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开山鼻祖(上 )
清军进入射程后,明军炮手们争相点燃了火炮。随着一阵隆隆的炮声响起,实心铁球从炮管中飞出,砸入清军队伍中。立时有三辆盾车被击中,打得木屑横飞,车架散乱,吓得盾车后的清兵们慌忙逃跑。孔有德大怒,派出督战队,用弓箭刀枪把清兵逼了回去。
一轮炮击过后,明军炮手开始清理炮膛,装填弹药。清军利用此间隙,快速向前推进,很快进入弓箭射程。在盾车、木盾的防护下,清军弓箭手齐齐向城上射箭,明军立即发射铳箭还击。铳声如炒豆般响起,箭簇如雨,双方不停有人倒下。清军不顾伤亡,疯狂冲到城下,架起六架云梯,向城墙上爬来。
明军将士冒着箭雨,扔下滚木礌石,打落爬梯的清兵。可是孔有德派督战队驱赶清兵,接连不断地攀爬云梯。明军士兵有的合力倒下金汁,烫得清兵摔下云梯;有力大者伸出铁叉,推倒云梯;还有的向云梯上掷出火罐等火器。顿时喊杀声、惨叫声震天动地,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孔有德见即墨城急切难下,立即下令清兵撤退。看到清军如潮水般退去,城墙上的军民群情振奋,欢腾庆祝;而城内民众则奔走相告,争相劳军,送来食物和热水,帮助救护伤员。
半个时辰后,清军擂起战鼓,列成整齐的战阵,呐喊着再次向即墨城攻来。此刻,孔有德正趾高气昂地指挥清军进攻,全然忘记先前攻城不利。原来奉命大将军阿巴泰派兵运来一门大炮,名为“神威大将军”。这门大炮是皇太极命炮匠在锦州铸造,铁心铜体,重达三千八百斤,用火药五斤、铁弹十斤,安装在四轮炮车上,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待炮车进入射程后,清兵们闪开一条通道,露出威风凛凛的大炮。炮手们装好弹药,瞄准北城门调整炮筒。孔有德脸上露出狞笑,拔出佩刀挥下,亲兵急忙传令发炮。炮手点燃引线后,不多时就炮响如惊雷,铁弹飞出,击在女墙上,打得砖石纷飞,三个明军士兵当场阵亡。明军士兵胆战心惊,纷纷找地方躲避。
负责指挥守城的指挥使喝住士兵,急令发炮还击。炮手们手忙脚乱地发炮,无奈射程近,炮弹到了清军阵前,力度大减,被盾车挡了下来。而清军炮手已清理好炮膛,装填了弹药,调整炮位,重新瞄准了城门。随着炮声接连响起,西城门被清军大炮击破一个洞。清军推着炮车前进,继续向城门发炮。数炮过后,城门被打碎。
孔有德欣喜若狂,立即派出五百清兵向城门口冲去。指挥使大惊失色,急忙派出一队明军下城,与城下的将士汇合,齐向清兵射出羽箭。可是清军已冲到了城门口,与明军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清兵们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地冲上前来,如同波浪般向前推进。明军奋力抵挡,但被清军压制得步步后退。
黄宗昌急得满头是汗,抓住于七的手,焦急地说道:“乐吾快到城门口堵住清虏!”于七慨然道:“大人放心!我这就去杀退清虏。”黄宗昌急忙请指挥使派三百名士兵,又让黄基、葛明相助。众人跑下城墙,列阵迎战清军。前方的明军已精疲力竭,急忙从军阵侧面退后。清军士气正盛,气势汹汹地扑来。
