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章 话“马甲”
写文章使用笔名。这事从何时开端的,对此没有考据过,自然不敢胡说。由学校得来的知识,大凡文学大家,尤其在国内新文化运动时期,即清末民国初年的文坛人物,多数都曾拥有笔名,而且经常还不止一个。这一历史实事,应该是假不了的。因为,除我略晓得的“鲁迅”就是周树人、茅盾是沈雁冰、西谛是郑振铎、佩弦是朱自清先生外,再如抗日时期的社会政要和文化界名流,曾群起而恭贺五十大寿的郭沫若先生,就曾用过“开贞、爱牟、麦克昂、杜荃、易坎人、石沱、谷人、安娜、白圭、羊易之、龙子”等诸多笔名。
就郭老先生笔名问题,曾看过文字资料,而且是学者专门研究后的成果。由此看来,这笔名里面蕴含的不仅是个人癖好,还包容更深层的文化学问。不过,针对那时节,有如此多叱咤风云、行为乖戾的才子佳人们,何以不用真名实姓,借以光宗耀祖呢?为何他们偏爱隐姓匿名,弄得自己仿若无家无族一般哪?难道只有用化名,才能够张扬个性?难道只有如此,才敢大放厥词、无所顾忌吗?难道只有这样,才堪称疾恶如仇、公而忘私?难道只有那般模样后,才能鼓起勇气直面惨淡人生吗?
刚刚上网不久的2003年前后。已经忘了从哪儿曾见到过一篇像告示样的文章,在那儿极力呼吁着“实名”上网。当时,我就十分惊诧,心想:“这人也够矫情的,上网聊天近似调戏,论坛贴文如同泄愤,一旦用了真名实姓,若遭人指名道姓地破口大骂,装作听不见或看不到,也就罢了。但若真遇到那痴情较真的主儿,找上门来的后果,即使不堪设想,到也能有所留念。问题是那不上门来的,尤其也不知人儿躲在何处,果真要一天到晚冲着那名字呢喃切齿地念叨痛骂。这中国由来已久的作蛊咒术,必定会让那实名上网者,打喷嚏不断,活得个不自在!”于是乎,我当机立断,拒绝签名,就不“实名”上网。
磨磨蹭蹭、慢慢腾腾地上网,大约有年余了。屈指一算,中文和字母的网名,都加起来依旧没有超过三个,即克谐、kexie、voctoril。至于自己网名来由,说起来像卖弄,不说倒也有更多理由,所以还是不说为妙。至于起网名的初衷和好处,我觉得其和过去及现今仍实行“笔名”的习性,如出一辙。既然有“辙”在前,而且又是名“脚”踩过的,“随喜、随喜”何乐而不为哉。
下面切入文题,谈一谈“马甲”一词,以及与而今网络虚名之间之瓜葛之点滴。
原本“马甲”与“笔名”、“网名”之间没有任何干系,实足就属于驴唇不对马嘴的事儿。谁曾料想?!就在春节晚会的一个小品,生出来了“别以为你穿上马甲就不认识你了!”的笑话后,举国上下,凡闲言碎语之间,特别在那网络调侃和手机短信里面,相关“马甲”的名句和隐语,几乎比比皆是,甚至铺天盖地了。单言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帖子上,也就是:今天,还依旧窃窃私语,相见恨晚的张三;或为慷慨激昂、义气相投的李四。赶明儿,摇身一变,即成为恶语相讥、不共戴天的王五,或成了猥琐懦弱、嗤之以鼻的刘六。于是乎,修养欠佳、肝火上亢者,眼瞧着那演技欠佳、伪装乏术却仍乐此不疲、自得其乐和自欺欺人的MM或GG们,即刻会忍俊不住地厉声呵斥道:“瞧你那作派,以为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江湖上有句豪言壮语:“站不改名,坐不改姓,杀人不过头点地。”如此话语间,的确透着一股义气和豪迈,凭直觉言,这话也是不假的。但在今天,若让明白人理性地去评说,这话里话外所包含的道理,尤其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仍不免会嘲笑这话里话外的那份“傻气”和不识时务。
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辨得失者是英豪。”
正所谓:话“马甲”,谈“实名”,结论却是如此:“管它‘左’派,还是‘右’派,马甲穿着‘气派’!”
朋友们,希望你穿着“马甲”走好!
(2004/2/17草。2014/4/17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