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突厥走私贩
时间悄悄过去,秋高马肥之际,庄稼收获了,范阳节度使策划了对契丹的战争。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称为柔然,后演变为契丹。
这里所说的东胡,并非仅指一个民族,而是当时人们对靠近匈奴东部各族的统称。“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在以后的岁月中,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国,因此的名声远杨,国外俄语系国家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据记载,契丹族最早出现在公元389年。当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柔然,造成了柔然分裂。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逐渐汇聚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帅哥骑着白马自湟河(今内蒙西拉木伦河)而来,也就是白马王子;一个美女骑着青牛自土河(今内蒙老哈河)而来。
美女一路短笛横吹,一不留神让王子看到了,于是疯狂的追求,美女应了。两人天地为穹庐,不分昼夜的干工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连续作战,生了8个儿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8个部落,这就是所谓的契丹八部。
奚族是一个很陌生的民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存在,毋庸置疑,它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奚字有时作奴隶的名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有用奚人祭祀的卜辞。奚族百姓在商代就已经成为奴隶被役使,或被贵族们用来当做祭祀的人牲。
后来,随着中央政府的更迭,奚族终于脱离了被宰杀的命运,获得了自由地位,是东胡系中的一种,在五胡乱华时期的鲜卑,就是奚族一支的后裔。
唐代,奚族比较强盛,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时,大酋苏支从征砍人有功,因此获得了朝廷的奖励。有唐一代,奚在人力、物力方面发展得都比较雄厚。他们的活动范围,北面与霫族相接,南以白狼河为限,东北与契丹相邻,西面与突厥相连接。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契丹造反,奚族也叛,与突厥相表里,号称“两蕃”。
契丹、奚族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等政治经济往来,也有战争和掳掠。
张守珪的目标很明确,攻击的主要方向就是契丹的政治中心黑城(宁城县甸子镇)。只有攻克了黑城,才为扫平契丹铲除了最大的障碍,因为此城一破,漠南将无险可守。
大军未动,情报先行。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命令捉生将安禄山,立刻率领军士,到边境地区抓捕几个舌头,了解契丹军情部署。
这是安禄山的第一场秀,因此,他很紧张,于是,他找到了张守珪,要求自己选择部属。
张守珪很奇怪,因为从事的高风险工作,守捉营的军士很强健,都是一等一的汉子,而且有经验。要知道,经验是能救命的,怎么安禄山竟然能不满意?
安禄山恳求说道:“大夫,因双方互有攻守,在边境上的契丹人很警觉,抓捕不易。卑职想带着兄弟们到契丹境内,活捉他们的大人。汉人脸孔易于引起怀疑,因此,卑职想找几个小时候的兄弟,一起跟着卑职冒险。”
安禄山说的是实情,边境上的契丹军人犹如惊弓之鸟,很少有单独行动的,偶然抓住几个散兵,也套不出重要的情报,深入敌后是正确的选择。在敌人纵深活动,汉人确实不适合,然而,张守珪依然不同意安禄山使用自己人的想法,提出了一个折中的主意,说道:“幽州军中,也有很多的突厥人,甚至契丹人。契丹人当然不适合,你可以在军中遴选突厥军士。”
安禄山摇头说道:“大夫,卑职此去,是拿脑袋冒险。军中的兄弟生疏,关键时刻未必拼命。而卑职要选的兄弟不一样,他们都是卑职的生死兄弟,关键时刻,一个眼神就够了。”
安禄山言辞恳切,张守珪一听有道理,于是写了一封军令,给了他一些银子,允许他返回营州,招募新兵。
不过,张守珪也信不过安禄山,严肃的说道:“大战在即,七日之内必须返回,否则以逃兵论处。”
安禄山拿到了军令,欢天喜地的往外走,心里高兴啊,张守珪智计百出,也终于受了自己的骗。
安禄山并没有背叛的意图,这些日子,让他深有感触,觉得还是在军队中能有出头之日。他的心思很简单,他在军营这些日子,深感汉人军士油滑,很难交往。战斗是要命的事情,如果手下的弟兄不和自己一条心,那么,一旦处在危险之中,自己的小命就交代了。相比这些汉人军士,还是自己的小伙伴保险。
安禄山回到了营州,马上找到了自己的狐朋狗友,他的想法一说出来,当时就有人报名参军,跟着他一起混社会。
安禄山带着安思顺等三个小伙伴,喝过了血酒,发过了有难同当的誓言,然后告别了家人,回到了军营点了卯。
