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礼部尚书
阳春三月,京城,晴空万里。
又是一年春天,历经了去年的大丰收,百姓几乎家家殷实的很。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一副繁荣的景象。刚过了个好年,年头的喜庆气氛显然仍然没有终止。
自从二十余年前,永乐皇帝力排众议决定移都北京后,殚精竭虑励精图治。
对内,定调“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为天下治平的根本,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了史上的最高峰。
对外,三次亲自北伐蒙古,使得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从此使得京城高枕无忧,老百姓们也得以安居乐业,这些都归功于朱棣的励精图治。
这一条街只是京城众多繁华大街中的一条,其实大街并不特别宽敞,至多只能称之为一条稍微大点的胡同。但是人气却尤其的足,从路两边摆满的各式各样的店摊便可见一斑。吆喝声,砍价声,聊天声,声声不绝。
可是再往西边走一个街区后,就会意外的发现,这里一下子冷清了不少。热闹的市场,一下子却变成了沉寂庄严的府邸区域,连飞鸟都很少从上空飞过。在中间的十字路口上,仿佛有面无形的声墙一般,隔断了所有的嘈杂声。
过了街角不远处就有一幢不起眼的府邸,原本是空着的。大门前也没有人站岗,如果不是门匾上刻的新字,所有人都还以为,屋子仍旧是空的。就这样一间府邸,却是新任的礼部尚书的宅邸。
宅子的主人甚是低调,堂堂朝廷三品大员,却看不到任何的排场,甚至宅子内都鲜有人烟。沿着条小路弯弯曲曲,终于绕到了后院,和别人家一样,这里是一处后花园。正中的九曲桥下,一个私家小湖显得格外的清闲。唯一的动静来自于湖里零星可见的几尾鲤鱼,它们悠闲的在水中穿梭着,偶尔划出水面的的瞬间,带出的水线也顺势添加着一股耐人寻味的情调。
九曲桥的尽头是一座八角亭子,亭子一边的木栏上却坐着两个人,手中拿着鱼竿正全神贯注的钓着鱼。
亭子正中的八仙桌上的两杯热茶,早已经不见了热气。看来两个人已经垂钓了很多时间了。
终于,右首一名老者的钩子轻微的晃动了几下,老者顿时面露喜色。只见他熟练的摆动着手中的鱼竿,果然不一会儿,一条红色的鲤鱼便顺着钓线被拉了上来。
左首的那名中年人见了展颜一笑,说道:“还是滢叔你赢了,最近的五年里,我竟是全败。”
那老者似乎没有听到一样,把那鲤鱼拉到了手边,解下了鱼钩后,顺势一甩,竟又把那鲤鱼抛回了水中。然后才哈哈一笑,说道:“你是侯爷,我只是三品,论官品还是你为上首,往后再也不要叫我滢叔了,你我相知几十年,我待你一向如兄弟,一声滢叔,竟是拉远了距离。”
邓朝曦听了也微微一笑,转身才发觉桌上的两碗茶早已经两头了,不禁又重新倒满了两杯,举起其中的一杯递给了胡滢才说道:“没有滢叔的扶持,我邓朝曦一介武夫,焉能在朝廷落脚。。。。。。”
邓朝曦还没说完呢,就被胡滢打断了,“罢了罢了,称呼只是个代号,随便你们以后怎么叫我了。”说完两人相视会意一笑,各自举杯品了一口茶。
放下茶杯,邓朝曦才说道:“滢叔今日邀我前来,不是为了钓鱼这么简单的吧?”
胡滢微微一笑,说道:“上次你我聊天,是什么时候?”
邓朝曦侧头想了一想后,才回答道:“您不说我还真想不起来了,竟是一年前在蜀中的皈依寺的事情了。”
“都一年多了,我邀你来聊聊天,有何奇怪的呢?”胡滢笑道。
邓朝曦脸色一红,叹了口气,回答道:“时间过的可真快啊,自从皈依寺一别后,我就一直为您担心着,但是后来从宫里听说圣上御封您为礼部尚书,我就知道您安全了,这才放心下来。皇上看来也算是通情达理了。”
胡滢的手连忙一挥,抢声道:“杀头的话,少说为妙,皇上可不是你我可以评论的。”
邓朝曦微微一笑,点了点说道:“世叔府中,家人本来就少,而现在,方圆十丈内根本就没有人在,何患有人告密。不过小心点总是好的。”说着口风一转,问道:“皇上这次难道一点都没有动容吗?毕竟您瞒了他二十年了。中间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胡滢听了微微一笑,眼光却拉长了很多,好像穿越了时空,回想起了当时的场景。久久才说道:“我是一个人先进去面圣的,圣上一听完我的话后,顿时大怒,还掀翻了桌子。我跪在地上一声也不敢出。然后自然是被他骂的狗血喷头。”
邓朝曦听了大吃了一惊,忙问道:“那不是坏事了吗?”
