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圣人无父
第四章圣人无父
产品(物境)……机器(匠境)……人才(灵境)……真我(天境)……圣人(神境)
圣人的境界是“我”的最高境界,用陆九渊的语言描述圣人之我即:宇宙内事乃自己份内事,自己份内事乃宇宙内事;万物皆备于我,我即宇宙;故做圣人的道,不用别寻他索,其实就在自己心中。
物境中的“我”只是一个朦胧的点,还没有“我”之道,命运完全被别人左右;匠境中的“我”是遵循别人的道,延续别人的命运;灵境中的“我”则是在遵循别人的道的过程中,自己有所发现和创新,有“我”的灵动,但是还没有形成“我”之道;只有达到真我之境的时候,“我”之道才会成型,故称真我,真我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了。
真我之境的人是自己的“我”之道去合乎天道,即人与天合一;人(真我)是主体,主动去顺应天理大道。
当达到圣人之境的时候,人是与天道融合为一(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天道是主体,是天道体现在人体上的显现,即天人互感、人天合一;是天道这个大主体通过人这个个体来显现;用基督教的语言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其中圣父和圣灵都属于天道部分,并通过圣子的身体(个体的事迹)来显示天威。
故圣人之境为神境。圣人所显现的大能,不一定是他自己**本身的本事非凡,而是天地通过圣人所显现的大道,故圣人的功德无量,也是天威显现。
圣人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中有很多关于圣人的见解,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以便更好认知什么是圣人。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周朝以前称三皇五帝为圣人,神农、伏羲、皇帝、尧、舜、禹、汤王、周文王、周武王等是当时公认的圣人。春秋战国时期,圣的含义从圣明的君王发展到思想和造诣极为高深、道德极为高尚的人,如周公、老子、孔子等。
《皇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道教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辩问》中说:“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道教形成初期,人们视皇帝与老子等道家始祖为道教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