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十七章前来送死
动当天晚上李凯华便召集起自己手底下所有的营连干部开会。李泽勋着重强调了保密意识的重要性,而排查外来人口是目前根据地内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一项大事,李凯华要求个镇的镇长亲自挂帅组织全镇青壮参加排查工作,确保根据地稳定,直到这次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为止。
随着李凯华的命令下达,根据地的众人都开始忙碌起来了。好在这个时代的马达加斯加人民是经常面对战争的,渐渐的这个时代的百姓多多少少都有些应对战争的经验,只是显得有点紧张,但不至于手忙脚乱的。
马达加斯加岛多山,山上多森林。耕种方式也是依山而种,层层而上至顶,整个马达加斯加属于山体丘陵地带。境内多低山区。勤劳而智慧的马达加斯加农民很早以前就发明了这种借山还田的农业耕种方式。
土山高约200多米,百米以下多为梯田,被附近的群众们种植着玉米,番薯,小麦等适合山地种植的农业作物,百米以上却多为面包树,杉木,还有一些珍贵的檀木等树木,显得格外的茂密。今日,土山山顶浓密的山林里则时隐时现出一个个的人影,他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原来今日我们英勇的马达加斯加人民军官兵们跟随着自己长官李凯华来到了这里。土山距离佳马达洛镇不足三里地,从山顶上看去,整个佳马达洛镇是一览无余。
李凯华得知敌人决定明日早晨八点誓师剿匪。李凯华决定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是连夜带领着马达加斯加人民军两个营来到这个山头。因为这个山头下面有一条土路是这群乡绅军队进入攻打佳马达洛镇的必经之路,所以李凯华决定在这里设伏彻底的消灭这伙部落反动武装。在来到这个山头后李凯华便命令众战士挖战壕修工事。检查枪械,计算标尺。随后忙完后李凯华下令全军休息,只留一个班进行警戒。
准备昨日出兵的落落大部落酋长今天一大早就一身戎装的来到了军营里,看起来器宇轩昂,他左左右右的亲自巡视了了下出征的队伍,看起来这些部落武装士兵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于是落落大部落酋长便命令全军出发。然而正在部落武装士兵众准备出发时,这时一个跟班的上前一步报告说道,酋长,莱姆斯昨晚喝多了,今日起不来,他命令命令我们由您带领我们围剿叛军。“
此时气的落落大部落酋长把帽子一扔,拍了下屁股说道:“娘的,法国人靠不住。“牛升能不生气嘛,为了今日出征,他的精气神都提起来了。现在一下子又泄了下去,要再提起来就难了。
在山坡上设伏的马达加斯加人民军们在第二天进入阵地准备疼疼快快的打一场伏击战。在战士们埋伏好后。众军士们一等数个小时就是没见敌人露面。李凯华和马达加斯加人民军军官们开始狐疑了起来。最后又派出几个战士打探情报。大约一个小时后那些战士们陆陆续续返回了。随便将部落的里的消息告诉了李凯华。
李凯华觉得这么干等着也不是办法。得给战士们找点活干干。李凯华便让其他几个营带领其他马达加斯加人民军战士们来到附近几个部落据点,管他勾结没勾结法国人,先将这里的几个小部落给消灭了再说。
说起来这些部落酋长这一段时间里的日子也不好过的,天天都是胆战心惊的样子,他们在李凯华的势力范围内,很是了解我马达加斯加人民军的政策。知道只要马达加斯加人民军一出这里后,他们第一个收拾法国人然后就是他们这些部落首领。他们也想过搬走,搬到远离人民军的地方住着。但是这也就是他们想想而已。一来,这些小地主没有强大势力,手下只有十余个族丁,出了自己地头,物资财物甚至家丁还不是要被别的强大的部落给活吞了。二来这些小部落们都是世代靠着土地为生的,除了土地,没有其它生计。实在不行把土地给人民军换个平安就是了。所以抱着能呆一天是一天的想法,得过且过吧,人民军一来他们就乖乖的开门投降了。
终于到了下午,两个指挥官都准备好出征了,只是落落大部落酋长再也不复昨日的非凡气势了。他和莱姆斯只是走到了队伍的前面分别做了一下简单的出征动员。大意是,人民军很弱很弱,不到百人枪,咱们这次出征将会像代号“秋风扫落叶”一样将敌人快速消灭掉,回来后众将士都有奖励。
听到人民军实力这么差,部落族兵们都高兴了。不是为了这个有奖,众人都知道这个奖没有多少的,酋长平常连他们的工资也要经常克扣的。部落族兵们高兴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差,这样他们毫无危险,二是,一路胜利过去的话,他们在路边顺手拿的肯定不会少了。他们的想法是人民军是保卫群众的,拿一些群众的东西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落落大部落酋长和莱姆斯带着人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1800人看上去浩浩荡荡的一长排。只是路边的百姓都遭了殃,这些人所过之处各个村庄都是一阵阵的鸡飞狗跳,一片杂乱。这些人虽说没有国内日军,伪军一样坏,搞“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也就到群众家里捉只鸡,拿瓶酒。顺便摸摸老百姓没有及时藏好的财物。对于这种情况,落落大部落酋长和莱姆斯两位指挥官都让为是理所当然的了,虽然他们自己肯定是不会动手了,但是得了好处的下属们的孝敬,他们也会有不少的。保况就算落落大部落酋长和莱姆斯有其它的想法,他们也没法去制止部落士兵们的行动,制止的话,部队就不好带了。可惜这些老百姓本来就很穷,生活很差。这可真是雪上加霜啊,农民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