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杂咀稗说 > 第四十六章“和”而不“同”的言...

第四十六章“和”而不“同”的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93年5月31日星期一,晴,气温30度。

毛氏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无论是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个人只要态度极端认真,能够用心去克服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往往从中能有所启发和收获,并由此使自我在周围环境、专业行当或某一领域中,处于一种有利、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愉悦的地位。另外,研讨哲学所关注的逻辑思辨和看事物的方法问题,尤其能够给人一种(当生活、学习和工作上遇到事变和困扰的问题时)可以辩证的、中庸的或讲自我调节性的方法、手段和态度,进而使自己能从其中摆脱出来,端正心态,颐养精神。

近来生活中,诱发出一种也只有在读书思学的氛围中,才能感受到的“浩然正气”。在这成人化的年龄上,相较十年前类似的投入状态,自我又有了一种少见的欣慰感和自负心。经历了数年在学业、情感和身心上的得失厉害冲创后,对今天仍有这份“学”的渴望和对知识技能的索求,特别是环境条件,尚容许自己这样悠闲自得地去做,的确也值得庆幸!

1993年6月20日星期天,晴。

前天,于路口新开业的书店里买了一套散文集。书作者多是解放前,尤其是20和30年代的文人墨客。虽已久闻其名,但始终未能观其原作。

今日送妻女到岳父家归来。夜,独卧空房,禁不住诱惑,忘却了妻子的嘱咐,临案披阅散文数十篇。其一者,为近来传闻颇烈的“散文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细细读罢数篇后,却未能颖悟“幽默”旨在!“大师”之出何依!直察其行文间有种“意译”文章的味道,语句即不浅显易懂,到也不怎么华丽浮躁。总之,是一知识中人,因处世、家庭和生活境遇的变故,所作得随感、信笔而已。其二、三、四者,分别为梁实秋、胡适、梁羽生先生的若干篇章。尤其前二者,颇有学者的风范和思想的深度,而后者则为通俗作家为小说而炼笔和积蓄资料的笔记而已。

吾久欲纵横观阅中国有影响文人的原文原作。因为于其中,特别是联系作品的背景(时代的大事,作者的年龄、地位、环境和工作、学习、生活情况等等。),能够判断出作者的德、才、学、识的水平和天地,以及其与人事相权衡的关系和作用等。

观“花城出版社”的这套丛书,其思想性、艺术性及其社会现实的意义和影响,都将会是巨大的,或可以讲其潜在的影响会更大一些。但是,书的排版质量很差,编者的用心还有许多地方不到位。这足以令学子寒心,由此也可看出,国内眼下轻视文人创作的辛劳,仅为了蝇头小利或沽名钓誉,而恣意利用和漫待名人作品的行举。

中国社会的文化进步无论如何都将无法脱离本世纪初“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劳动基础,其次也必将会是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浸染和在当代传媒与国际时事的影响中产生出来。所以,学习新旧文化的全貌,吸收其中的精华,悟察其中的得失,才能在文笔和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1993年6月23日星期三,午,晴。

因谋求通过加大阅读量来增进英文水平,近来阅读了许多英文短篇佳作。也就是在这些类科普、时文或报道的文章中,深切地感受到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某种鲜明的人文态度,其特别使人感动得是作者们那种热情洋溢地启发人们的科技意识和“自由、自主、自爱”的思想,以及敢于冒险、勇于挑战、大胆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尽管上述的表达中没能完全阐明读习外文书籍中所获得的一种清爽、沁心的感受,但有这种知觉而想到:唯有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之所在,才能更好地改造本国的语言文化、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进而使社会文明的提高有可能处于世界的前列,并克服自我感觉良好的盲目和固步自封的弊端。

