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五大主力
徐州的清军大部都在扬州一战被太平军重创过,主帅贝勒屯泰就险些被太平军阵斩。 23US.COM最快另外,李永芳之子、宣府总兵刚阿泰和康熙的舅舅佟国维、多罗贝勒常阿岱等人也俱都在戴家庄遭到太平军第五镇的顽强抵抗,河南总兵孟熊弼就是在那一仗中被铳击毙命。虽然第五镇在这一战中几近全军覆没,可当面清军战后也近乎崩溃。
戴家庄一战,是太平军组建以来,第一次在没有地利条件下,和清军优势重兵进行的正面大战。这一战,第五镇镇将于世忠杀身成仁,第五镇最后生还下来的不足千人,可杀伤的清军却有近万人。此战,打出了第五镇的威风,也在那些参与此战的清军心头留下永不能磨灭的刻骨烙印。
说来也是可笑,自诩女真后裔的满州大兵们,竟然从此生出了“太平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印象。
现在徐州的清军,不管是满蒙八旗的参领协领,还是汉军绿营的将佐,只要提起太平军,总会下意识的在脑海中浮现三个字“打不过”。
作为杀伤清军最多的第五镇,那面被鲜血染红的“戚”字大旗也成了清军最不愿看到的旗帜,甚至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参加过戴家庄战斗的清军总会在梦中被那面染血的戚字大旗惊醒。
让徐州清军感到幸运的是,可怕的第五镇并不在他们的当面,而是在战后回到了镇江接受补充。
军部结合军情司的情报判断,现在徐州方面的清军总兵力大约不到两万人。其中八旗兵主要是满州镶黄旗和正蓝旗,大概有六到八个牛录,另外就是蒙军两白和两红的十几个牛录,外加三千左右的汉军旗。余下的都是从扬州跑出去的北方绿营兵。
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徐州集结的这不到两万人的清军都无法和太平军相比较,只是扬州一役后,太平军受到的损失也很大,精锐第五镇几乎全军覆没。其余参战各镇也死伤较多,原第一和第二镇减员都达到了三分之一。大将于世忠以下,阵亡的将校多达五十多,有的镇下面的营卫打得只剩几人,完成失去了建制,故而在夺取扬州后,面临清军总体溃散,福临狼狈逃亡的大好局面,周士相却不得不下令全军停止追击,因为那时候太平军比清军好不了多少,根本没有能力趁胜北进,一举攻克徐州。
周士相曾无奈的对着一众请战的将领说道:“步子扯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撤到徐州的清军总算是得到了喘息之机,贝勒屯泰临危受命,被福临寄予厚望,在徐州收拢败兵组建防线,和无力北进的太平军形成了对峙局面。此后,周士相整编江北各镇,组建了江北军,以葛义为江淮经略使、江北军都指挥使。
江北军组建后,以大量清军降兵扩充各镇,致使战斗力急剧下降。明清双方此时都需要时间整编训练军队,于是周士相主动提出的“和谈”得到了福临的“响应”。在长达八个月时间内,江北军和徐州的清军可以说是相安无事,双方都在舔舐伤口。
不过和屯泰在徐州勉强支撑,不时还要被河南战事牵扯不同,江北军这几个月却是得到了休整,并且对降军的安置和训练也是上了轨道,初见成效。江北军都指挥葛义现在每天做的就是摩拳擦掌,等着和清军的下一次大战。
辅政大臣索尼也知道调徐州兵到山东平乱有一定危险,但山东的乱事如果不能平定下来,会直接威胁京师和徐州的联络以及粮草运输。如果让乱事从登莱向山东腹地蔓延,运河被掐断就是迟早的事。后方失火对于孤军守在徐州的屯泰而言,那简直就是灾难。
屯泰也知道去山东平乱有危险,不是山东的乱民会给他带来什么危险,而是当面的太平军。所以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徐州的太平军细作根本没有察觉到。只是让屯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曲阜孔家却把他给卖了。
.......
听说大帅在福建制定了要北上辽东的战略计划后,葛义急得不行,因为他江北军现在是直面北方清军的主力,也是在对清战事的第一线。要是大帅北上辽东,那么就意味着江北军不可能做为主力北上,失去继续建功立业的机会。
不但但是葛义不满足现在的地位和爵位,江北军中所有将领都指望着能够在北伐大战中取得战功,这样一来,以葛义为首的江北军军政体系开始了在江南的造势。
葛义亲自游说齐王府和军部的那些参谋,希望能够影响北上辽东这个计划。可是,因为这个计划是周士相亲自制定,下面的人改动不了,葛义的努力就变得没有意义。好在,江南突然爆发暴乱,让北上辽东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下来,这让葛义看到了希望。当然,除了试图劝说秀才放弃北上辽东,直接从徐州北伐这个目的外,葛义此次来镇江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江北军下面的四个镇争取来“五大主力”的名头。
........
