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都是被惯的
ps:求,求点击,求订阅,求,求打赏!
人心思动,利益纠葛!
这是刘韦强给出的理由,却让苏达无话可说,因为苏达的所作所为,确实已经侵害到了一部份人的利益,尤其是被苏达用内地幕后员工代替掉的香江员工,更是这次闲言碎语的来源地。△¢,..
不过到底有没有人在背后鼓动,刘韦强也不清楚,毕竟他的能力,也只能调查到这里,主要是这些被苏达换掉的人心生不满,通过还在剧组内的一些朋友,趁着香江媒体正在黑范彬彬的时刻,放出一些不堪的谣言来打击范彬彬,谁让范彬彬是苏达的女儿,我们搞不了苏达,只能搞你,这就是这些人的想法。
苏达也很无奈,这是一个无法打开的结,不过苏达必须得做些什么,不管这件事情的背后有没有人在推动,这群散布谣言者,苏达必须狠狠的反击回去,要不然这群香江人还真当他好欺负,在《无间道》第一部的时候,苏达心里就积攒着火气,哪怕《无间道》的大获成功,也无法消灭苏达的心中的火气,只是暂时压制下来。
这次香江人又来这一套,真当内地人好欺负还是怎么的?居然把矛头对向了范彬彬,苏达不调查不知道啊,一调查吓一跳啊,这群没家教的东西,简直是什么难听不堪的话都敢往外冒。
“这次我就当给你面子,不过,刘导演,我不想再看到类似的事情,再次在剧组内发生,到时候别怪我无情。全部给我滚蛋,这个世界少了谁,依旧会转!”这是苏达的底气,因为他已经不需要看刘韦强的脸色,更不用担心刘韦强中途不干,以《无间道》的名气。有一大把的导演可以供苏达选择。
“我知道了,我马上会处理!”刘韦强额头上已经出现了冷汗,他第一次清晰的认知到,苏达再也不是第一次见面时,那个忍气吞声,最终向他们妥协的苏达了。“我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恩,你继续拍戏吧,不用管我,让我安静一会!”
苏达为什么放过刘韦强。是因为电影还需要刘韦强拍摄,虽然苏达向外喊一声找个导演,一大把人上门,可是对《无间道》的理解,估计没有人能跟刘韦强比,更不用说,这事件上,他虽然有一定的责任。但也只是处理的不够果断,毕竟那些人都是他以前的老部下。刘韦强不可能为了范彬彬,伤了自己手下的心。
更重要的一点,像刘韦强这些在剧组内的香江人,何尝没有借着这次风波给苏达一点颜色瞧瞧,说到底,这群香江的电影人已经被早年内地对香江合拍片的待遇惯坏了!
上个月29日。华夏中央政府与香江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其中文件内在电影方面的规定:纯港片在内地发行将不再受配额限制;香江与内地的合拍片可视为国产片在内地发行;合拍片允许港方人员增加所占的比例,但内地主要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故事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内地境内,但情节或主要人物必须与内地有关等等!
可是,苏达怎么干的?幕后工作人员直接要了三分之一不说。还占据了剧组内重要岗位的一半,演员更是一个女主,四个重要男配角,若干小配角,反而他们香江的演员只占据了三分之一,其中对范彬彬出演女主角,更是内幕重重,她为什么能当上女主角,还不是有一个好干爹,羡慕极度恨之余,也对苏达越发的不满。
说到底,还是合拍片的新规定出台,让许多《无间道》剧组里的香江人不满,毕竟苏达不仅侵占了他们的利益,甚至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因为《无间道2》可跟《无间道1》不同,这次苏达直接拍了四个监制过来,资金流动,都得经过他们的同意,确保不会出现在《无间道1》里的制作成本超支。
正如三.级.片常被大家当做色.情片的代名词,提到合拍片,亦多会令我们仅想起香江与内地的共同制作。虽然事实远非如此,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香江部分在内地合拍片中所占的绝对比例(几乎每年都在70%以上),如此看来,所谓以偏概全,其实不无道理。
对于香江电影而言,随着近来宝岛及东南亚市场的失守,内地已成为最重要的买方市场。不过,由于目前港产电影打入内地的最佳途径依然是合拍片,尽管内地制定了诸多优惠鼓励政策,但相应的审查尺度却愈来愈严格,令港方大为头疼。
所以就出现了类似跟内地有实力的电影公司合作,可是在拍摄上面的事情,依旧还是香江人说了算,甚至角色方面,奉行的男港星加女陆星,几乎重要角色基本没有内地明星的份,然后导演也基本上都是香港的,内地基本上就是贡献点投资加个女演员,也就是说合拍片的实际操作部分都是由香江来完成的!
为什么内地所占的主动权就那么少呢?难道内地真的除了几个臭钱之外,技术、人才都那么稀缺吗,还是这种模式仅仅只是香江电影为开拓内地市场而寻求的契机而已,因为与内地合作会让电影打入内地市场变得更加有理有据?
不是,而是那个时候香江人从来都是自视高人一等的态度跟内地电影方面的公司合作,要么你接受我的要求,要么你们就别找我拍电影,反正爷也不缺你这点钱,这就是他们的态度,哪怕现在香江电影事业不景气,可是香江人在这方面的傲气从来没有消失过。
其实,这一切,还都是咱们国家给宠坏的!
