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杂咀稗说 > 第九章 写文章、无厘头与谈《易...

第九章 写文章、无厘头与谈《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

书写文字和写文章应该是两码事。为什么这样说哪?

因为,国人从认识方块字,到能看懂和使用汉字,进而到可以用来纪录事端和传达自己意愿。这一般就是从幼儿看图识字到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上的目的和所掌握文字应达到的水准。而就是这种水准,也就足可谓具有了“书写文字”的能力了吧。

那么,“写文章”又是怎么回事哪?

以我自己体会,最初应该在小学三四年级吧,学校语文课上开始有了作文要求。那是作文不管是记叙、说明文还是议论文,都开始有了书写结构、内容意义和语句表达上具体要求。所以,作文也就是写文章,而写文章有时就叫做“作文”。对于学生时代课堂上“作文”,无论在小学或初中时每周要求写一篇,还是到了高中时每周要写二篇以及更多……总之,这一切都是我那会儿上学时最感头疼的功课要求。

其实,在初中时我自己已养成了写日记习惯,即使现在翻看当时日记,无论在谈学习计划还是自述日常生活感受,其语句和内容还算比较流畅、丰富吧。但是,那时候,甚至一直到高考前夕,我都因为老师对自己作文评价不高,且每次作文时,往往写下题目,却迟迟下不了笔,而对此有些胆怯,又因此变得在这件事情上特别懊恼和自卑。

大学和工作以后,除了一年半载必须要写些类似流水账似得个人总结、思想汇报或政治学习体会外,即便像中学作文那样“写文章”机会都少之又少了。然而,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可能源于写日记毛病,转而时常自己拟定一个标题,或是没有任何明确题目和要求,像被一种魔力冲动驱使着,书写起文章来了。

毋庸讳言,当初为了高考需要,也是出于自尊心或说虚荣心,为能写好作文,确实下过很大一番功夫。且不言当时,因居家环境条件上便利,得以读到许多文史名著或专辑。仅就那会儿家境不宽裕情况下,自己不但订阅了全国重点中学汇篇作文参考,而且还专门买了语文老师授课辅助书刊。由此可见自己那种急切渴望提高语文水平的心情和举止。或许,正因为自己过于拘泥书本上相关作文体裁上钻研学习,像关于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以及诗歌、小说写作要领和书写规范等等,都曾经特别认真地进行过对照比较。所以,不管在学生时代写作文还是热衷文学后刻意创作,一旦按照外部要求去做什么或者自己极力想迎合模拟某种文体去“做文章”时,十有**会以失败告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这话道理和哲学意义,我不仅理解,而且深信不疑。但在上面关于写文章话语间,似乎就是质疑这种凡事应有规矩的理念,更好像在强调:“唯有率性所为,自己才能去写文章。”更仿佛刻意再讲:“在无拘无束中,自己写出过什么好文章一样。”

若有读者如此指责上面文字里话,足以证明他或她是在用心读文章。但就本文而言,若如此去理解的话,则与我本意是有出入和差异的。分析这种歧义上成因,一方面可能是我自己在文字上就没有表达清楚;另一方面应是读者还没看品味出其文用心所在。所以,请君继续往下看吧!

国人关于写文章,也包括判断文章优劣,大致由清代直至民国一般须关注这样三个方面问题,即“义理,考据,辞章”(类似中国讲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在距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大清帝国”,据说其在国学上最大贡献莫过于考据学方面成绩/成就。

上述说法,且不论与客观事实相符与否,我们也暂不去追究它们究竟给社会带来了何样利弊得失。仅请诸君审视下面“写文章”风貌是否与此种理念有关。

通过读书,凡涉及“政经军科艺”权贵人物文选不算,尤其接触“文史哲”近代理论大家作品,亦不难发现:凡写文章者(无论出身系统教育或自学经验),通常用力费时最多的不是为了传播思想知识而去开阔思路、明确认识和锐意革新上,反而是苦于写作资料的储备及其输出。若用大白话来讲,其“作文章”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原话是谁说的、点子是谁出的、原话和点子亘古至今都可证明属于及时雨级别和绝对性真理的……因为原话和点子都是最高决策、顶层智慧。那么,除了拥护和贯彻外,也就没有什么好说了。若再说,也就是引经据典、言必有出处样式貌似进言、劝谏和创新化建议,其实不过是变相拍马屁或自我吹嘘。”