胡滢却笑道:“你错了,圣上这一骂,我就知道事情已经安全了。我就是担心他不骂啊。”
邓朝曦想了想点头道:“不错,皇上真的要杀你,是不会浪费精力骂你的。”
胡滢也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所以当我后来引荐了建文帝后,我就出来了,但是我从之前和皇上的话语中,已经感受到了皇上心中已经没有杀意了。”
“都二十年了,皇上应该也厌了。”邓朝曦附和道。
“非也,有关身家信誉的事情,皇上焉能厌倦。”胡滢摇了摇头。
“那是因为什么?”邓朝曦连忙问道。
胡滢沉声回答道:“其一,我觉得鉴于事实,如今皇上已经治理的仅仅有条,建文帝也没有能力再与之争分了。其二,皇上花大力气修编的永乐大典早已经深入人心,二十年来,民众之口也早已经被填饱,建文帝也已经无力左右了。其三,建文帝自己已经解脱了自己,早已经不是之前的建文帝了,对于圣上也没有任何危险。其四。。。。。。”
胡滢说到这里微微一个停顿,邓朝曦知道后面才是真正的重点,更加仔细的听着。果然胡滢舔了舔嘴唇才说道:“其四,圣上的身体已经大不如昔了。”
邓朝曦的眼睛瞪了老大,刚想问,却被胡滢示意阻止了。胡滢接着说道:“我知道你想问什么,皇上戎马生涯,目前的精力却明显大不如前了。”
“那您的意思,皇上现在最关心的应该就是。。。。。。”邓朝曦终于问了出来。
话还没说完,胡滢已经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就是立储的事情。”
邓朝曦眯着眼问道:“可是如今太子不是早就定了嘛,为何还有立储之说呢?”
胡滢正色道:“你以为立了太子就结束了吗?”
邓朝曦扬眉反问道:“据我所知,汉王二殿下已经徙封乐安州了,难道还能有作为?”
胡滢说道:“汉王被扁往何处这不重要,关键在于皇上内心是怎么想的。”
邓朝曦点了点头说道:“这倒也是,古曰立长不立幼,太子继承大位乃实至名归,但是偏偏太子是个残废,不能行走,不如汉王健全,且汉王还有赫赫战功,二十年前不是汉王发兵来救,圣上是否能成大统还真难说。”
胡滢却问道:“你可知道平安是怎么死的?”
“哪个平安?”邓朝曦反问道。
“还有哪个平安?”胡滢微笑道。
“就是那个大将军平安?听邸报说他是在家病故的。”邓朝曦回答道。
胡滢摇了摇头,说道:“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突然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然后平安在家听闻后就自杀了。你知道他为什么自杀吗?”
邓朝曦眼中冒出了一样的光芒,说道:“听说他拥立的是汉王。”
胡滢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邓朝曦接着问道:“那不正明说了皇上立储意志非常坚定吗?”
胡滢又摇了摇头,问道:“你又知道解缙是怎么死的?”
邓朝曦听罢悚然到:“解缙乃永乐大典主编,内阁大员,不想却突然被发落,并最终死于流放路中,真是可惜啊。”
胡滢微微颔首道:“不错,鸡皮蒜苗的事情,就从内阁首辅落到了流犯,你似乎还漏了他一个抬头。”
邓朝曦吸了口冷气说道:“不错,他还是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为太子党的最关键人物。难道他是被汉王所杀?”
胡滢只是闷哼了一声,然后倒背着双手,却没有回答。
良久,邓朝曦才说道:“还有之前工部尚书宋礼一死,最终得益的还是吴季伯啊,他如今已是新任的刑部尚书了,而金纯如愿做了工部尚书,滢叔您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什么算是好事,什么算是坏事?”胡滢深远的目光看了邓朝曦一眼后,却回答的不置可否。
邓朝曦想了想,小心的说道:“我懂了,朝廷纷争远远没有结束,如今朝廷中已经分成了两大派了,滢叔,我想知道,您支持的是谁?”
胡滢面向了亭外,细细的欣赏着这小桥流水似得,仿佛根本没有听到,连头也没有回。半响才说道:“哎,不服老不行啊,看着圣上的样子,想起了自己,何必认真,还是看看那些小伙子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