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零二章 元辅请留步
乾清宫宫门之外,宫中权势最重的三位太监张诚,田义,陈矩正拢着袖子站在宫殿的屋檐下,眺望着远处的重重宫墙。
在三位大面前,服侍乾清宫的大小太监们都是垂头躬身,时刻保持着紧张和全神贯注,既不敢错过对方的任何指令,也不敢将目光落在三位大的身上。
而对于三位大而言,此刻关心的却不是这个。
这时候一阵寒风吹来,田义抖了抖袖子对其他二人道:“宗主爷,陈公公可曾发现,自王老先生入阁拜相后,皇上对咱们仨人可是比往日疏远了许多。”
张诚,陈矩闻言脸上都是露出异样的神色。
张诚道:“我记得世庙时,大学士张永嘉有一句话劝说天子要宣德流化,必自近始,近必从自内阁始。咱们司礼监与内阁都是皇上的眼前人,如此看来天子信任王老先生又有什么不是呢?陈公公以为呢?”
陈矩垂下头淡淡地道:“咱家只知道祖宗家法里有一条,内阁大学士职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皇上事事找王老先生商量也正和于规范啊!”
张诚笑着道:“说得极是,不过陈公公近来事必称‘祖宗家法’,说话也是越来越谨慎了。”
陈矩对此笑了笑,不置可否。
田义则道:“宗祖爷,既然说到世庙在时的事,那么当年世庙时宫内宫外一切都大事都委托于内阁来办,所以很少听说名声赫赫的先监。”
张诚笑着道:“水至清则无鱼,那如此不是很好。”
说到这里,张诚顿了顿道:“既是说起了世庙,咱家突然记起来一件事,昨日三辅陆平湖给皇上上疏,看起来不过请安折子,但奏章里却说了一件事,提及世庙时一段故事。”
“当年世庙赐印给内阁大学士杨一清曾言,今日赐给爱卿银图书二枚,凡有讲学政事问于卿者,卿用‘耆德忠正’印封的密疏来答朕。或朝政有差,忠言未纳,用舍倒置,诸凡利于小民,关于朕德及政事之缺者,以‘绳愆纠违’印封的密疏来提醒朕,使朕免于过失。’
”于此事不知两位怎么看?“
田义轻哼一声道:“还有如何?当然是陆平湖想要向皇上讨银印以密疏言事。”
张诚道:“世庙时几乎赐予每位阁臣银印,许其密疏言事,到了本朝以后唯有首辅方才赐银印,也就是允许首辅一人以密疏言事啊。陆平湖怎么如此自负,也敢讨要银印以密疏言事?想起来此事怕王老先生不知道吧。”
陈矩道:“之前王老先生没有回朝,赵兰溪为首辅,天子赐其银印以密疏言事,眼下王老先生回朝,内阁里就有两位大学士有银印可以言事,这陆平湖身为三辅向天子讨要银印,效仿嘉靖朝的故事,也是合情合理啊。”
张诚道:“可是陈公公,嘉靖年间,阁臣之间以密疏相互攻讦的事大家都忘了吗?张永嘉,严分宜都曾借密疏攻讦同僚。”
田义,陈矩闻言都是面色一凛,他们都想起一件事来。据说当年嘉靖并没有处死夏言的意思,但当时山西有山崩,嘉靖大惊。于是严嵩秘授陶仲文对天子进言,山崩应在圣躬,当年楚昭王重病,周太史劝说楚昭王说你要想除去此病,就必须让将相替之。
然后严嵩又在密疏里向天子举例汉朝时出现灾异,必定要赐死三公,以应天变,就如同当年汉成帝赐死宰相翟方进之一般。
于是嘉靖听信了严嵩的话,就将夏言处死。在这之中密疏就有起了极大作用。
嘉靖后,内阁斗争也是十分激烈,但阁臣们都保持一定默契,就是除了首辅不轻易以密疏言事。但也有例外,比如隆庆朝的时候,有一位阁臣私下上了密疏,结果被当时牛逼哄哄的首辅高拱知道了,高拱是狠狠臭骂了一顿。
张诚道:“这赵阁老不言事,是个闷葫芦,但陆平湖就难说了。若是将来内阁中陆平湖可以银印密疏言事,你们说恐怕以后就要多事了吧。”
田义笑了笑道:“那也是几位阁老该头疼的。”
但见陈矩却正色道:“此言差矣,密疏不经通政司,不需内阁票拟,不用咱们司礼监批红,随便什么官员都可以向天子进言,这样的大臣一多,以后祖宗的规矩怎么办?”
田义一听说的对,自从天子取消朝议,与大臣面谈后,司礼监就是天子与大臣们之间的通道。一旦有人可以绕过这个通道,那么司礼监以后还有什么用,这是权柄大事半分也是让不得的。
张诚赞许地看了陈矩一眼然后道:“咱家正是这个意思。这个先例不可开,否则以后哪有人将咱们司礼监放在眼底,陆平湖就算有皇太后给他撑腰壮胆,他也不当这么办啊!”