如若追溯香江电影与我们内地的合作拍片,可能很多人会从文.革后算起,但事实是早在1964年,香江凤凰电影公司便曾赴内地取景拍摄了武侠片《金鹰》。其时香江左.派电影公司‘长凤新’(即长城、凤凰、新联)因与内地政治统一、经济合作。又有内地资金支持,关系相当密切。可惜不久即受文.革冲击,一度停止电影制作,直至四.人.帮倒台,内地相关政策渐始宽松,才令恢复制片业务的左.派公司再度与内地合作拍片。
当年香江之所以频繁与内地合作拍片。其实主要出于拓宽本土电影题材内容的需要,而最令他们感兴趣的自然是内地刚刚开放的珍贵文物和山河美景。比如1981年张鑫炎执导的《少林寺》(中原电影公司摄制)便在真正的河.南嵩山实地拍摄,1982年许鞍华执导的《投奔怒海》(青鸟电影公司摄制)本来讲述的是越南故事,但因条件不允许,所以改在风景气候与越南相似的海.南岛拍摄,并得到内地政府大力支持。
这两部打破港片创作地域界限的电影上映后都引起巨大反响,尤其《少林寺》同时风靡香江和内地,创下惊人票房收入之余,更成功掀起此后数年香江赴内地实景拍摄古装题材功夫片的热潮。
随着香江左派公司与内地联合摄制的影片不断取得成功。自然令许多非左派的香江电影人蠢蠢欲动。1983年,作为第一位返回内地拍片的非左派公司电影人,著名导演李翰祥自组新昆仑电影公司与内地合拍了展现慈禧发迹及英法联军侵略华夏的历史传奇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
为此李翰祥蒙受了沉重的政治压力,但出于思乡之情和能在有生之年去燕京故宫实地拍摄清宫历史片的壮志,加之华夏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令他顶住压力,并将事业重心从此转移内地,陆续执导多部清宫传奇片。
而华夏政府也大开方便之门。开放故宫等名胜重地及诸多珍贵文物供其拍摄,使得李翰祥的电影极具恢宏历史气概和逼真实感。正因如此,《火烧圆明园》系列才在香江和内地都受到广泛欢迎,进而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少林寺》和《火烧圆明园》的相继成功,让香江影界认识到内地市场和拍摄资源的巨大潜力。之后诸多香江制片公司及电影人,立场不分左右,纷纷涌向内地搞合拍。
他们目的虽多是淘金牟利。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却促进了内地银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许多合拍片的类型题材都填补了内地电影创作的空白。比如《少林寺》带动起来的少林功夫片热潮,跟风之作《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少林寺俗家弟子》、《木棉迦裟》、《八百罗汉》皆曾引起轰动,创下票房佳绩。
同时。暴力动作大师张彻返内地拍摄的《过江龙》、《大上海1937》、《西安杀戮》等片亦对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内地动作片产生极大影响。
尽管动作和功夫题材是合拍片毫无争议的主流,但也不能忽视以严浩为首的香江导演与内地合拍的乡土文艺片,《似水流年》、《天菩萨》淡描浅画的清新细腻,足以让人忘记电影创作者的背景地域。
当年香江搞合拍片,不仅看中内地的物力景胜资源,更注意发掘起用内地人才。好象香江中原影业拍摄《少林寺》时,演员阵容便全部起用内地武术队员和戏曲演员,挖掘出李莲杰、于成惠、胡建强、计春哗等一批拍功夫片的高手,从这些待遇,就看得出来,当时的华夏政府对香江的这些导演有多优待了,简直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不过,随着合拍片的日益繁荣泛滥,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最典型的是内地电影厂的不思进取,国家设立合拍片制度,本意是希望通过与香江的合作提高内地电影的制作水平,但许多内地单位搞合拍居然仅将厂标卖给香江片商就算完事,根本不参与电影的实际操作过程。
而香江方面花个一二十万买了内地厂标后,便可以借合拍片身份独立拍摄两地发行,但这些假合拍片往往由于急功近利,导致制作粗糙,令人不忍卒观。待至90年代中期,风行两岸三地的武侠片尽管因滥作横行而偃旗息鼓,但假合拍片依然屡见不鲜。
有鉴于此,内地电影局于1996年专门出台文件,做如下规定:合拍影片主创人员除导演、编剧、摄影师应以我境内居民为主外,担任主要角色的我境内居民一般不应少于50%。因题材、角色有特殊需要而要超出此比例的,制片单位需报经电影局批准,未经批准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将不受理该影片。
可惜,该文件虽然层层下达,却并未真正贯彻实施,而合拍片自然混乱如故,依旧毫无起色,香江的电影人,该怎么合拍,依旧还是怎么合拍,甚至光是香江人跟内地人的待遇,就不止一次引起矛盾,经常闹得沸沸扬扬。
远的不说,就拿《无间道》剧组来举个例子吧,同是剧组里的化妆师,给香江的化妆师的工资是内地化妆师的五倍,甚至一些摄影师、导演助理的工资更是夸张,均比内地来的员工高出几倍,这也是苏达为什么非要换掉一批人,除了培养自己家的幕后员工,也有剩钱的意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