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贾出奇哭了,放声痛哭了一会,弄得山珍茫然不知所措,只是呆呆地望望父亲,又呆呆地望望母亲。但她知道父母不是在吵架,从记事起,她从没看到父母生过气,吵过架。
山珍八岁的十月里,李美娥的肚子又显出来了。贾出奇就怕美娥吃不好、睡不好,更怕她干活有闪失,家里家外的活他全包了。他成天不知疲倦,总是乐呵呵的,有一点闲空就拉着山珍陪美娥说闲话,逗得她母女哈哈笑。
第二年四月中旬,正是布谷鸟满天叫的农忙时节,李美娥生了个胖小子。是三爷爷大媳妇接的生。又是整整一个月,贾出奇不让李美娥出大门。贾山珍成天不离她小弟弟。为了不忘江村人的恩德,贾出奇给儿子取名小江。小江出生的第二天,贾出奇给江村每家送了十个染红的鸡蛋;小江三十天的时候,贾出奇办了一桌丰盛的家宴请了每家的女主人。
贾小江九岁时,李美娥又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小村。还是三爷爷大媳妇接的生。贾出奇还是给各家送喜蛋,还是请各家主妇喝满月酒,满脸喜气,浑身是劲。
贾小村四岁的腊月里,二十岁的贾山珍被老奶奶大儿子要去做了孙媳妇。
贾山珍三十一岁的春天,贾小江娶了三爷爷的孙女儿江梅做妻子,年底就添了个男婴。李美娥给他取名念甄。
贾念甄五岁的夏天,李美娥得伤寒病去世。去世前三天,李美娥抓着贾出奇的手,声音微弱,但很坚定地说:“我美娥今生有你做丈夫,是我美娥天大的福气。我死后,让山珍、小江姐弟俩留在江村,你还是带小村去马村找我小姨夫马知孝,请他老人家给你父子俩作个安排。年年清明、冬至,你带小村上我父母坟、烧点纸钱吧!”贾出奇哭着说:“你别瞎想,等你好了,我俩带小村去马村找你小姨夫。”李美娥只是摇了下头,此后再也没说话。李美娥走完她人生五十五个年头驾鹤西去,江村一片哭声,全村人出动,送她上山,为她筑了一座高大的坟,上面铺了一层草皮。第二年春天,整座坟成了绿茵茵的绿毡包。
为李美娥守了一年坟,李美娥祭日那天,贾出奇领着子孙们上坟哭祭了一番。贾出奇对着绿坟说:“念甄奶奶,你在下面不要累,要吃好,不要怕花钱,山珍和小江、念甄他们都留下来为你护坟、烧纸钱。我明日就同小村去马村,一定按你吩咐的去做。我只要活着,每年来给你烧一次纸钱。”
第二天一早,贾出奇就同小村告别江村,踏上回归的路。贾出奇父子俩一人一个大包袱进了马村马知孝的家。马知孝一眼就认出贾出奇,他叫贾出奇父子不要自我介绍,而是亲自把马知书找了来。知孝、知书两人将贾出奇拉到房里,知孝告诉贾出奇:“那年贾有仁尸首殡葬后,贾传礼执掌贾家大权。他知道你俩失踪后,就断定你是凶手,日夜派人查访你和李美娥。不久,贾传礼派人暗杀了李美娥的父母、哥嫂和两个小侄子,夺了李美娥家四亩麦稻两季的田。去年贾传礼的三儿子贾庆发中了举,贾传礼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城堡式的贾府庄园,把贾传礼家左右十几户姓贾的人家全部迁到卧马山西麓山脚下建立了一个新村,叫做小贾村。你大伯家是小贾村东头第一家,好认得很。如今贾传礼家武师、打手一百多人,势力大得很。贾传礼二儿子贾庆祥在上海、亢州、高城开了六七家贾家茶庄,钱多得很。你一旦被贾府人认出,你父子必死无疑。”
贾出奇听了既恨又怕,大骂一声:“拼了,杀掉****的贾传礼!”“不可!”马知书对贾出奇说,“你姨父是我嫡堂兄长,你且说贾有仁是怎么死的,这些年你和李美娥是怎么过来的,现在有如何打算?”贾出奇将贾有仁如何强奸李美娥,他如何砸死贾有仁,如何跟在美娥身后跑进北大山,如何在江村落脚添了三个孩子,如何遵照李美娥遗言领小村来马村找姨父安家等等经历细细说了一遍。马知孝、马知书都泪流满面。马知书忿然说:“贾有仁死有余辜,只是苦了你们了。我和你姨父立马满村凑钱,今夜送你父子去小贾村找你大伯,在那里安家立命吧。”
知孝、知书在村里借了一个时辰的钱,只借了二两多银子,递给贾出奇时,很难过地说:“实在对不起姨侄女婿呀!”贾出奇说:“我也带了五两多银子,我父子俩有的是力气,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晚饭后,两位老人亲自送贾出奇父子俩去了小贾村。
贾大伯去世多年了,他儿子贾老好见到贾出奇就抱头痛哭。他俩哭了一会后,贾老好对马家二位老人千恩万谢,说了不少感激的话。瞅了瞅小村,他说小村像他妈。知孝、知书说到贾出奇父子俩安家生活的事,贾老好说:“莫愁,莫愁,贾大人一家去江南落户了,四间屋的钥匙丢给了我,开的六亩荒也给了我,床铺、衣柜、桌子、板凳、锅瓢碗盏、要用的农具,统统齐全。只是要置办夏天的蚊帐、簟子,冬天的被褥。米、油、盐、柴草暂在我家拿。”知孝、知书、出奇、小村听了都十分高兴。
知孝、知书临走时,都发愁地说:“天长日久,就怕贾传礼这个老狗得了消息,贾出奇父子就危险了啊!”“放心,放心!”贾老好肯定地说,“小贾村去年被逼搬迁时,人人痛骂贾传礼要绝子绝孙,发誓不与贾传礼家来往。当年传说贾出奇杀了贾有仁,我们小贾村这些姓贾的个个高兴,背地里都夸贾出奇是好汉,为大甄村人出了口恶气。李美娥一家人被灭后,谁不咬牙切齿咒骂贾传礼?小贾村人要是晓得贾出奇回来了,还不把他捧上天?”知孝、知书两位老人见如此说,也就放心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