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明朝大枭雄 > 第88章 万历临朝

第88章 万历临朝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方才一场鏊战肉搏,大汗透出,不但酒意醒了,颠狂兴尽,药力也已缓去,只是那药有迷神作用,头脑还有些晕眩。

可他的意识一回复,立即便记起了一切,眼前一片狼藉,自己光溜溜的趴在榻上,而刚刚那个纵情交欢的女人却是他碰不得、不该碰、不能碰的人,这要他如何面对?

韩延凌悔的肠子都青了,这种占了便宜还卖乖的事,有多少男人做梦都梦不到呢。

罢了,上了就上了,事情已经到了如此,还有什么挽回余地。

韩延凌努力的爬起身来。不经意间看见榻上一朵如玫瑰般绽放的红。心中莫名的颤动了。

难道……他还是个……雏儿!不可能,她怎么能是个……处子呢?

韩延凌现在脑袋一个头两个大,直接就蒙B了。把当今皇上最疼爱的女儿强行给推了,自己这大头小头估计都要保不住了。

想到心惊之处,韩延凌腾的一下跳下榻来,胯间晃荡着那丑陋之物也浑然不觉。

金鸡报晓。

紫禁城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无门之外却已经黑压压的挤满了车马人群。

罢朝二十多年的万历皇帝上朝了。

作为锦衣卫镇抚使,是负有纠察百官职权的,因为万历爷的这次临朝意义重大,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现在被皇帝勒令在家反思己过,于是作为目前锦衣最高级领导的韩延凌不得不站在皇宫的御道旁边,纠察百官风纪。

按照大明规定,大臣早朝,必须物业起床,穿越半个北京城前往无门,大约现在时间凌晨三点左右,上朝大臣必须到达午门外等候。

当皇城钟鼓司的太监们敲响永乐大钟的时候,大臣们便按照官职高低排好队伍,依次入宫。

按照规定,百官中若是有咳嗽的,随地吐痰的,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锦衣卫记录下来,听后处理。

韩延凌半梦半醒的立在一旁,看着身旁一个个趾高气昂从自己面前而过的大臣们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更有甚者还拿白眼飞自己,韩延凌心里的火气慢慢的就起来了。

丫丫个呸的,你们这群酸儒们,老子招你惹你了,看我的眼神跟他娘的看牲口似得,什么仇什么怨?

韩延凌专挑着对自己很不礼貌的官员,但凡面现轻蔑之色的,全让身边的书记员纪录下来。你们不是硬吗?不是清高吗?看不起锦衣卫,那老子就办你!

万历爷这么多年不上朝,就连那些老臣们都快忘了上朝的规矩了,更何况这些大臣里面竟然有半数以上根本没上过朝,京官没见过万历爷相貌的多了去了,因此这上朝的礼仪根本没几个大臣遵守。不多时,一旁负责纪录的锦衣卫手中的黑名单就已经写了十几张了。

哼!下了朝就给你们好看!韩延凌拿过名单匆匆的扫了一眼,心里暗暗发狠。

万历皇帝亲政之初,还是很勤勉的,他按部就班做了不少事情。即便是后来,他也不能说就是平庸之辈。毕竟他执政期间,亲自布置完成了万历三大征(指在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几乎同时开展的三次军事行动:平定哱拜叛乱;援朝战争;平定杨应龙叛变)。

那为什么神宗从万历十六年就开始不上朝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

在神宗看来,皇帝既要亲政,大臣们就应当无为;皇帝既要无为,大臣们就更应当谦逊地表示顺服。可是,皇帝这个万人之上的权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为封建体制乃至封建时代的一大悲剧。而万历皇帝又生逢末世,更难以摆脱这种体制的扼杀,徒添其悲剧的色彩。当时,皇帝再也不像人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而是受到众多因素制衡,尤其是受到文官集团的许多制约。

一般讲,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权力制衡,已与以往朝代有很大不同,自秦朝以来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在明朝已基本结束,文官制度却日益成熟,势力日益稳固,同时也更趋保守。所以,中央的权力争夺已从皇帝和宰相之间变成皇帝和庞大文官集团之间的纷争。