“引经据典、每言必有出处”文章经常会让人看得恶心、味若嚼蜡。但文章也只有资料翔实、证据确凿,才能让人们看着心里踏实,才容易令人们对文中宣扬理念或主义深信不疑。

大概十余年前,港台影片(现今大陆片也不甘示弱了)于片头前,最常故弄玄虚道:“本片故事纯属虚构,情节如有雷同,概不负责。”然而,恰恰这样一种类似自暴其丑样裸奔,却让观众们看得如醉如痴,竟有的为此去发疯、去跳楼、去抹脖子。

我曾经与传媒界朋友们,谈起过这件事。他们或说“那叫卖点”,或讲“是艺术创新”,或直言“为了推脱版权追责或推卸知识产权责任”,但也有的全不以为然。

在上述种种现象中,我自己却仿佛找到了萨特那句话的例证:“存在先与本质”。

或许我们还可用更通俗点的话来说明这“以讹传讹”几成合理存在的文化理由:“即人类幻想的外星人也有地球人影子。”

文不对题,即所谓的“跑题”,是做文章者的忌讳。就在在国人兴隆了廿余年的盛夏高考中,一旦作文“跑题”,其成绩即可为“零”。从“标题即为主题”计,内容与标题遥相呼,应是写文章者常识。而上面已近思维奔逸、文句芜杂的表述,貌似紧扣标题,但实与本文立意相去甚远了吧。其实,即便如此上面这一堆文字垒砌亦不过算是铺垫而已。故加个符号(一),以示区别。

(二)

一朋友以管理某网络为生。一日偶遇此君,吾怯生生地问:“什么是无厘头?”

“无厘头嘛,一句话还真讲不清楚。你看过周星驰《大话西游》吗?类似那种举止言谈不着调的搞笑港台片,就是无厘头范本。”

虽说没看过《大话西游》,关于周星驰表演艺术,我也糊涂得很。不过,对于港台影视片中,那种不单纯为了搞笑,应说旨在挑斗人们习惯性常识化直率情绪和常态思维神经的做派。我从耳闻目睹,到由忍俊不住要恶心,以至于麻木不仁,甚至已经不堪其俗了。

针对影视艺术中“无厘头”表现形式,虽说有着上述不爽感觉,但有时窃思:“在文化艺术史上,舞台艺术和文学著述是相辅相成的,舞台艺术因其直观形象而宜于人们接受,而文学著述虽然在交流传播上具有广泛、长远、持久性特质,却又因其在知识性和抽象性上须有更多更高智能要求和时间精力上投入。所以,在而今人类随机器高速旋转化工业社会里,那种逻辑缜密、明暗线交错、内容丰富却冗长作品,只能被越来越少读者光顾了。现实通俗也好庸俗也罢,明摆着公众需要速食文化,渴望立竿见影性快感。

百余年来,舞台艺术借助声、电、光、影之科技力臂,已把现代社会搅和成了影视文化主导型泽潭。仅就其对现代文学艺术上影响而言,比较有名的当说是上世纪初电影蒙太奇、意识流手法在小说中充实和出现。由此推想,现今影视片中“无厘头”作派,可否成为小说乃至一切文章书写形式哪?

事实上,在大众媒体中“无厘头”演绎表现成熟程度业已达到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境地,其仿若没有逻辑却格外有效的性成功经验,也就注定了“无厘头文学”出现已经不是“可否成为”上事情,而是到了需要人们,尤其爱鼓捣理论者,应该如何去评判、分析和研究这乖戾丛生社会现象之所以发生发展的原因、价值和意义火候了。

(三)

子曰:假我余年,或五(年)或十(年)以学《易》,则无大过矣。

俗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上两句话中“过”,我们仅笼统以“过错”来理解,而不去计较其性质和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以孔子伟大和其话中对《易》评价,我们不难揣摩《易》在圣贤和常人一生中价值和意义。但《易》究竟是何物?其何德何能足以约束住人性愚妄,而且能使孔圣人出入更合规矩哪?

