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时代之死人香 > 第四五章 国有二主

第四五章 国有二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早在七月初,高旭悍然把民望尽失的义阳王驱逐出崇明,沈廷扬无法像高旭那样毫无心理障碍,如今国族危难之际,对于像沈廷扬这样的大明忠臣来说,特别需要一个大明宗室人选凝聚人心,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这就是为什么沈廷扬虽然知道义阳王不学无术,当初仍然把他奉上崇明一隅之地的监国之位。

以沈廷扬看来,清军南下以来,弘光朝虽然一触即溃,南京、杭州相继不战而降,但对于大明朝而言,仍然有福建、湖南、江西、两广、云南、贵州诸省没有沦陷,那么,这些省份必然会奉出一个朱明宗室来继任大统,以便号令天下。

虽然高旭的同盟军在江南掀起了浩大的声势,但沈廷扬认为光凭崇明一隅之地,没有后方的支援,驱逐鞑虏的大业并不容易。作为穿越者高旭来说,他能看得很远,但他面临博洛北返的压力,近忧在前,他没有功夫去远虑。

作为当局者迷的沈廷扬来说,他看不透这时局的迷雾。他虽然身在崇明,却忧心南部诸省的形势。

沈廷扬久经官场,深知明末党争之害,去年北京沦陷,崇祯驾崩之后,南京的官绅们为了在福王与潞王中选谁继任大统而纷争一时。最终俩人都是一种货色,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清军兵临城下时,福王弃南京逃跑,潞王献杭州投降,俩人都成了清军的阶下囚。

虽然大明的王爷们都是阿斗,但因为反清复明形势的需要,又必须需要一位“阿斗”来继任明室大统,安定人心。

如今时事艰难,这些大明朝的末代王爷都是那些忠于明室的官绅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鸦片”。

作为大明传统的忠臣,沈廷扬也不例外。

继福王、潞王之后,哪一位南明王爷能继任大统,身负中兴大任?

自从高旭驱逐义阳王之后,这个问题就困扰着沈廷扬。

在七月初高旭出征嘉定的前夜,沈廷扬就问计于他。由于如今的高大少已非吴下阿蒙,沈廷扬自然没有耻于下问之心。

当时高旭刚刚驱逐了义阳王,为了安抚沈廷扬的情绪,大略了解南明史的高旭便适当透露了一些南明隆武政权与绍兴鲁王监国政权的情况,目的是告诉沈廷扬,那个义阳王排不上号,不值于一提,也不屑于一顾。

高旭大略知道唐王称帝与鲁王监国是在闰六月、七月份,具体哪一天,他自然不清楚。只是高旭记得唐王隆武与鲁王相争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是唐王出任监国的时间比鲁王早四十天。由此推断,那唐王是闰六月初在福州监国,月底称帝,七月开始改元隆武;而鲁王大约是在七月中旬在绍兴出任监国的。

“以你说来,上个月唐王已在福建监国称帝,这个月鲁王又要在绍兴监国。那岂不是国有二主?”沈廷扬听了高旭说罢,顿时失色道:“大敌当前,这岂不是又要上演同室操戈之事?这该如何是好啊?”

对于沈廷扬的焦灼,高旭不以为然,不论是唐王,还是鲁王,甚至后来的桂王永历,他们都难以担当中兴大任。按照史载,隆武朱聿键锐意恢复,颇有中兴之主的气概,但他受制于郑芝龙,也无法大展抱负。鲁王则是地处浙江一隅,难有作为。至于永历,也不用提了,素有逃跑皇帝之称。

至于国有二主,唐、鲁争立,不管谁是谁非,也不论是鲁王,还是唐王隆武,在历史上,只要博洛大军一开到,全都歇菜了。

对于那些南明政权,高旭已经完全死心了,自然不会像沈廷扬那般惶恐不安。历史告诉高旭,那些大明王爷都靠不住,想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只有靠自己披荆斩棘去闯出一条路。

但沈廷扬没有死心。

次日七月初四,高旭出征嘉定,沈廷扬则是立即派人到绍兴打听消息。崇明离绍兴不远,隔了一日,沈廷扬就得到了确切消息,浙东官绅正要迎鲁王到绍兴,打算在七月十八日这个王道吉日让鲁王出任监国。

沈廷扬得知鲁王离出任监国之位还有十余天后,为了避免将来国有二主的纷争,他当即修书二封,再派数名心腹经海路直奔绍兴和福州。

∶∶∶∶∶∶

顺治二年六月,身在杭州的潞王献城降清,浙江大部州县递上降表,归顺清朝。但随后满清剃令一下,各地乡民“人护其,道路汹汹”。亡国之痛再加上留不留头的残酷,为了悍卫冠,在浙江各地州县如同常州江阴县一般,迅掀起一股反清热潮。

在任何一个国破家亡的时代都不缺救国救民的热血书生,比如江阴书生许用、6楷,比如绍兴诸生郑遵谦。当郑遵谦的父亲亲赴杭州剃降清时,他却反父道而行,决意在绍兴起事,召集志同道合之辈,慨然道:“天下事尚可为,我欲举义旅,何如?”

他招兵誓师,拥义兵数千。为解决粮饷,郑遵谦召集缙绅筹粮,有缙绅以家境窘迫推托,大骂道:“尔等受高官厚禄数十年,今国破君亡,尚欲拥厚赀安享耶?”

