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杂咀稗说 > 第十二章再谈“读书”

第十二章再谈“读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有一天在某论坛上,和网友十分认真地谈论“荧屏阅读”、“影视形象”和通常看印刷文字(即读书)之间差距和不同,原跟帖如下:

“荧屏阅读,有些类似影视文化传播。这种方法、方式与由来已久的“读书”,对人思维、思考、记忆有些什么不同?这是否是个问题哪?或许它们在对人类认知能力提高上没有本质性差别,而仅是程度上的微妙出入吧。就在这一层意思上大概也应属于比较“边缘”的问题。但这里面的一些差别情况,却是我经常觉得有必要去认真琢磨的事,尤其是一个人在了解、认识社会、人生及某些专业知识结构时,通过这里面学习方法性比较,会有所区别和体验的。”(2004/9/6于《文学天地》)

有个较冷僻成语叫“贵耳贱目”。说的是生活中有一种不好习惯和现象,即热衷和相信道听途说“消息”,而不敢确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对于这一成语,总觉得它尚需要有两层意思上解释,才更精道些:一是说,对我们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周围生活“事实”,个人往往持怀疑、否定或不确定态度,而这种质疑和怀疑的后果,就是不能或应是不敢据自我“直觉、印象、体验”,来坚定或坚信地依此进一步去行为和思想;再者,就是不敢自信地应用经过个人眼睛和头脑中通过“读书”获得的觉悟和知识,用来怀疑、反击或否定经常只是听到、见到的“既定事实和结论”(即便这些现成“事实、结论”已发现有明显过失或错误时,通常亦如此)。上面这样两种“贱目”的情况,单就“信任程度”上,一般情况下远远比不上人们从主流传媒或周围听说来的“这是真理、那是错误”时“当真”的劲头。

其实,“贵耳贱目”一词的上述解释,尚不足以说明我臆欲在这里强调“读书”的积极作用和优势。我本意想强调说明的是:“经过个人眼睛审视,经过自我大脑思辨,并且是花费一定时间进行信息积累而来的(如同造酒中酝酿般)沉思和反馈性学习,才是一个人由愚昧到达智慧的根本途径。”

自从电视进了寻常百姓家,那些亘古至今、千秋各异、繁华似锦的各种形象、思想和理论,可以说都变得十分廉价,且是“填鸭”式灌输到“智、愚、贤、不肖”者的耳朵、眼睛和脑袋里。这种大众化、普及化的传播方式在社会进步意义上的价值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与机械科技水平相得益彰的文化传播,在人性品格和意志性培养、知识教育与道德形成上是否存在问题呢?存在的又是些什么问题?

有“假、大、空”的实质,且通常是“短命”、“自戕”似的一切“媚俗”性行为和思想,无论其是个性、集团化还是社会流行倾向或风潮,其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被人们当作问题揭示出来,并能赢得世界共鸣,不得不说其与十九世纪后“声、光、电”突破发展后,所铸就的某种模式化生活风貌相关。在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中,尤其巨变前夜,每每会有“智人”出来弹唱起“返朴归真”老调,甚至奢望人人都回到“茹毛嗜血”的远古时代,才足以实现其理想“净土”之梦想境界。然而,在这貌似简单的生死轮回或言“历史惊人相似”的时光列车上,人们除了愈来愈有能耐加大了“与之同归于尽”系数外,却尚无法让其回到原始起点上了。

如同梦中总能回到童年而事实却是无能为力一样,对于“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岁月和文化历史,每一位学习者无论从荧屏形象还是在读书思考中,如果不是“首要的事情”,起码也应理智地懂得:

“在无法复制和抄袭过去生活前提下,如何能使今天和未来生活变得能够让你、我、他/她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能更加舒心而自在起来?这才是我们人类‘求实、求是、求新’的生活本质和旨在。”

人们或许想问:“如何去实现一种愈来愈美好的理想社会前景呢?”对此不妨直言,问题答案不仅不难找到,而且近乎完美得令人目眩以至于垂涎三尺的实例,也不是一个或两个就在这儿或那里明摆着。但是,如此诸多答案中,若唯有荧屏灌输样式,而没有“读书”般的沉思和孕育过程,其能得出的任何可以付之实践的见地和结论,如若不是错误的话,也近似误入歧途了。同样,若唯有沉溺书本的构图,而不正视周围的“虚实、真伪”;唯引用、假借过去环境下,某些圣贤豪俊名姓、想象和语句,而不敢、不能“出于篮、胜于篮”,并给予最为合乎今天与未来设计和蓝图。那么,其个人和大众化生活,也只会是一种“茫然恍惚中的醉生梦死,没有理想光芒下的满腹牢骚,没有显而易见有效措施之下的怨声载道。”样式的存在罢了。

另外,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便仅有其形式,也不难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然而,问题不在于谁谁拥有了这样的表达才干,而在于其“书写”出来的是些什么货色。中国历来不乏艺术上的才能者和大家们,但他们每每折服和皈依的儒家“入孝、出悌”纲常伦理和“仁义王霸”社会理念,也不过就是封建时代一种“尊君孝主”模式化的心理变态!由西方形成并吹起“人性解放、个性尊严、人人平等”的精神文明之风,至今在全球的客观事实下,依然是于书本上肯定、呼吁和宣扬,远远胜于某些歪曲、污蔑和诽谤的社会理想和进步力量。之所以这么讲,只要看流行并充斥于今日地球上的那些偶像崇拜、宗教疯狂、奸杀残暴等等诸多“悲、恨、怒、怨、”的根由中,又有多少是“人性解放、个性尊严、人人平等”的理性灵气和文明光辉!

读书和行路,理论和实践,其两相结合,无所谓“主仆”的社会生活,从来都是形成个性和群体心理的正道沧桑。宣扬理论指导实践也好,倡导实践奠定理论也罢,“去伪存真”、“务真求实”都是起码和首要的基准与前提。所以,即使是单谈“读书”,也要时常保持这样一份警醒,避免陷入“舍本求末”、“自欺欺人”的误区之中。

(2004年9月草。2014年5月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