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镇(二)
以王宅村为中心,四周都是群山环绕,形成一个小盆地。这个小盆地范围内,大多是良好的水稻田,种植水稻,地势高一点的地方,都是旱地,种植棉花、小麦和玉米,等等。盆地里的土地经过上千年的精耕细作,都是高产的良田旱地。
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我们县由于有了这些好田地的保障,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的生活比邻近县的老百姓都要富裕、安稳。
从县城城东开始,有一条比较好的公路一直往东,经过王宅村的南边。
这条公路在王宅村东边分叉,一条往东,过一个山口,叫黄士岭,出了这个山口,还有一个乡级人民公社,再出这个乡级人民公社,就出了我们的县境,这条公路接到省级公路,通向我们的省城。
经过王宅,往南,也有一条公路,过了一个小山口,到达邻县,这条公路通向管辖我们这个县的地区级政府的城市。
从县城往西、往北,也可以通向邻近的县,再到省城、地区市,但是,由于从这几个方向走,都是绵延的群山,造的公路又小又险,与机耕路没有多大的区别,而且,山里群山环绕,即使是象机耕路一样的公路,都要走盘山公路。
走这样的盘山公路,往往风险很大,经常会翻车,摔下悬崖,而且,浪费在路上的时间也很多。
王宅村成为我们县的公路交通的中心枢纽。
县城西边、北边都是群山,山里,有很多小溪汇集一起,流到离县城城西二公里的一个小山村附近,几条支流汇成一条大的河流,从这个小山村开始,这条河流,叫做浦阳江。
在很早以前,水流比较平稳时,从县城边上,浦阳江的一个小码头上,可以行驶小木船,从这里开始,小木船经过浦阳江、钱塘江,可以驶到省城、东海上。
现在,浦阳江的上头,造了一个大水库,栽断了江水,我们县的这段浦阳江上,再也看不到点点帆影,渔民打雨散网唱歌的情景了。
解放以后,我们都响应伟大领袖**主席的伟大号召:“人定胜天”,在中华大地上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水库,但是,由于这些水库的建造,又有多少美丽的风景消失?又有多少鱼儿死绝呢?
浦阳江往东流淌,流经王宅村的南边,已经是水流比较大的河流了,一直向东流向钱塘江,再流入东海。
很早以前,每到江南的梅雨季节、夏天伏汛时期,有的年份雨水特别多。西边、北边群山里的水一起流出来,整个浦阳江的水量大增,往往造成了水灾。
水灾发生时,离浦阳江河岸两边的田地都被淹没,离浦阳江还有几里路的王宅村的街道都被淹。
我小时的记忆,有的年份,可以在自己家门口的街道上抓鱼。
不过,浦阳江的大水也不会大到那里去,除了农田被淹,几乎没有发生冲毁房屋,淹死人的事件。
解放以后,上游的水库建好,算是把这条流经这个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的浦阳江控制住了,水流变小,鱼儿变少,再也没有在我们村的街道上抓鱼的机会了。
除非非常大雨水的年份,一般的雨水,由于上游这个大水库的调节作用,发生水灾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上游的水库造起来以后,浦阳江上的两岸堤坝基本上固定了。
王宅村的村民就跨过公路,在原来都是河滩的地方建造房子,一直伸张到河岸的地方,这样,整条主干公路穿过了王宅村。
因为有浦阳江的存在,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我记得,夏天,只要放学,几乎都在浦阳江里混的,抓鱼摸虾、游泳玩耍。秋天,浦阳江边风景如画,江水安静的流淌着,两岸芦苇摇曳,芦花飘扬。
河滩的草地上,可以放牛割草,与邻村小孩们打架斗殴。
这样的美妙的童年、少年生活,是城里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一条浦阳江从西往东惯穿而过,一条省级主干公路也从西往东惯穿而过。
这条浦阳江流经的地区,这条主干公路经过的地区,就是我们县的经济发达地区。
我们县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四周,几乎都是群山,往东、往南各有一个山口,有两条公路通向外地。
整个县的经济发达地区就象一个小盆地。
王宅村处于盆地的中心点,几乎处在这个小盆地最中心的位置,也是我们县地形最底的位置。
这样的地势,王宅村的东南角,形成一个巨大的池塘,大池塘地下水连着浦阳江。
大池塘由于处于地势的最底点,池塘里的水几乎从来没有干过。据说,已经有几百年没有干了,每年到过年,抓池塘里的鱼只能用网,拉网围鱼时,经常有很大的鱼漏网,总一些大鱼直接把鱼网撞破跑掉。
所以,有的年份可以抓起上百斤的大鱼。
有些很有水平的钓鱼人,想些办法,可以在大池塘钓起十几斤重的野生甲鱼。
如果说王宅村是江南地区典型的江南小镇,那么,我们县是典型的江南小县。
我们县非常小巧玲珑。
我们县的面积不大,除了西部、北部的山区,中心地带——小盆地地区,面积很小,但是,小盆地的中心地区,几乎集中了80%以上的全线人口,全县90%以上的经济实力。
整个县很小巧,但是,我们县的历史却很渊源流长。
在中国历史上,从隋唐、两宋开始,封建皇朝开始用科举考试方式选用官员,我们县出品大量的读书人。
一个地方,只要读书人多,那么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很多。
其实,封建皇朝的科举考试算是最公平、平等的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了,即使你家是农民家庭,有一点余力,有几个儿子,就可以供小孩读书,即使你是社会底层的一分子,也永远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我们小县的老百姓似乎都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县读书做官的人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