于七、黄基、葛明奋勇当先,拼杀在最前方。但见于七抡起大刀抢入清军队伍中,刀光闪闪而过,鲜血从清兵脖颈飞溅而出,数个清兵倒在地上。于七吼声连连,纵横砍杀,气势威猛,把近前的清兵全部砍倒在地。葛明紧随于七,棍扫剑刺,瞬间杀死了三个清兵。黄基挥舞着宝剑冲杀,不幸被流矢贯额,可他仍力战不退,直战至昏倒在地。明军士兵们深受鼓舞,浴血奋战。此时,呐喊声、兵器撞击声、战马嘶鸣声震耳欲聋,但见白刃飞舞,利矛穿骨,血肉横飞,双方不时有人倒下。
清军人多势众,攻势猛烈,步步紧逼。明军虽英勇抵抗,但人员伤亡甚众。于七全身被飞溅的鲜血染红,如同血人一般。可是他虽勇武能战,却敌不住清军的大队人马,只好率军边战边退。
在此关键时刻,黄宗昌亲领二百多义勇赶来增援。戚玉亦随着来到城门口,手持祖传的戚家刀冲上前,挥刀向清兵砍去。孔有德见迟迟攻不进城里,又派出五百名清兵,并让侍卫首领白云龙上前督战。清军大队人马如同巨浪般卷来,逼得明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街道上,即墨城危如累卵。
突然,城外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城墙上的明军高声喊道:“援军来了,快把清虏赶出去!”攻进城门里的清兵们无心恋战,向城外徐徐退去。明军士气大振,紧追不舍,直至将清兵逐出城门。
但见前方有队人马杀入清军阵中,左冲右突,纵横驰骋,把清军战阵搅得一片混乱。这队人马有一千多人,当先一个壮汉骑着高头大马,手执镔铁大枪,枪花上下翻飞,实是威不可挡。此人正是杨遇吉请来的杨威,率军从清军阵后杀来。
于七见机会难得,率领三百人马出城接应。孔有德见即墨城来了援军,急令收拢队伍,排成军阵,用盾车、盾牌掩护,且战且退。于七与杨威汇合后,准备退入城内。戚玉忙道:“叔叔,趁清虏慌乱,毁其大炮!”于七点头称是,率领众人追击清兵,直杀到大炮前,把火药塞满炮筒,余下火药放在周围,点燃药线,这才向城里撤退。
众人尚未入城,只听身后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回头一看,清军大炮的炮管和轮子被炸飞起来。退回城里后,于七领葛明、戚玉拜见杨威。只见姜楷从队伍中走出来,乐哈哈地向众人打着招呼。葛明、戚玉高兴地迎上前,双双向姜楷施礼。
这时,黄宗昌陪着县令赶过来。县令向杨威施礼道:“多谢杨将军出兵救了即墨城!”指挥使亦从城墙上走下来,向杨威道谢。杨威摆手道:“各位不用客气!当下应尽快修复城门,防止清虏再来攻城。”指挥使点头称是,急忙令人堆集沙袋,先堵住西城门入口,再派人制造城门。
却说孔有德收拢清兵,发现伤亡五百多人,还损失了大将军炮,不由得勃然大怒,便要继续攻城,被募僚劝住,这才拨营去抢掠别处。清军把怒气发泄到周围村镇,烧杀掳掠,百姓们深受其害,家破人亡,死难无数。即使侥幸逃得性命,也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
清军撤退后,即墨城里的百姓放起了鞭炮,庆祝保得平安。县令看望慰问了官兵,并于当晚宴请有功人员。黄宗昌关心儿子黄基的伤势,向杨威、于七等人敬过酒后,急匆匆地回府。他刚踏入府门,听闻哭声一片,甚是悲痛伤心。原来黄基伤重身亡,其妻妾殉节,家中殉难五人。黄宗昌和家人忙着处理后事,直至天明。
大年初一的早上,于七和葛明、戚玉在客栈吃过水饺,接着去军中拜访杨威、姜楷,但见军士们正在收拾行装。杨威道:“我们在外战斗一个多月,兄弟们都想家了,准备今日就返回招远。于兄弟若是回栖霞,正好与我们同路,一起走罢!”于七道:“我准备到崂山盘桓几日,然后再回栖霞。”姜楷询问葛明到何处去,葛明便把要回成山卫的打算告诉了他。