骂毕,便以斩相胁,端的是痛快淋漓,阔老们胆寒之余,只得按额输饷。其父闻变,仓惶从杭州赶回,跪于郑遵谦面前,大哭道:“汝幸老奴命,勿使覆宗。”

但郑遵谦绝袖而去。

浙东的民气比较强悍,除了绍兴诸生郑遵谦起兵反清;还有明原任九江道佥事孙嘉绩起义于余姚;以鄞县生员董志宁为的“六狂生”推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为盟主举事于宁波府;慈溪县有沈宸荃、冯元骝起义;石浦参将张名振了起兵反清;慈谿知县王玉藻、定海知县朱懋华、奉化知县顾之俊、鄞县知县袁州佐、象山知县姜圻纷纷提供粮饷召募义兵。

虽然浙东反清运动风起云涌,但构成浙东反清武装主力的是由浙江总兵方国安的一万多人马,以及先降清后又反正的定海防倭总兵王之仁的二万五千人。

由于浙东反清的声势颇为浩大,但众龙无主,原任管理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朱大典为的浙东官绅们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作为监国。当时在浙江境内的明朝亲、郡王只有在台州的鲁王朱以海没有投降,他自然成为浙东反清复明势力的唯一人选。

在这种大厦已倾的时期,谁有节气,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当时潞王在杭州决意降清时,有二个大明王爷是很愤慨的,一个是流亡到福建的唐王朱聿键,另一个是避难到台州的鲁王朱以海。

崇祯十五年清兵南下山东,攻破兖州,朱以海全家蒙难,他自己差点死在清军屠刀之下,死里逃生之后在崇祯十七年受封鲁王,但大顺军攻克北京,进攻山东,朱以海南逃,在弘光当政时寓台浙江台州。

在顺治二年的闰六月底,朱以海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机。作为身在台州的寓公,但监国这样的好事竟然凭空砸到他的身上。

在张国维等官绅的二次上表劝迎之下,在石浦参将张名振的护卫之下,在七月初三,朱以海终于从台州来达了绍兴。张国维等人把王道吉日都选好了,七月十八日,万事具备之后,就等朱以海出任监国之位。

但朱以海在绍兴的屁股还没有捂热,一封来自崇明的书信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

在七月初,江阴大捷的消息终于经苏州、嘉兴传到了浙东,江阴出了个高字营,杀得鞑子屁滚尿流的歌谣随即而来。因为有击溃刘良佐数万人马、歼灭一千满清白甲兵的骄人战绩,作为高字营的领高旭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几乎是传成了能撒豆成兵。人们对于高旭极为好奇,难以想像他能在短短的时日之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战绩。

接着,高旭创建的同盟会又风靡一时,从常州、苏州、松江三府沿着京杭大运河这条大动脉卷集到浙江各地。的确,在这个留不留头的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极具煽动性。

关于那高旭的话题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义阳王被驱逐出崇明之后,他流亡到浙东,企图想得到浙东官绅们的支持,但他在崇明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无语。他竟然强抢那声势如日中天的高旭的未婚妻,又是名臣沈廷扬的爱女,这种好色作风着实让人痛恨。因为去年蛤蟆天子弘光称帝之后,第一步就是大选秀女,充实后宫。再说,这个义阳王名声极差,浙东官绅哪能奉他为主。

正因为高旭的威名,以及沈廷扬的声望,当张国维收到沈廷扬的亲笔书信之后,不敢等闲视之,立即召集朱大典、钱肃乐、郑遵谦、方国安、王之仁、张名振、熊汝霖等人商议。

沈廷扬的书信中强调如果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之后,浙东不宜再立监国,不然大敌当前,同姓相争,岂能成中兴大业?如果浙东诸位同仁没有收到福建唐王称帝之事,则派人核实。如果唐王未立,则诏告天下,再立鲁王,以免国有二主。

沈廷扬的意见得到了朱大典、钱肃乐、郑遵谦、方国安等人的拥护。沈廷扬的意见很明确,如果浙东没有核实唐王称帝,就冒然让鲁王监国,造成国有二主的局面,这个后果要浙东负责。

而且,浙东的绍兴政权也将得不到崇明的支持。

当时是在七月初,正是江阴大捷声名远扬之时,沈廷扬的意见极具份量。在浙东,不论是浙江总兵方国安,定海防倭总兵王之仁,还是石浦参将张名振,如果以战力计,他们自认无法击溃有号称有十万之众的刘良佐部,以及满将尼尔康的一千精锐白甲旗兵。至于像郑遵谦、钱肃乐这些义军领,更也不用提了。

但问题是,万事俱备了,鲁王朱以海这股东风也从台州接到绍兴了,只要奉鲁王为监国,有着拥立之功的大伙儿就可以封侯拜相,比如某某大学士,某某部尚书,某某侯,某某伯,立马可待。光凭沈廷扬一面之辞,如果不奉监国,这些官位就真都成了浮云了。

在历史上,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是因为浙东士大夫为了反抗满清剃令而自组成的抗清政权,具有很大的地区性特色。参加拥立鲁王的官绅开初不知道唐王朱聿键已经在福建继统。

但现在的情势是,因为高旭的一番先见之言,使得沈廷扬忧虑将来国有二主的危机,从而赶在浙东官绅奉立鲁王为监国的十几天前,告知了唐王继统的消息。沈廷扬的行动,高旭当时并不知情,他正为了应付博洛的满清主力而焦头烂额。

虽然同意沈廷扬之见的有一大半,但以张国维、王之仁、熊汝霖、张名振为的另一半官绅将领认为奉立鲁王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他们认为“国当在变,凡为高皇子孙,皆当同心戮力,共图兴复。……有功者王”。只要他们能奉立鲁王恢复近在咫尺的杭州,实现当年南宋赵构一般的半壁江山,鲁王便有称王称帝的资格。

因为有争议,鲁王朱以海的监国之位迟迟无法落实。

到了七月十七日这一天,浙东官绅关于立与不立鲁王为监国的纷争也成了白热化。

七月十八日,这个原定鲁王监国登位这一天,因为一群不之客的来到,所有的纷争戛然而止。g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