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读“传记”文学的感受
痴迷读人物传记,应该是在刚上高中不久,总是恳请父亲到单位图书室去借或我自己购买这方面的书籍。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自身圉于狭小环境中,日常生活之间,特别容易被周边一些小事,甚至就是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状况,便勾连起凄凉烦厌的情趣,并时常难以自拔。所以,只有在读书中,尤其在传记人物的人生坎坷和命运突兀中,获得一些自我身心上解郁和慰籍。
从中学时期有意搜罗此类书籍,到大学初期和其后来随遇而读,再至眼下刚阅罢《姚氏父子》所获得的真情实感。躬身省醒读此类书籍的得失:一方面无论是历史或现实人物传纪,日常周围生活也必然是存在着或说比较容易遇到与其相关的议论和分析。这样的环境,不但极大地帮助读者熟悉书中人物,也在扩展知识眼界和提高判断能力同时,借助此类书籍上的时代背景渲染,可使读者透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生活的能力方面,也就越来越广,并越远越深了。但在另一方面,尤其对我而言,在观瞻此类书中,反复对比省醒其中诸色人等像是大同小异般的险阻励志、艰苦奋斗、权势当头、飞扬跋扈、孤家寡人或家破人亡等等的坎坷生途和凄凉结局后,每每使意欲追求理想和改造社会的豪情气概,也就变得越来越萎缩、狭隘和心灰意懒了!
昔日,史轮初识,感历史之伟岸,雄才大略,意气飒爽,虎虎然文华毕集,傲傲然气吞河山。在练就性情之中,虽生途小遇,既能顿开茅塞,识真理之本相,察斗争之哲学,顺理而成章。言生活之实质,视成毁相仲伯;知事物之优劣,嗤完美是病态,故慕顺势达观为实在。然而,如此觉悟,却与少年心志相悖,故常道:“童子之心,成人之智。”此言拳拳,其中苦衷难辨。
读传记,犹如读史书,而优胜于读史书。传记中突出的个性魅力,也容易使读者鉴赏和判断个性力量的有限和无限,并通过人物生途命运变化中压力与承受力之对比和照应中,进而使读者可有心理上潜在储备,从中学到一些应对现实生活难题的能力。另外,每一个走进传记作品的人物,其一生的身影都不会孤立存在,都必然是当时、当地及其某些历史事件背景下的综合物,或讲统一体。所以,任何一个民族性的人物,其生命轨迹中越是充斥着民族性和国家至上的利益,也愈发使其成为一个时代性传统文化的个性缩影。因此,要想了解性格各异的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关系厉害和生平得失,一本好的人物传记则是最佳的自学材料和洞察世界的窗口。
关于如何看待和分析“对于历史上或现实人物的判断和评价”的问题。对此,毋庸置疑的是世间一切所谓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知识理念,仅就存留在街头巷议、俚语扯谈和书本、正史、箴言之中间者,若比较性地去讲二者在科学性和社会地位方面孰高孰低,那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针对生活中一般个人而言,若在浅显易懂或说能达到应急之用和时常自我疏导之目的上面,说是“两者均应兼顾”才是理性、客观而全面的,甚至在实际上生活中这后者要比前者,却来得更加使用且有效。
正如前面有点另类感慨一样,我读人物传记还有一份心得就是:“但凡人物,善其终者,前半生,多烦恼且不得志;而那些早年时运良吉者,后半生,多有困顿之劳。”吾辨其根本,问题就在于:“除却时运天命外,其个人用心力度及其境界觉悟程度上,确乎存在着明显差距和一些不同。”
(壬申年仲春夜草。甲午年孟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