扬州之战后,周士相已经开始着手全面整合手下的军队,因为随着战事的不断胜利和招降纳叛,太平军现在的军力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并且混乱不堪。甚至于周士相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兵马。
太平军的几大重兵集团分别是新建的江北军、西南军、中南军、及江浙驻防部队。
江北军四镇编制,分别是齐豪的第一镇、朱庆来的第二镇、尚可远的第三镇、邵成国的骑兵第二镇。这四镇分别由原先的第一、第二、第三镇一部及第十三镇、十五镇,骑兵第一镇一部改编而来,总兵力41250人。军团都指挥使是葛义。
西南军也是四个镇的编制,分别是王有喜的第四镇,卢光祖从安南带回的远征军第二镇,王兴的第十镇,新建广西狼兵第三镇。总兵力39500人,军团都指挥是邵九公。
中南军也就是现在由湖南巡抚赵四海节制的湖南野战军团,军团包括郭登第的第九镇和原湘西剿匪军的四个镇。原先湖南野战军团的主力是铁毅的第二镇,不过第二镇后来被抽调顺江下游参加了江北大战,所以湖南野战军团这五个镇战斗力在三大军团中是最低的。好在湖南方面这两年没有战事压力,随着贵州被西南军占领,湖南方面更是太平无事。
除了这三大重兵集团外,周士相手中还有苏纳的第六镇,由原浙江清军和马逢知部改编的两个镇、恢复补充后的第五镇、铁毅的第二镇、安徽巡抚蒋和手里新建的两镇、朱统的第八镇,胡启立的第七镇、王辅臣的骑兵第一镇,牛根生的十二镇、耿仲德的十四镇、甘辉的十六镇,韩朝宗的十七镇。除此之外,还有西南野战军在贵州收编的降军,如塔新策、吕三贵、谭诣等人,以及脱离庆阳王冯双礼主动率部前来贵阳接受改编的犹三品等原大西军。
安南方面还有远征军的三个镇,两广总督宋襄公手里也有两个镇的地方部队。军部现在总共批了37个镇的编制,按太平军的军制计算,则不计水师的话,太平军的陆师兵马已然超过三十五万。
事实上,这37个镇却有很大的水份在内,很多镇或多或少都存在报空额吃空饷的问题。
如朱统的第八镇、郭登第的第九镇、王兴的第十镇,这三个镇因为从组建之初就是带有“合作”盟友的意思,所以周士相不能直接插手这些镇的具体事务。而这些镇本身也都是由当时的各路抗清力量整合而成,有的镇里面单是永历封的公侯就有好几位。
用一盘散沙形容这些人再是恰当不过,为了团结他们,形成抗清的统一战线,周士相在肇庆时大笔一挥就给了他们几个镇的编制,并许诺将来打下来的地盘可以“瓜分”给他们,这才成功组织起西征。然而相比太平军的镇,这三个镇的实有兵员都不足定额的一半,导致一个侯爷在军中可能只是个带着几十个兵的总旗。
定武朝廷正式建立后,周士相已经着手整顿这些乌七八糟的爵爷,或是削爵,或是降爵,为此,使得那些当初的“盟友”对于越来越“跋扈”的周士相很是不满。若非他们的确没有实力起来闹事,只怕又是一场风波。
只是,紧张的形势和不断的战事让周士相腾不出手清理这些镇,且后来投降的清军和吴军越来越多,军部不但不能整顿各镇,反而还要不断的批出新镇的名额出去收买人心。如贵州那位李治亭一手黄金,一手满州贵妇,硬生生的瓦解了吴军在贵州的防线,拉来了几十个吴军将领,为了安置他们,达到千金买马骨的作用,以便在日后和吴三桂的战争中收到奇效,周士相也只能违心收编他们,给予他们编制。这样一来,就导致挂在军部的镇编多达37个,可实际上有一半都是凑数,没有什么战斗力,并且空额现象严重。
投降的将领为了从太平军这里多弄好处,往往手下只有几百人,他却敢报几倍,而为了安抚他们,稳住他们,从军团到军部,一层层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的结果就是养了一大帮废物,消耗本就不多的财政。
这种情况就如当年李自成进京一样,几万人的军队一路上却收编了几十万的明朝降军,滚雪球般的壮大,最后却瞬间坍塌。
周士相面临的情况就是从当初的“打江山”变成了现在如何“坐江山”。
整顿军队和清理朝堂,彻底清洗反对势力一样,成了周士相现在的当务之急。
打造“五大主力”是周士相整军计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