1993年6月24日星期四晴转阴

昨日值夜班,凉水浴加长夜苦读,今日高烧。对症处理后,即刻好转。病中,独卧纵思横想,甚得启发和勇信。

间或,读胡适散文,其中纪念徐志摩的文章,令我回想起高中读志摩小诗时的亲切和感伤。胡适先生所摘抄的几段诗句,曾是我感触颇多并抄于扉页,乐于吟诵的。由此可看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好的诗句自然会被人们接受下来,永忆心侧的。

我们这一代在学校的学习中,由于受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教育,头脑中虽然有“五四”新文化的认识,但只晓得那种文化是以鲁迅先生等左翼作家和文人们为主导/主流的。然而,事实上,真正引领起这股潮流,并在民族精神,尤其是知识阶层的人文思想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却是当时活跃于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名人们,如胡适、林玉堂、徐志摩、梁实秋等等。缘于政治集团的利益,这其中大部人马在新中国后流落国外或台湾,故成为“人民”的对立面,在过去四十余年的历史上,他们被当成反动文人而受到批判、禁锢和漠视。所以,对于这些人物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新中国的中青年多是陌生的。

花城出版社推出此套普及性的书籍,预测在今后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青年学者中,将会有一段对“五四”文化运动的反省和客观认知。如果这种反省能成为一种潮流,则可能通过这种“正”和“反”的思讨与对比后,产生出一种“合”的新文化、新思想和新潮流,从而能使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进入本世纪的又一个高峰时期。

1994年2月18日星期五

再续写上面的日记,时间已过了近一年。期间经历了平生第一次的住院输液治疗、艰难的“考研”复习、紧张的考试和过春节。已去得那一切对于目前的自己恍若梦境,仿佛不曾是自己的真实经历!所以,在近来工作和读书中,没有更多地想象上述经历的感受和后果,任其迷离恍惚着。

吾关心社会、关心艺术、关心政治,更多的是关心自己于此一生中能否抓住机遇;能否有能力去展示人的力度。吾无意渲染自己的能力、禀性和气质,而是力求凭借历史发展的成就和古代先贤哲能的精华,创建一份唯我的业绩。

上面九三年的日记是自己反思“五四”前后文艺发展,尤其是当时艺坛旗手作品的感想。结合眼下所阅的美国R*特里尔的《**传》,可以说二十世纪的中国,即复杂又简单。起码就艺术和精神产品上的成就而言,新中国成立以前,是社会混乱、物质生活破溃,而精神产品异常繁荣、良莠不齐的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态专一、经济历经波澜渐趋丰实,但精神产品异常萧条;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有几次新文艺思想的冲击和萌动,但未成为潮流或演化成社会的有生力量。所以,政体依旧,困扰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文化、“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以及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等等,都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可推知,今日中国虽有这样那样大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改革设想的出台,但真正建立一个健康的“新社会、新体制”的完美国度之蓝图,并未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社会的进步力量,或说真正的领导阶级,特别是其中思想开明、敏锐、创造性极强的知识分子,尚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对现今社会的改造中来。那么,而今这样一种社会改革的结局,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积极地于这种现实中找到赋予革命力量、先进集团的使命和责任哪?探讨其出路,唯在于洞察国际事态的发展,并结合历史和以往社会发展“轨迹”的趋势和倾向,从其中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学习历史,借鉴他国经济发展中相应的政治和文化的进步节奏,又必须跨越时间和条件的相对束缚,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利益和民族需要的自由之路。

知识分子在中国的未来可能不会成为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但“知识”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却总是,也必将永远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和催化剂。物质决定意识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是真理的话,那么针对中国的未来而言,改造社会的直接力量,必然是来自经济发展中已富裕和急于追求富裕并积极争取自我利益得到保障的人群或阶层。其成分在中国可能为农村和城市的中产阶级和各种暴发户。那么,理论上或说在中国阴阳易理上其必存在的对立面,又将是些什么成分哪?无产阶级吗?他们又会是谁?无业游民、破产的小业主或失业工人?或者就是那些超富贵、准贵族的权势阶级哪?吾不得而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