第二天一早,冒着深秋的冷风,安禄山和几个兄弟化装成贩卖商品的客商,拿着节度使开具的路引,带着几匹驮马的货物上路了。
越过了永定河,进入了燕山山脉,燕长城横亘在茫茫的山岭之间,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到了天际。
这里就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所筑长城遗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故事化为黄粱一梦,燕长城已经在山野中荒废一千多年了。
据史书记载,“秦开却胡”之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安禄山跳下了战马,爬上了残破的烽火台,极目远眺,远处的蒙古草原扑面而来。
迤逦行进了几天,在一座山前,一队一百多人的契丹骑兵截住了安禄山等人的道路。
契丹骑兵穿着兽皮,头上戴着青毡帽,手上拎着杂七杂八的兵器,一个一个就跟土匪似的。他们将安禄山等人团团围住,闪亮的钢刀顶在了他们的胸前。
安禄山慌忙拱手说道:“几位军爷,小的是营州客商,到贵地贩卖货物,都是一些粗笨的家伙,请军爷高抬贵手。”
安禄山一口流利的契丹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契丹骑兵的脸色缓和了一些,一些骑兵跳下马,翻检着驮马上的货物。
驮马上的货物散落一地,都是铁锅和锄头、农具之类的东西。
当时,唐朝和契丹、奚族时战时和,说不定什么时候翻脸。大唐朝廷为了防止能够制造兵器的铁器流进敌占区,严禁铁锅、锄头之类的铁质农具进入北方。
关于中原王朝对北方民族实行铁制品禁运,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史记》,因为擅自将铁器出售给友好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大汉的官员有500多人被杀。
很久以前,中原王朝掌握了世界上最好的冶铁技术,因此可以打造长达一米多的长刀。汉代的环首刀、唐代的横刀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钢刀大约只有60厘米左右,因为他们的冶炼技术极差,再长就要折断。
正因为如此,北方游牧民族渴望中原的铁器都要疯了。不客气的说,在当时,走私铁器,难度不亚于现在的超越边境贩卖毒品。
因为唐军的封锁,北方铁锅等生活必需品奇缺,以至于牧民们只能将羊皮袋盛满水架在火上烧水。甚至在打猎的时候,也只能使用骨头制成的箭头。
正因为如此,契丹、奚族入寇,在某些方面来说,就是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
不客气的说,商品禁运,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杀手锏。明代的土木堡之变,就是因为明朝对蒙古实行铁器禁运,瓦剌因此发动了进攻,导致明军惨败。最后,明朝不得不放开互市,允许铁器流入北方,瓦剌获得了生活必需品,于是对明朝臣服。
时光流转,千年一个轮回。现在的西方蛮夷,对我大中华实行武器禁运,是不是一个道理?想起来就生气!
啥也别说了,眼泪“哗哗”的,还是我们自己不争气,怪不得别人。
现在看到安禄山等人带来了如此多的铁器,契丹骑兵的态度缓和了。
契丹民族野蛮,但野蛮的民族有质朴的游戏法则。他们可以任意抢劫杀人,但绝不伤害为他们带来必需品的商人,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商人在带走他们财富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幸福。
不过,看到了如此丰富的物资,契丹骑兵的另一个疑问来了,这些人是什么来头,竟然能携带如此大宗的商品?
契丹百夫长模样的人说道:“唐军检查的严,你们是如何将这些东西倒过来的?”
安禄山大放苦水,说道:“兄弟,说起这个,眼泪哗哗的。我们兄弟为了弄两个钱花,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半夜翻越边境,将铁锅、锄头运到燕山藏起来,整整倒腾了好几十天,才攒够了这么多。这不,我们买通了边境士兵,说是骑着几匹马出来打猎,将埋在山里的铁器取出,运到了这里。兄弟你看,这些铁器都生锈了,就是埋在土里弄的。”
契丹百夫长翻看了一下,确实有的铁器生锈了,有些还带有新鲜的泥土,就像出土文物一般。
百夫长完全相信了安禄山的鬼话,说道:“好吧,你们可以走了。”
安禄山很高兴的道了谢,故意装作笨拙的样子爬上了马背,回过头来说道:“兄弟,借问一句,我们兄弟出来不容易,带出来的东西要卖个好价钱。麻烦给指条路,最近的契丹部落在哪儿?”
百夫长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些东西很贵重,一般人也买不了这么多。你们往北走吧,过了两座山,有一条河谷,大贺氏酋长正在那里准备过冬。”
当时,经过多年的发展,遥辇氏部落的酋长屈刺担任了可汗,契丹八部已经融合,分成了两个部落,大贺氏正是其中之一,其酋长掌管着很多兵马,在部落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安禄山大喜过望,一叠声的说过了谢谢,然后在契丹骑兵的注视之下,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