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没有钱万万不能
8、没有钱万万不能
大学教师不用坐班,但每周一次的例会是必须到场的。经济系教师例会每周一中午在系阅览室举行,一边吃饭,一边开会。
今天是例会时间,周东刚刚走进阅览室,管理阅览室的黄老师就叫道:“周老师,你的信。”
周东接过信封,原来是北京的经济出版社的来信。拆开一看,是出版社同意出版翻译著作《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已将其列入选题计划,要求翻译者将译稿在年内交出版社,作为明年的出版计划。
周东正在一边看信,一边琢磨着。经济系的另一位副主任潘斌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在他的身边坐了下来。说:“周老师,听同学们反映,你的课讲得不错呀。”
“潘老师好,与潘老师比就差远了。”周东连忙答道。
潘斌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这是一所曾经号称“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潘斌在京城读研究生时在学校内就小有名气,对公共关系学也接触的比较早,有一些研究。他早于周东一年来粤大,那时,粤海大学刚成立,正需要人才,所以,他来粤大不到一年就担任经济系副主任,年不过30岁,可谓青年才俊。
“和你商量个事,我最近比较忙,社会活动比较多。我想请你帮我把干部专修科的《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接下来,怎么样?帮个忙。”潘斌一副客客气气、征求意见的姿态,也隐含着居高临下的气势和领导关心部下的味道。
“不知道我能不能够胜任?”周东故作谦虚地答道。
“你可以胜任,我听同学们的反映,你的课讲得不错。”潘斌马上回应道。
“潘老师最近在忙什么?连干部专修科的课都没时间来讲了。”坐在旁边的另一位老师问。
“最近,受一家外资企业的委托,对他们中外合资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一个调查,要写成一份专题报告,上报到中央有关部门。时间紧,要两个月内完成,因此,不得不取消一些讲课。”潘斌说明事情缘由,言语中也不免几分得意。
给干部专修科的学生讲课是一份美差,也是要有一定的水平。这些干部专修科的学生都是粤海市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干部,有丰富的社会经历,有一定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因此,讲课水平必须要比给夜大学生讲课要高一些才行,否则,就会压不住场。据说,曾经有一位老师讲课时照本宣科,就被他们赶下来了。因此,讲课费也要比夜大多一倍,每节课有40元。这应该是一块肥肉,刚来的新教师,一般是不会被安排这样的美差的。
讲干部专修班的课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通过讲课还会认识一些商界人士,这个班上有些学生就是公司的高管或者总经理,可以为今后的发展联络人脉。现在,到粤大来工作的人,藏龙卧虎,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社会兼有第二职业,或者是把粤大当跳板,当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了,就跳将出去,施展拳脚。
潘副主任将这块“肥肉”吐出来给周东,一方面是他的确有点忙,有更多的边际利益较高的事等他做,讲干部专修科课程的边际利益在下降;另一方面也是潘斌在向周东示好。文人们在没有直接竞争时,也是心心相印,唯才是举。
周东初来乍到,似乎也有点受宠若惊,这课程看来是不接不行。如果不接,就有点“不识抬举”,不给领导面子。再说,周东刚来粤海也缺钱,尽管手头的事已经是太多了,也不得不答应接下来。
于是,周东说:“谢谢潘老师信任,我来讲吧。”
说到挣钱,周东还是很能吃苦的,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周东是独子,父亲在县政府工作,是国家干部,母亲也有工作,家境应是比较富裕,可谓衣食无忧。可是,周东很早就开始挣钱。
记得还是读初中放暑假时,周东当年15岁,他就在一家食品厂做零工,每天一块钱,他干了一个星期,拿到了7元钱的工钱,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这应该是当时唯一还在发行的历史书籍。
在读研究生时,他也利用课余时间讲课,或者批阅电大学生、函授班学生的考卷。周东的口才比较好,讲课也深受学生欢迎。
现在,干部专修科的课程每周有6节,加上原来的28节,周东每周要上课34节课。周东还要在年底完成《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的翻译,这样的劳动强度也太大了。
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不是为了钱,周东也不会千里遥遥跑到粤海来。讲课是为了挣钱,干部专修科的肥肉不能丢。出书是为了前途,在大学当老师没有著作就没有前途。
鱼与熊掌要兼得,不仅要有聪明才智,还必须勤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