我自己觉得:“《易》在国学中状况,类似UFO在今天情景一样,说不清楚容易,说清楚难。”既然有这话在先,更何况前面已有了更多文字上铺垫。所以,不妨在此谈谈自己对《易》理解。不过,我的说辞就是想当然信口雌黄,若有人因而被误导,吾概不负责。

据传说,上古之《易》分为三家:连山、归藏、周易。并有言:伏羲连山易、黄帝归藏易、文王周易。

现今,于市面上所见《易经》内容,基本上包括三部分:卦图、系辞、传释。其中:释,朱熹所为;传,孔子所做;系辞,文王、周公言;而卦图,无论卦名有无,应为更上古传下来家什。

有学者把《易》分成这样三部分:理、象、数。其中“理”既包括现有全部文字标志和解释,也指其蕴含的但没有公开来既定文字解释。而“象、数”,我理解是图形与数字上形体变化、交相呼应和思想联系。如同现今仍有人喜欢画某个图形以求吉利,也类似眼下有人特别避讳某个数字如“13”一样。

今天,儒家全部哲学都可以到五经、四书中找到源头。但五经中《易》,即周易,因其文词中所宣扬道理,是和《尚书》、《礼记》、《诗经》、《春秋》思想精神相一致的,也就是忠孝节义、仁智礼信等。另外,文王所推衍《易》辞,绝非其独创或凭空捏造。而是在发扬光大所谓尧、舜哲学理念。所以,唐李世民曾言其所崇尚者“尧、舜、周、孔”。由此,亦可见其哲学流派和思想脉络。

关于道家思想根源,人们习惯讲“黄老”、“老庄”。尽管,在《老子》和庄子三十三篇中,关于后世道家尊生、养性、顺天等所谓出世哲学,已有明确性辩解和说明。但汉以后出现的诸多言由黄帝著述经典,其思想性质虽说与道家一脉相承的,但它们是否为上古帝王官家著述。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定论。

汉《淮南子》一书立足道家哲学,宣扬“复天命、治心术、理喜憎、顺性情以近道”和“知道无惑、知命无忧”及其对“善、恶、福、祸”思辨,都与儒家有着本质上区别,并且特别针对儒家思想给予了针对性鞭笞。从其书中思路清晰、答辩流畅,尤其非一人著述情况看,当时作者群必是经历了系统资料学习或口授书传式师承,否则难以有如此多古朴例证和确凿言辞。

所以,“黄帝归藏易”应是存在的。它一方面可能因没有经过类似孔子样整理工作,从而没能使其“易”理光大远扬;另一方面可能因其记载文字,假设为甲骨文(实际可能还要原始),没能代代相传而失认,仅使其思想精神在少数人/人群中以世袭、家传、师承方式流传下来。虽成就了后来道家哲学,但却没有像《周易》一样文字证明。

从神话传说中可知,由黄帝至尧舜是中国从畜牧业到农业过渡时期,也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身价值提升和迅猛发展期。相对稳定社会化生活和频繁规模化战事,客观上都需要有统一人们行动的精神力量。所以,当时《易》理一定不同处于氏族部落游牧时期,确乎单求敬天畏神占卜意义上“伏羲连山易”,也一定区别于等级鲜明并家天下后“周易”。估计这一阶段《易》理,其本身应具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更多内涵。

关于伏羲连山易状况,想说的是:“其如同算命、看风水、装神弄鬼的扶乩,又确乎和而今娼妓现象一样,应属于社会中暗流。”也就是主流媒体对其装聋作哑、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而善良百姓无从完整了解它们真相,或以为其不曾存有;或窃窃私语,不敢刨根问底;或有的求助于此,其内心却极不坦然。

事实上,新中国以来公开打倒的诸多封建迷信东西,在大江南北之中,始终不曾彻底湮灭,而时下更不难寻其踪迹了。所以如此肯定,仅看今天提起“算卦”两字,凡中国人都不难明白其内涵的事实,昭然若揭也。

综合所述,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始终交相呼应、舌战不休的儒、道思想,其本来就同出一辙,甚至他们和难登大雅之堂风水算命先生们的哲学,也是同门同宗。那么,它们共同的“辙”或言“宗”是什么哪?在中国,即可说它们均源于传承的“易”理,也可说它始终就是对同一个世界不同的解释而已。

(2005年7月草。2014年5月11日整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