辞别杨威、姜楷,于七即与葛明、戚玉到黄宗昌府里拜年。得知黄基身亡后,三人甚是悲伤。于七见黄宗昌悲伤的模样,安慰道:“人死不能复生,请黄大人节哀!黄基兄弟为保卫即墨城而殉国,正所谓死得其所。”黄宗昌叹息道:“即墨城免于兵火,百姓不受蹂躏,基儿若是地下有知,也该宽心了。”于七劝道:“黄大人,现下时局动荡,该早些找块墓地,尽早把黄基兄弟的灵柩下葬。”黄宗昌道:“老夫已在崂山选好地方,准备把基儿葬在哪里。”
次日,黄宗昌让家丁抬着棺材、祭品,找来泥水瓦匠,带着砖头、石灰等材料,慢慢向崂山走去。于七带领家丁,与葛明、戚玉同往。来到崂山南麓一处向阳之地,家丁们拿来挖掘工具,轮流干活,不多时就挖出一个大坑。瓦匠砌好墓穴,将黄基及其妻妾合葬。
摆上祭品后,华严庵的僧人们开始做法事。慈沾方丈口诵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然后领弟子们诵经,超度亡灵。众人甚是难受,黄宗昌悲痛欲绝。办完丧事后,黄宗昌谢过众人,即和家人返回即墨县城。于七带着葛明、戚玉,跟随慈沾方丈向华严庵赶去。
一个时辰后,众人来到崂山东麓返岭后村,登上村西那罗延山。虽是初春,山上苍松郁郁,处处皆现绿色。远远向山上望去,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宛若九天幻境。华严庵在半山腰,占地近六亩,三面环山,东邻大海。整个庙宇依山势修建,共有四进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又典雅。
来到华严庵,慈沾方丈吩咐弟子安排客房,把马匹牵到马棚里喂上草料。葛明见慈沾方丈年近五十,面目慈祥,对众人热情周到,顿生敬意。
慈沾方丈先领众人参观庙宇,并逐一介绍各处。第一进院落有僧舍十二间,是寺里僧众的起居室;第二进院落为藏经阁,建在山门上,阁楼飞檐斗拱,高大雄伟;第三进院落是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第四进为后殿,供奉观音菩萨塑像。
于七道:“崂山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近千名道士。可佛寺甚少,华严庵规模最大。”慈沾方丈合掌道:“阿弥陀佛!此皆黄宗昌施主之功。当年他罢官回归即墨后,即出资修建华严庵,泽及后世,确实是功德无量。”葛明、戚玉对黄宗昌抵御清军充满敬意,此时见他乐施好善,敬意更深。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庙里的僧人称于七为王施主,于七的家丁称其为王大哥。
转遍庙宇,慈沾方丈领众人来到斋堂坐下。小和尚端来馒头、稀粥和咸菜,轻轻放在木桌上。众人均饥肠辘辘,很快将饭菜一扫而光。吃过斋饭,天色暗淡,知客僧领众人到客房住下,戚玉单独住一个房间,葛明和于七的家丁们住在一个大房间。
家丁们倒头便睡,不多时就鼾声如雷,呼噜声此起彼伏,高低音配合默契,却又井然有序。葛明捂住耳朵,后又用被子蒙住头,可犹如乐器合奏般的呼噜声仍然钻进耳朵。他睡意全无,穿上衣服走出客房,信步来到院子里。
夜色苍茫,山间幽静。葛明的眼睛渐渐适应黑暗,能模糊地看到周围景致,便拾级而上,穿过两进院落,登上藏经阁前的台阶。走过山门,忽闻后院传来打斗之声。葛明甚是吃惊,轻手轻脚地爬上石阶,伏下身体向前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