规模速度,肆无忌惮地流行和传播着。如果说,过去一切传统媒体,只是为权势阶级和精英文化素材,提供了舞台。那么,今天的网络天地,则给予所有的有心人,提供了更加游刃有余、简洁和便利,而且是更较大程度地可以展示个性行为和人格思想的“T”型秀场。除此以外,恰如当今美国报业撰稿人罗伯特?M?奈特在《最佳写作要领》一书中指出的:不须有独创的头脑即可意识到,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网络文化必将现出其特色出来。不管其特色是电台、电视或报刊的样式,还是其他模样,都将使上世纪影视、广播带动起来的“听、视”觉中被冷落并已有些“退步”、“废弃”了的大脑思考重新利用起来。

其实,上述强调用脑子来思考的说法,也旨在说明那些不仅仅是用听觉和感觉来认知世界的体验,始终才是人性品格和个性气质形成,并得以提高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与法门。

所以,“中学”与“西学”孰为“体”、孰为“用”的问题,还是留待未来的事实去说话吧。任何一个时代并没有特别的冷落或者垂青过谁,它总是让那些有所准备的头脑适时地梦想成真而已。

无论民族还是个人,如果能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刚愎自用,且拥赖自我个性并宽容他人习惯,执着勇于尝试和争先,大胆倡导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努力建构可以与他人相比美的一切于外观形式、内容实质和心情体验上,都能够协调一致的理想家园。那么,从这层意义上讲:“多探讨和解决些现实难题,少谈点‘虎皮’思想主义。”不仅仅在事实上就一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更应该使其成为现时代急切呼唤的最强声音。

(2003年春草。2014年夏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