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修炼神功
南宫易又按照《紫清玄集》中所说的,开始了第二步的修炼。第二步所说的是要将气海之内的气贯穿到十二正经,以及奇经八脉。
南宫易暗想,刚才自己已经将丹田之内的那股气绕着任督二脉运行了三个小周天,如此说来,目前他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剩下的奇经八脉就只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脉、阳蹻脉,除了奇经八脉,那就只有十二年正经。
南宫易又像刚才一样,将内气全部聚集到丹田,等到内气灼热喷涌之时,才依次循着奇经八脉剩余的经脉缓缓输送过去。
然而这次他却没有成功,有几处穴位冲了几次都冲不开,渐渐地就感觉内气的那股喷涌之力越来越弱,最后倒感觉内息不畅内气提不上来的感觉。
南宫易又在脑中默默的回忆了一边那本书的注意事项,忽然想起,这第二步常人要修炼十余载才可能达到。自己现在已经打通了任督二脉都已经不容易了,剩下的经脉还是慢慢的来吧。
第十三章神功
如此,每天除了听教授授课以外,南宫易便一边在藏书楼里一目十行的汲取知识,另一方面便是研究《神藏龙书》里面的内容。
给南宫易授受《经藏》的老者,是前任国子监。这位老者胸藏丘壑饱读诗书,每当讲起经卷一类的古籍时,便会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
和南宫易在一个听堂的人都已经是准进士了,所以各个都富有才华。听着国子监的观点,他们自己的心里也早就有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所想到的,甚至比国子监更高明。
说完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之后,国子监还会向在座的所有学生进行询问和讨论。最后,在留有一则论题,让那些学生下去后自己作文论著。有时候国子监也会将一些自己从仕时期的事情,也算是为众学生做一个激励。
有一日,国子监讲到了对联知识。就对在座的所有学生说道:“我这里有一副上联,你们谁如果有才思,不妨来对一对下联。”
那些学生听完后纷纷点头,似乎对对联都有颇深的钻研。
国子监笑着望着众人道:“我的上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谁来对出下联?”
众人听完这句对联后,都不禁暗暗思索起来。这是一个拆字联,既要拆字正确又要意思通畅,看来是有点难了!
过了片刻,国子监见没有人应答,便对坐在前排的姚寅酔道:“姚寅酔,两次测试你都是榜魁,你不妨对上一对如何?”
姚寅酔点点头,起身说道:“我的下联是,木公成松个个竹。”
姚寅酔说完,国子监面含微笑的点点头,然后让他坐下。又转身对后面的甘平道:“甘平,你也来对一对如何?”
甘平起身,一脸谦虚道:“那我就试一下,可能会对的不好。”
国子监一抬手,甘平便道:“我的下联是,千里为重口口回。”
国子监听完,也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让其坐下。经过这两个榜首人物的对答,这个对联已经出现了两个下联,当然,下联不止这些。
所以,剩下的学生在佩服姚寅酔和甘平的才学之外,还在关心国子监下一个点到的人。
“易楠”国子监叫道。
听堂里安静一片,没有人应答。国子监扫视了一下所有人,之后又叫道:“易楠!”
顿了片刻,见还没有人应答,便问道:“易楠今天没有来吗?”
这时,南宫易却突然站了起来忙道:“先生,易楠到了,我就是!”
原来南宫易一时间忘了自己将名字该做了易楠,所以在国子监叫了两次之后,才猛然反应过来。
听堂里的其他学生都用疑惑的眼神望着南宫易,不知道他为什么刚才不站起来。
国子监没有生气,只是打趣道:“怎么,刚才是不是去听周公讲学去了?”
南宫易尴尬的一笑道:“不是,刚才在想一个问题,所以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国子监道:“那好,刚才的上联你知道吧?”
南宫易点点头道:“知道,我的下联是,因火生烟夕夕多!”
南宫易刚一说出口,就看见国子监双掌击节道:“嗯,好,果然是好对联。文句顺畅,达意深刻,妙极啊!”
国子监没有让南宫易坐下,却继续说道:“我再出一个上联,你们这些学生对对看。”
说完凝神想了一阵道:“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坐在前排的姚寅酔闻言,立即起身对道:“我的下联是,中山藏经楼经藏山中。”
这时,甘平似乎也不再一味谦虚了,当下起身道:“我的下联是,客来天然居然天来客。”
“你呢,易楠?”国子监示意南宫易道。
南宫易故作为难,思忖了片刻后道:“我的下联是,西湖绿柳堤柳绿湖西。”
南宫易刚一说完,厅堂内的所有人便把目光头道了他的身上,很显然,他对的不仅工整,更重要的是,他的下联中诗情画意盎然于外,更比其他两位高明。
授课结束后,很多人都围过来和南宫易谈论,都夸赞他才华横溢。就连排在测试榜榜首的姚寅酔和甘平也佩服他满腹经纶。
姚寅酔开玩笑道:“易兄如此才华,真是应该入进士听堂,可惜这嵩阳书院没有。”
南宫易摆摆手谦虚道:“姚兄这个玩笑可开大了,如果仅凭两副对联就能轻松踏上仕途,那天下还不人人做官啊!”
