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刺史的请帖
次日晌午,曹操的脸色有点儿凝重。
手里拿了张请帖,细看下便可发现竟是刺史黄琬发给曹操的。
此时距离昨日的群情激奋才过去几个时辰,当时大堂里拍着胸脯的众人怎么可能会准备停当?所以曹操的实力并无增强。
此时,没有任何依仗的曹操哪里还有昨日笑靥如花的喜悦?一张大饼脸阴云密布的绷着,一句话也不说。
送给东方各地豪强的伐董檄文至今没有得到回馈,被曹操急忙派到太守府寻张邈商量对策的曹仁垂头丧气的回来,原来太守张邈为了避嫌已经吓的不敢再和曹操表面上有任何牵扯。
愤怒的曹洪吼道:“这张邈也太不是东西了!平日里和大兄关系那么好,这到了关键时候,却根本寻不到他,真是个猪狗不如的家伙!”
“子廉,住嘴!不可这么说。我们现在做的是杀头掉脑袋的事情,孟卓已经帮助我们很多了,如果不是走漏了风声,他一定还会帮我们的。现在是因为我们的失误让黄刺史知道了,陈留正是孟卓的治下,黄刺史一定会问责孟卓的。孟卓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现在孟卓可以不落井下石的对付我们就已经是非常仁义了,咱们又哪能再奢求更多呢?子廉,这样的话,以后我再也不希望听到了。”曹操听到曹洪的说辞,赶忙制止道。
卫兹一声叹气也说道:“是啊,现在我们不是责备埋怨的时候,而应该想该怎么办了。”
乔明问道:“若不得已要用武力解决,我们有几成胜算?”
夏侯渊抿了抿嘴,有些底气不足的说:“倒是已有3000多的人马了!”
夏侯渊说的没错,现在在卫家村里确实已经汇聚起了卫家和操曹家征召来的3000余名精壮。但是没有参与过任何训练,更没有经历过实战洗礼的他们,仅仅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最多是一群比较有力气的乌合之众。
他们刚刚为了“民(chi)族(bao)大(chuan)义(nuan)”站到曹操高举的义帜之下,身上除了土里刨食的本能和升官发财的**,剩下的便什么都没有了,这样的队伍不经过几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就是来个五里十里的急行军自己便会崩溃,又哪能指望这群绵羊去对抗黄琬麾下那些久经黄巾军考验的郡国兵呢?
到底去不去?曹操很踟蹰!
黄琬的请帖是家宴,也就是私密度很高的宴会。曹操清楚,他和黄琬基本上等于是不认识的。他曹家和黄家也没有什么太深的关系,反而因为黄琬的刚直不阿和对宦官的巨大仇视情节,对自己父亲曹嵩丝毫没给我好脸色。
黄琬于情于理都不应该也犯不着来请他赴宴,而且是送到卫家给自己的请帖。很显然,这是黄琬在告诉他,他已经知晓了一切。
“唉!”想到这里,曹操就是一阵唉声叹气,虽然自己已经是百般小心千叮咛万嘱咐,结果还是走漏了消息。
曹操并不知道黄琬究竟是只知道自己要起事不知道具体的,还是已经所有的都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但是曹操知道,自己一旦去了黄琬有心收拾他,那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节奏,若自己抗命不去,那便是给了黄琬光明正大收拾自己的口实。
曹操在黄巾贼寇起事的时候跟着皇甫老将军在兖州征战过。当时自己队伍里的中坚力量除了少数隶属中央的北军,便是隶属于兖州地方的郡****。兖州的郡****从初出茅庐的菜鸟通过一场场惨烈的战斗终于变成了久经战火打磨考验的中坚。曹操很难想象自己如何依靠现有的队伍去对抗那群如狼似虎的昔日战友。
不仅曹操忧愁,乔明也同样郁闷。他不知道究竟是因为自己这个小蝴蝶的出现历史改变了走向,还是惜墨如金的史官没有记载这个事情,反正对三国历史还算熟识的乔明根本不知道有黄琬宴请曹操这档子事。
此事对乔明震撼和打击很大。身为穿越者,乔明身上一直或多或少的有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种的心理优势。虽然乔明一直反复给自己强调,强迫自己去敬畏古人,重视古人,切不可盲目乐观和自信。但是乔明也无法否认,自己心中还是一直有着一种淡淡的优越感。正是这种优越感跟乔明带来了很大的自信,也正是这种自信支撑着乔明平日里为人处事时那种闲庭信步的气度。
此时,乔明突然发现平日里赖以为继的什物荡然无存后,哪怕他知道这东西是注定会消失的,但心头的苦涩还是久久不能释怀。
愁眉苦脸的曹操表情凝重的环视着端坐着的各位。夏侯惇、曹仁、夏侯渊、卫兹和乔明都纷纷羞愧的低下了头,唯有曹洪还昂首端坐在那里。
曹操看着平日里多智的卫兹和乔明都缄默无声,便更是戚戚然,心中的悲观情绪不禁又多了几分。突然看到曹洪竟然还非常昂扬的看着自己,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中一奇转而大喜,赶忙笑而问道:“子廉可有主意?快快说来。”
曹洪朗然答道:“大兄素来与黄琬小儿没有关联,黄琬今日此举如此反常,定是未安好心,大兄自当不用理会。他黄琬若敢悍然来攻,我曹子廉愿为先锋迎头痛击,定让他黄琬有来无回!”说罢曹洪摆出一副仿佛已经把黄琬打的满地找牙傲然表情。
曹洪如此的傲娇做派瞬间就让乔明等人一阵无语,曹操听罢也是满头黑线。虽然说黄琬此举诡异,但是仅仅通过邀请这事情上毕竟也不能断定人家黄琬就是铁了心的要收拾曹操的意思。
万一黄琬并不清楚底细,仅仅是想训斥教育一番呢?若心里有鬼不敢去,黄琬心生疑虑再仔细探查下,想要发现曹操“祸国殃民违法违纪的勾当”并不是难事。到那时候,可就真是得不偿失了。
正是因为报着不想打草惊蛇的侥幸心理,曹操才显得这么挣扎和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