从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博弈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虽仅一人,但他是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文官集团虽人数众多,但单个权力不大,且未必团结一心。只不过,当他们在与皇帝的斗争中为了维护集团和各自的切身利益,能暂时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

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让万历皇帝很是无奈。尤其是他在位期间,透过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两件大事,已经发现君主想做点事情,就会被文官不厌其烦进行阻挠阻挡,故而他不得不萌生一种“君愿不能遂,还要受人摆布”的悲观情绪,逐渐丧失了年少时候对治国的热情、对社稷的关注。于是乎,在与文官不断抗争却常常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干脆选择了“无声的抗议”做法,那就是了不再上朝。

其二,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当时现状的一种逃避。

明朝自建国至万历十五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当时的现状,那就是明朝社会此刻已经一塌糊涂,文臣多贪婪,武将多怕死。所谓的“东林七君子”,其实是腐儒误国。试想,身为一介皇帝,九五之尊,看似贵不可言,大权在握,却令不能行、禁不能止,连个心腹干将都没有,成为了真正的“寡人”一个,又能奈现状如何?若与天下士子为敌,神宗不仅没那个气概,也没那般能力。唯有“眼不见心不烦”,选择逃避的方式,尚且可过得安生些。

其三,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对言官制度的一种抵抗。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封建王朝。明朝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放开了提意见,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可以尽管说来,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代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顿而已。

正因如此,明代言官普遍的作风是,立论唯恐不偏激,言辞唯恐不夸张,往往凭借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通过骂皇帝、骂重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

所以,那个时候,不仅皇帝常常被骂,就连明朝各位名臣,也没有一位能够不挨言官“骂”,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都深受其苦。其实,那些喜欢骂人的言官,也不断会被人骂。在一个以“骂”人为荣耀、被“骂”为正常的年代,只打口水仗,不做实在事,就暗藏悲剧在其中了。

自从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皇帝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五毒俱全的、一无是处的皇帝,而受到了革职为民的处分后,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对这种群狼式的围攻、暴风雨式的谩骂,皇帝没了脾气,只能装聋子不理睬。到后来,万历皇帝见怪不怪了,就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六不做”,任由言官去骂吧。

本来敢于谏言、勇于谏言、善于谏言,是件好事,尽人臣之责,是关心社稷,是件好事,但无端放纵,奖罚不明,逐步扭曲了言官进谏的本意,最终反倒严重干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就本末倒置了

朱翊钧看透了这些天天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的所谓正人君子们扭曲的灵魂,于是神宗万历爷看不惯那些天天闲的五脊六兽红着眼只知道挑别人点小毛病而大骂特骂的虚伪言官而罢朝了。

而今天万历爷突然召集百官早朝,这让过了二十多年安逸日子的官员们很不适应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不适应归不适应,人家皇上要早朝,能不去吗?于是一个个睡眼惺忪的大臣们来了,措手不及的来的。

太和殿上,陈矩侍立在龙椅一旁小心的伴架,照朝会的规定,皇上是要在百官在太和殿等待之后才会姗姗而来,可朱翊钧这几年腰腿疼病越来越厉害,走路已经一瘸一拐,为了不失皇帝威严,万历爷在百官入太和殿之前,已经在龙椅上面端坐了有一会了。

百官朝见,一跪三叩首,山呼万岁,看着阶下懒懒散散的官员们,万历的眼中满是厌恶。

众臣见礼毕,身为内相的陈矩并没有上前咋呼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的场面话,而是双手捧着一份早已拟好的圣旨向前跨了两步。

“奉天承运皇帝,制约:皇长子朱常洛,忠贞仁孝,敏仪好学,自封太子之后,克己复礼,勤与学问,此乃社稷之幸,然治国之道非同寻常,特封东宫讲学方从哲太子少保兼吏部左侍郎,以辅太子学业。福王朱常询本应就番,然因病一直滞留京城,如今病愈,当从速前往番地就番,着户部按祖制速速办理福王就番事宜,钦此!”

一道皇帝亲笔的圣旨被陈矩当庭念了出来,瞬间在群臣之中引起轩然大波。

站在太和殿外的韩延凌听的真切,不禁长舒一口气,这国本之争总算尘埃落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