田义道:“我看此事怕还是要找王老先生伸张,但他现在估摸着愁着如何对付林侯官,一时候放不开手来对付陆平湖吧!”
陈矩道:“天下之人,人人皆知,焚诏之事最伤的还是王老先生的颜面。只要林侯官不除,他就没办法放手来对付陆平湖,所以这一次召见,王老先生看来是要算总帐了!”
张诚道:“若是王老先生与林侯官斗下去,就算罢了林侯官的官,那么也是与百官结了仇。到时候陆平湖登高一呼,王老先生这相位就不保了。”
“那还能怎么办,能替王老先生与林侯官说和不成?”田义悠然道:“听闻王老先生是反对海漕之事的,要是林侯官一除,到时候……”
陈矩,张诚都听说田义下半句的意思,到时候海漕一废,他们每年都要少了梅家上万两银子的孝敬了。
田义说完,张诚,陈矩都对望一眼。
突然景阳宫的钟声响起,张诚问道:“这都是什么时辰了?林侯官进去多久了?”
陈矩道:“差不多半个时辰了。”
张诚看了一眼天色不由道:“都这么久了,还没半点消息,也不知谈得如何?”
二人正说话之间,一名小火者匆匆从外赶来向张诚耳语几句。
田义,陈矩但见张诚脸色一变,当即从口里骂道:“真是一帮祖宗,这些鸟言官又在闹事了!”
而半个时辰前,乾清宫里气氛是一片肃然。
但见天子一言一句间都带着兴师问罪之势。
此刻林延潮跪拜在地,若是王锡爵不开腔,他唯有暂且认个错,然后再图谋巧言狡辩,但是林延潮却没有这个担心。
但听着王锡爵开口接话道:“回禀陛下,此事责……责不在礼部。”
林延潮闻言知道下面不必自己说话了,完全看王锡爵怎么说了。
王锡爵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当初老臣在内阁奉谕,初时圣旨上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之语,以为国本之事已定,心底实是无比欢喜。后来闻之礼部焚诏之事,老臣一开始也是盛怒,心想礼臣为何如此不识大体。但后来礼部部臣科臣一并到臣之寓盛称,元子封王,从来无此事体,三王并册,名分如何能辨?并责臣蒙恩如此,万里入朝,将陛下心底所赞成之事反而弄巧成拙,令百官生疑。将来万世误国之罪皆归于臣。”
“老臣闻此深感惶恐,心想本来宗祧大计,不欲居名,故而事先不曾与几位阁臣相商此事,也没有将圣谕告之任何人,但如此物议汹汹,老臣也不由反思再三。三王并封,老臣窃以为虽合乎天理人情,但已令满朝大臣疑有二东宫之说,反而不美。历朝储位嫡出无几,即陛下十龄正位,亦未尝言待嫡也,今不法近事而援引祖训,这都是大臣们不明白的地方。”
“故而唯有杜绝百官们的猜忌,老臣唯有请皇上收回成命。”
林延潮听了王锡爵之言笑了笑。
而天子道:“三王并封之事,激起百官如此物议,朕也没有想到,但是礼臣林延潮深受皇恩,却违圣命,总而言之这焚烧圣旨必须重处!”
林延潮听天子虽说重处,但口吻却没有那么严厉。
王锡爵道:“回禀陛下,老臣这一次入朝,本望为皇上处画家事,调停众口,以报皇恩之万一。但此事一起,臣处置仓皇失措,奉行欠妥,以至于廷臣们纷纷进言,礼臣焚诏,以至于上干威怒,说起来这一切都是臣的过失,而不关他人之事。”
“但是老臣有一言不得不说,大臣们凭公心直言时政,此乃祖宗家法所许。至于礼臣焚诏之事虽是妄愚,但唐有何易于,宋有李沆,这二人都是忠勤之臣,时未见人主责之。更何况三王并封之事,本就是礼臣职责所在,办得不好也要如臣这般遭天下所指,再三慎重也不为过。臣事先未曾与礼部商议,也是臣的过失。”
林延潮听王锡爵在天子面前大包大揽,将一切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也算担负起宰相背锅的角色。
王锡爵又道:“眼下因三王并封之事,老臣倍感孤身万苦,度日如年,又遭众口所指,负此千载误国之罪。还请陛下怜悯老臣一人,若是圣怒不消,不免礼部尚书的罪责,那么臣也难以在位了。”
听得王锡爵说的话,林延潮也有些同情王锡爵处境。虽说自己辞官就是要逼王锡爵到这个地步,但是对方真落于这个境地,自己也没什么高兴的。
但是同时林延潮转念一想,王锡爵现在言辞如此恳切,你这么说等于是要借我的口向百官出面解释,看来为了保住他的身后,王锡爵也是拼了。
当然这君臣二人也是早有默契,他们演得一场好戏啊!
王锡爵这么说后,天子也叹息道:“林卿,王先生方才的话你都听见了吗?”