众人闻言,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南宫易出语风趣。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年便过去了。南宫易白天隐在藏书楼内饱读经史子集,晚上都在自己的房间里面跌坐练功。经过半年的时间,他的奇经八脉已经全部打通,剩下的就是十二正经了。
经过半年的修炼,他的功力已经在之前的基础上又进步了不少。有时候出去散步时,没人的时候,他就会在树梢间轻轻点水一样飞荡,那种身轻如燕的感觉,真是犹若红毛轻浮。
有一次他坐在一棵老树旁边休息,看见树上有一片叶子粘在了树身之上,便抬手拍去,想要将片叶子拍落。却不料,那一掌下去,一棵碗口粗的树身,竟被他击打出一个裂口来。
南宫易感觉惊奇,便又找了一棵直径约一尺的大树,在确定四周没有人观望的情况下,用上了八成的劲道朝那棵树的半腰处击去。
只听一声“砰”的闷响,那可大树竟然齐腰被震断了。南宫易见状心下欢喜,想不到自己的内力竟然已经宏厚至斯。
接着,他又将祖父南宫耀雄留给他的那本《精易拳经》上的招数一一使将出来,不想,拳风所至之处,地上飞上走石落叶狂舞,空气中夹杂着“呜呜”的罡风,就连左近大树上的叶子也被拳风引得簌簌落下。
打完一套精易拳之后,南宫易又想起那本《飘渺剑诀》,可是眼下有没有佩剑,又如何使得这飘渺剑法呢?
忽然,南宫易脑中灵光一闪,心道:佩剑只不过是一把利器而已,如若练习,铁剑木剑便都一样,这样说来,那树枝也就可以当做利剑来使了!
南宫易说练就练,当下脚下轻踏,整个人便朝着一株大树的树干飞去。站定之后,南宫易看见不远处有一根树枝又直又光,便飞身过去抬手一掌劈断。
拿过树枝之后,南宫易将右手手掌扣成椭圆形,然后由那根树枝的上端向下撸去,只见那根树枝上边的树皮和表面的一部分木质顷刻间便被南宫易手上的内劲刮了去。
转眼间,一根树枝便成了一把三尺长的木剑,只是没有形状,前后齐平而已。
南宫易右手握剑,左手弹出两指,飘渺剑诀的第一式,平沙落雁便使将出来。
接着,一招接着一招如狂风拂柳一样急急频出。海鹤蹁跹、随波逐流、如影随形、峰回路转、浮光掠影、惊鸿一瞥……这些招数变化万千绵绵不绝,如松之劲如风之疾如火之烈如山之稳。
不消片刻,南宫易便被自己所使将出来的剑芒罩在里面,虽然他手中所持的只是一根通体白色的树枝。但就是如此,树枝之上也散射出一道道微微的白光,白光交织之下,便形成了一片光网。
第十四章八丘
突然,南宫易的整个身体开始飞旋起来,在空中犹如一只巨大的陀螺。周围的沙石和落叶都被他剑芒所带动的气旋吸了起来,旋转不停。
“荡然无存!”南宫易突然口中喊出最后一记剑招,身体便突然向旁边的一棵大树飞去。
旋在周围的沙石和落叶霎时间也跟着南宫易朝那颗大树撞去,眼看里那颗大树只剩下两米的距离,南宫易突然就从飞卷事物中央奔了出来,而那些飞旋的沙石和树叶却直直的向大树撞去。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那颗合抱粗的大树竟然被巨大的冲击力撞出一个深坑来,有许多沙石和树叶都已经嵌进了树身之中。
刚才南宫易使的那根树枝,赫然已经没入树身两尺多深,正兀自探出一段尾部,两外树身之外。
南宫易想不到自己竟然能将祖父留给他的一本拳经和一本剑诀练得如此厉害,他不知道自己达到的这个程度算不算是炉火纯青,但从威力上来讲,已经非常令他,满意了。
这半年来,南宫易已经将藏书楼里面的藏书几乎快看完了,通过对其中一本古籍的研究发现。在一本名叫《博物志》中,他发现了一些与那八句谒语有关的文字。
那八句谒语的第一句是,日薄西天。《博物志》中,关于这句日薄西天的记载的内容,有八处之多。
这八处山脉分别是,燕山、七曲、白岳、天目、匡庐、罗浮、点苍、仙岩。南宫易为了详细了解“日薄西天”的含义,当时便将这八处山峰仔细记忆了一遍。
其中,燕山位于冀北平原北侧。由潮白河谷到山海关,大致呈东西向。长六千余里,山呈褶皱断脉。北侧接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南侧为冀北平原。
滦河切断此山,形成峡口——喜峰口,潮河切割形成古北口,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在军事中也很有地位,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主峰为雾灵山。
七曲山位于川中梓潼城北,古称“尼陈山”。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幸蜀途经此山时,侍臣中有人留下了“细雨霏微七曲旋,郎当有声哀玉环”的诗句,从此“七曲”之名便名扬天下,更是被道教誉为“天下第九座名山”。
自古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门”之称,建筑辉宏。
七曲山势雄奇,峰回路转,巍巍庙宇,依崖而立,乔木垂荫,风光秀丽,素有“蜀道明珠”之称。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述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白岳又名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古称白岳。位于徽州休宁城西三十里处,方圆一百平方公里。齐云山虽以“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但山势并不高绝,却崖壁直削、谷齐云山地幽深、群峰竞秀,愈见其高耸巍峨,深不可测,蹊跷多姿的峰峦洞岩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山中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与赣西龙虎山、荆楚武当山、川中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又因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
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临安城北。分东西两支,双峰雄峙,并多为怪石密林。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满山都是深沟,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