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写文章的得失
写文章前,臆欲写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写好呢?
记得高中时,写的最多的是议论文。为能写好,动笔之前反反复复自警和默念“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于是乎,循着这一规则和要求,搜肠刮肚地寻找某一命题如何能够成立,如何能有说服力的依据和材料。但是,凭借那时单调纯真的生活经历和肤浅单薄的思想认知,即便有开头的那份“清醒”,也未必写得出一篇好文章。到是后来,历经学业和生活的磕磕绊绊,加之读书思考铸成悲天悯人的德行。当昼里夜间,被闲暇无聊或困惑烦厌折磨得痛苦难奈之际,信手拿起一支笔,把胸中对这个或那样人生、社会及宇宙间的胸臆和想象,一股脑地倾诉出来。就在错错落落、不甚规范流畅的语句和段落间,却实实在在地产生一些清澈淋漓的观点和判断。更尤其是偶或瞧上一眼,极易从中得到启发,进而鼓起直面社会人生的信心与勇气。也正是这时,不免沾沾自喜起来,喃喃自语道:“呀!真是一篇好文章哩。”
文言:敝帚自珍。俚语:王婆卖瓜。
都是对上述自鸣得意、孤芳自赏的讽嘲。怀着这份“清醒”,自己很乐意去聆听他人对自以为得意文章的评说和鉴赏。而要做到这一步,首要的是把文章公开出去。一想到“公开”,一想到走出家门,那自羞、怯懦、惴惴不安的心情,迫使你不得极其认真地对比时尚范文或前辈榜样,冷静客观审查自以为是的观点和思想。届时,就会发现,这所谓的“佳作”原来是“很不得体”的,尤其不合乎准则。如同在足球场上,自鸣得意的用“上帝之手”把球捅进了球门;又如篮球场上,冷不丁的用“地王之脚”将球踢进了篮筐,球到是都进了,但不得分…这就是游戏规则。正是有这份怀恐,于是又坐下来,在这儿那里寻觅附会立论的依据,挑剔能够润笔润色的“文理、考据和辞章”了。
“引经据典”、“附庸风雅”、“资料翔实”的文章,一般审视起来,会很得意。但是,这种文章经常读起来心里总不踏实,直觉还是缺少了什么似的。尽管意欲表达和想要说明的都跃然纸上,但内心的郁闷未消,而又额外添了空虚和茫然。
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
或许,在这里少了那种直舒胸怀的畅快,少了那份信手拈来的自然,少了那样自由自在的洒脱和气概。也许,什么也没少,只是多了些“心眼”哩。
好在自己不是靠写作“混”饭吃的,也没有“拿钱不出力”的负担。但在这聊以慰己和交友的“写文章”中,颖悟生活难易得失的情调和哲理。
(2003年3月草,2014年3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