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塞的思考
天启年间,大明朝廷在辽东构筑关宁锦防线,以坚城利炮阻挡后金军入关。后金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便设法开辟第二战场。大汗皇太极审时度势,先派兵征服蒙古、朝鲜,解决了后顾之忧,即开始谋划南略。皇太极把明朝比如成一棵大树,欲先伐尽其树枝,则主干自倒,因而有了绕道蒙古入塞之举。
第一次入塞: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余万大军,以蒙古兵为先锋,绕道喀喇沁部落,攻破长城线上的大安口、龙井关,蹂躏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史称“己巳之变”。明总兵赵率教、督师袁崇焕、总兵满桂等相继率兵入援。后金军施以反间计,明朝督师袁崇焕被处决。明朝总兵赵率教阵亡,大将满桂、孙祖寿战死。蓟辽督师大学士孙承宗率军收复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城。崇祯三年六月,后金兵还至沈阳。
第二次入塞:崇祯七年七月,皇太极率后金军从长城独石口再次入塞。七月,在延庆大败明军。八月,后金军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杀掠无计其数,历时四个多月,史称“丙子虏变”。当时,曹文诏正率军包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起义军。在即将消灭之时,接到调令往大同抗金,以致被围农民起义军趁机突围。
第三次入塞:崇祯八年,多尔衮、萨哈璘、豪格等率后金军出征林丹汗的河套地区,顺便入塞抢掠了太原府所属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
第四次入塞:崇祯九年,阿济格率清军入塞时,五十六战皆捷,共克十六城,俘获人畜十七万。清军艳服乘骑,奏乐凯归,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军,明称“戊寅虏变”。
第五次入塞:崇祯十一年九月,多尔衮、岳托等率领清军分两路,一入墙子岭,一入青山口,至通州会师,到涿州分为两道,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运河,山河之间六路并进。孙承宗全家四十余口皆壮烈战死,宣大总督卢象升阵亡。次年初,清军攻下济南,全城焚毁一空,全城百姓死亡十七万之众。二月清军退兵。入塞共五个月,转战二千里,攻下七十余州县,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金银百余万两。
第六次入塞:崇祯十五年十一月,阿巴泰率清军从墙子岭入塞。清军直入山东,一路上纵横千里,兵锋止步于南直隶海州一带。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次年四月北还。清军此次入塞,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金银数百万两,财物不可胜数。
清兵入塞,抢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国力日益强盛。而大明却遭受了空前浩劫,城破人亡,千里荒无人烟,再也无力与清军作战。
清兵入塞并不仅仅以抢掠毁坏为主,而是策应农民起义军。每当农民起义军即将被消灭之时,清军就大规模地入塞,调动明朝兵力,使被围困的农民起义军绝处逢生。大朝朝廷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疲于奔命,终于轰然倒下。
世上没有那一条防线是牢不可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人建造了数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却被德国人用运动战轻易地突破。从秦朝时,中国便修建了万里长城,寄希望挡住北方的游牧民族进攻。长城成为人们的心理安慰,做着天下太平的美梦,可每每被异族入侵击得粉碎。后来统治者大多没有吸取教训,仍然满足于安乐,以为有长城挡着,便可尽享纸醉金迷的生活。
主动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汉朝时,霍去病长途奔袭匈奴,封狼居胥,保得国家平安。明太祖朱元璋派蓝玉等大将北征,打得蒙古人远遁。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打得异族不敢窥视大明。可是后来的明朝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以至使瓦剌、鞑靼、满洲人屡次突入长城,兵临北京城下,随时有亡国之灾。历史教训发人深思,居安思危方能使人保持进取心。只有在心中筑起一道防线,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以攻代守,才能真正御敌于国门之外,维护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