林延潮心道,自己又不是耳聋:“罪臣已听得一清二楚。”
天子出声道:“你既自称罪臣,看来已是知错了,念在元辅替你求情的份上,这一次焚诏之事,朕可以暂恕你的罪责。”
林延潮则低着头道:“陛下虽言一个恕字,但臣却不能问心无愧。臣为礼臣以来,无功于朝廷,臣还乞陛下罢免以清政本事。”
官员京察自劾时,都是以清政本事为名。林延潮还是用之前那个由头辞官。
“你的自劾折子朕看了,你是九卿重臣,朕方简任,岂可引例求退。若是坚决要辞,也要待此事风波过后再说,平身吧!”
林延潮闻言即道:“微臣谢过陛下。”
说到这里,林延潮这才起身立在一旁,看向座上王锡爵,但见他确实有些面色愁苦,神色憔悴。看来这些日子遭百官围攻确实不好过,所以必须在这件事上先保住自己,但将来会不会寻另个事情报复自己就不好说了。
王锡爵也道:“陛下宽宏大量,老臣佩服之至。”
天子摆了摆手道:“之前元辅劝朕行册立之事,朕其实心底早有此意,但是元辅要令皇长子先拜嫡母,随行册立,但朕思量再三,以伪乱真,非光明正大之道,故而之前谕上没有提及此事。”
“现在朕从元辅既赦了礼臣焚诏之罪,外面那几个乱说话的,朕也可以赦免,戍边可以免了。但外臣们议论不止,再三质疑朕之决定,此实为可恨。朕为天下之主,岂能容忍有人一再猜忌。”
王锡爵闻言无比伤感地道:“老臣不能为陛下排解积疑,力排横议,此乃老臣失职负恩之罪。老臣愧对陛下之万恩。”
天子摆了摆手道:“诶,先生不必过责。朕的心意你能知之就可以了。”
王锡爵道:“是老臣无能,无力让大臣们明白陛下的苦心。眼下外头争此事不仅有六科十三道礼部四司官,还有在京百官等等,臣想洪范有言,汝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反卿士,这是何意?就是皇上有疑难不决的大事,自己先谋于心,再便问大臣们的意思。”
“未免外臣说陛下独谋于臣一人,这国本之事,应下廷议让九卿科道会商,以其论定祖宗之典,答臣民之望。”
听王锡爵这么说,但见天子露出为难之色,半响后才:“若下廷议,难保不成那些官员们又以国本之事作文章,图谋拥戴,妄居定策之功。”
林延潮听天子这话深以为然,天子对于大臣们的心思是看得一清二楚的。同时这个权力不能放,一旦放了大臣们都这个样子了,以后就更站在皇长子的一边了。
这时候王锡爵没有再言,而是退在一旁向林延潮问道:“礼部以为如何?”
林延潮当即道:“臣本不敢再妄言,但是现在因为三王并封的事,令元辅受百官所指,也令陛下之初心遭人所疑,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快刀斩乱麻!”
天子闻言笑了笑道:“那林卿如何个斩法?”
“还是依照之前陛下与臣所商量的,以皇长子皇三子先后出阁读书的办法!”
天子闻言看向王锡爵,王锡爵向林延潮问道:“若是先后出阁读书,万一皇长子之事成矣,皇三子不成,那如何说?眼下百官激议,难保皇三子出阁读书时不出岔子。”
面对天子与王锡爵一人一句,不知不觉已将林延潮推到了不得不答允此事地步。
这时候换了一般官员,也唯有一拍胸脯,死命硬扛下此事。
但是如此不正让王锡爵与天子如愿了?
王锡爵因为要自己推动皇长子皇三子先后出阁读书的事,所以忍下了之前自己的焚诏打脸之事,但他渡过了这个危机以后,估计着就要秋后算账了。
更何况现在答应一时无事,但将来一旦事情办不成,国本之事的锅就要林延潮自己来背了。
林延潮沉默许久,连天子也是问道:“林卿可有把握。”
林延潮当即道:“启禀皇上,此事臣答允容易,但怕负欺君之名,恳请陛下允臣与部臣科臣商议后再作答复。”
天子闻言没有说话,而王锡爵则有些怒色。
而就在这个时候,殿外有中官禀告道:“启禀皇上,科臣们聚集在文渊阁请见元辅!”
此话一出,王锡爵不自觉地摇了摇头。
林延潮则是暗笑,这被言官三天两头堵门的日子简直不要太爽。同时也可以看出王锡爵现在处境到了什么地步,这时候自己有足够的筹码和他耗着,切不可救了他把自己搭进去,更不可出现农夫与蛇的故事。
王锡爵起身向天子道:“陛下,容老臣回去处理此事。”
天子也是有些头疼道:“一切交给元辅吧。”
这时候林延潮主动请缨道:“还请陛下让微臣陪同元辅同往。”
“好吧!”
说完王锡爵,林延潮二人从乾清宫里退出。
自有两名火者给二人打开宫门,林延潮自是落后王锡爵半步道:“元辅先请。”
而王锡爵回过头来看了林延潮一眼,目光之中很是意味深长。随即王锡爵拂袖而去,怒气冲冲地大步而去。
林延潮见此不由笑着摇了摇头,随即跨出了乾清宫大门。
等王锡爵快走到了乾清门,林延潮即加快脚步在背后道:“元辅,请留步!”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