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自我个性的成因
那一日,从小成长起来的一伙人,正聚在一起闲聊。在我讲了些什么以后,一位朋友不解地问:“你不觉得你这想法很怪吗?都什么时候了,现在谁还想这些事。你性格怎么成了这样?”我当时尽管付之一笑,很快就把话题转到大家都能接受的事情上来。但是,当时我自个心儿的确狠命地一揪,也使我这会儿不得不静下来认真地反思这种性格的成因了。
人都难免有时陷入人性的一种误区中,像是一味地感情用事,容易伤感、怜悯和同情,经常表现得自私、妄自尊大、固执己见,或者不自觉地强人所难、孤芳已赏、顾影自怜等等。其实对于这里面的种种情况,也如同我在省醒过去生活中的我自己一样,若说都是蓄意地去中伤别人,的确自心灵深处从未有过这样一份自觉意识和自主用心。但在现实结果上,确实是不止一次因自我有意或无意的话语或行为,把自我推入了某种尴尬和众矢之地,或讲把自己置身到了一种在“人之常情”上虽不好理解但还不到不能容忍的处境。而且就是这样子的落寞经历和尴尬感受,在我自己也绝非是一次或两次了。
对于上述类似状况,并至今铭刻于心的,借此机会大致梳理一下。
一次是于高中毕业时的班会上,在班里人首一言的留念讲话之中,我自己却堂而皇之地推荐同学们,一定要去读《别林斯基选集》。再者,就是在大学二年级,当人们多数都热衷于谈情说爱,或沉溺和迷茫于学业与社会上纷繁杂芜现象以及那会儿(所谓知识爆炸时代)诸多的矛盾冲突之际,而我自己却独创地“上书”高校领导,直言我自己的偏见和畅谈艺术狂想,甚至于公开地放弃学业也再所不辞。要说最奇葩的,应算同学们都在刻苦攻读或谨小慎微于即将大学毕业的目标和方向,甚至就是激越于千载难逢的“时乱风潮”的妄动和兴奋之时,我自己却游闲于两情愉悦和生活冒险之间,虽尚未步入社会职场,却就在寻觅着能够悠闲自得的岗位环境。时光荏苒,等到了从十年临床医生而转上同行恣羡的行政仕途之后,我自己却又“愤世疾俗”似地公开或暗地里,挣扎着要摆脱现存的既得利益和随意安适的工作。事实上,也就是我自己最清楚和明了,在数十年如一日之间,曾经有过的一次次一种种欲言又止、欲罢不能、欲求皇天后土相助的所思所为。而就在这样一些似是而非的经历过后,事实上,直到今天却也无法拿出可以炫耀示人或仅是说服自己的“名利色权”样的成就,而有的只是心知肚明着在无数个孤寂长夜中始终不懈地沉思、感叹、自责和解剖着自己。
即便是今天理智地去分析自己过去的言谈行为,毋庸置疑的他们都是自我生活和头脑认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真情体验。较之其他人的现实生活而言,在我自己生活实践中,确实很少有偶然降临的机遇或说有过“天、地、人”主动样子的资助,而其中更多的则是读书而来的姿意独创;或就是执着自以为是的见解或理想,而不顾一切地刻意追求。或许在这中间,也不能根本忽视或故意视而不见曾经有过几次实在的幸运和触手可及的温情、亲情、友谊的帮助和激励。也正是如此这般,才有了现今生活中确乎依然不够成熟、矛盾重重的我自己。
“人不能被别人打倒,只能自己打倒自己。”大约十五、六年前,当我把平时的书写的一些习作及其里面携带着的诸多疑惑、矛盾和问题,都寄给了我高中时十分尊重和佩服的一位老师时,他在回信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斯人已去,其言尤存!然而,斯人其言此语,于生途中,将永远伴随并激励我前行。
(2003年春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