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习
一天后,陆函在孤儿院附近的郊区地段花了80万购买了套子,总算有了自己的地盘。
接下来是熟悉未来世界。
作为穿越者,未来世界显然没有自己看到的那么简单,经历了整整一千年,要不是身处黑兰公国三色市这么个小地方,时代的进步只会让他与社会格格不入。
无论是社会制度,生活习惯,还是文化习俗,这些是最容易让他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不下去的,因为自己是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已成型,想要扭转去适应世界,无疑会变得非常困难。
幸运的是,经过研究,陆函发现,未来世界没有他想象的进步到他无法理解的程度。在这千年里,某些时代曾经出现过“人类与天网共治”“长生者议会”等等新社会制度,可并不是什么万能的解决方案,往往兴盛一时,经过岁月流逝便会土崩瓦解,旧有观念重新被提出与接受。
不光是社会制度,连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也在循环更替,同样没有发生巨大变化。
弄明白一切的陆函便专心致志的研究起天网的发展历程,想要重操旧业。
现今教育与时俱进,不再像过去闭门自守,而是通过大批学者的共同努力,将90%的通用知识整理成一棵枝繁叶茂的技能树,无论是学生还是专家,沿着技能树的方向前进便不会遇到阻碍。
除非涉及到最尖端的技术,否则通过技能树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是不会有有跳跃与断裂的,正在学习的知识永远不会涉及到未学习的知识。
在技能树上点选就会出现课程介绍与课时安排,再点选相应的课程,便能够将周身的房间转换为虚拟世界,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从而使得学习的效率达到极致。
陆函的学习能力不差,再加上先进的教育制度,他用了半个月便弄明白天网的设计原理。
天网的设计细节包括如何实现是绝密的,但是,原理是公开的,可以供公民学习与参考。
天网依托分布在宇宙当中的天网节点而存在,通过汲取恒星与暗物质空间的能源,从而能将数百光年范围内的区域转化为无延迟的天网空间。
天网节点是天网最大一级的物理结构,因为其重要性,坚固程度使之允许抵抗大部分的宇宙灾害的余波,如新星爆炸,大质量喷射流或是引力漩涡。根据文明公约,也不允许任何国家进攻占据天网节点,不允许任何人私人拥有天网节点。
天网的虚拟部分则是主网与子网构成,主网联通文明各处,除非天网节点失控,否则会永远工作下去,子网提供更私密的空间,大到政府部门,银行财阀,小到家庭,个人,都可以搭建子网,只不过安全程度不同。
天网不是单纯的信息传输媒介,同时肩负着传递能量的工作,当然,能量仍然被约束在管道当中,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常人生活中。少部分时候,一旦这些相当于无数颗恒星的能量被调用,可以用在军事,危机领域,发挥出超乎想像的作用。
房间内,陆函吃着外卖,一本正经坐在桌前对在屏幕上键入,准备进一步寻找黑客的踪迹。
“哨子约翰?德雷珀是最早被冠以“黑客”称号的家伙。他出生于米国空军工程师家庭,父唱子随,也进入了空军,驻守在阿拉斯加,后来参加了越战,被空军开除。1970年左右,他用玩具口哨来入侵电话系统盗打电话,他发现他的口哨产生2600赫兹的声波可以用来欺骗电话交换机——系统收到这个频率的信号以为通话中断便停止计费,于是他可以继续打免费的电话。直到1972年电话公司发现他的账单很奇怪——每次通话都只有短短一两秒。后来他被判入狱2个月。后人各种各样的入侵电话网络行为都可以追溯到约翰?德雷珀,他便是开创盗打电话先河的鼻祖。”
“凯文?米特尼克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黑客的同义词。米国司法部曾经将米特尼克称为米国历史上被通缉的头号计算机罪犯,他事业的起点是破解洛杉矶公交车打卡系统,他因此得以免费乘车。米特尼克首次被宣判有罪是因为非法侵入数字装备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并窃取软件。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米特尼克展开了疯狂的黑客行动。他开始侵入计算机,破坏电话网络,窃取公司商业秘密,并最终闯入了米国国防部预警系统。最终,他因为入侵计算机专家、黑客下村勉的家用计算机而落网。在长达5年的单独监禁之后,米特尼克现在的身份是一位计算机安全作家、顾问和演讲者。”
“蓝翔技工学校,华夏国最重要的黑客秘密基地,曾经与米国的国防部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信息战争.”
搜索的结果让陆函敏锐的察觉到异样,上面的信息大部分是按照时间排列的,并且,只与历史,人物相关,从来没有涉及到具体技术的,不光千年前如此,哪怕是最近一百年的搜索结果亦然。
显然的,他目前看到的搜索结果经过过滤,扭曲了真相。
陆函想起来前世“限于法律,部分结果不予显示”的常见情况,看样子,哪怕是在未来,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不过,这并不能难倒他,在前世,有许多办法可以绕过去,比如说在关键词当中增加特殊符号,使用异体字,使用别称等等,哪怕未来的技术有了进步,或许还是会有漏洞。
在一番尝试后,陆函发现天网的确做了严密的防护,或者说,搜索引擎已经智能到弄明白他到底要做什么,所以,无论怎么改变关键词,搜索的结果从来不会发生变化。
这不禁让他感到一丝的挫败感,而且,屏幕上跳出了一条从未有过的提示。
“请停止当前行为,否则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