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仍怜故乡水 论道白云生
路经峨眉,李白驻足。夜晚,但见半轮秋月。这月亮也该照着亲人吧,说不定广浚此时正在月下弹琴呢。诗成一首: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连用五个地名,却又浑然天成,不愧千古绝唱。难怪周恩来总理有一次酒后题诗,就是写的这首。
经过三峡,李白看见水流湍急。一对新婚夫妇,正要分别。妻子哭红了眼,丈夫爱怜的为她拭泪。
丈夫一咬牙,登上了小船。
那妇人喊道:“你要早些回来啊。”
“嗯,江边风大,你回去吧。”
李白有些伤感,写了一首《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李白和书童出了三峡,仰望荆门和虎牙山两山对峙,滚滚长江从中流过。
灵儿喊起来:“公子,快看,这两座山真有意思,就像门一样。”
李白说:“对啊,这里叫荆门。过了荆门,就没有什么高山了。”
天地豁然开朗。崇山峻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开阔的平野。
李白站在船上,五色云彩结成海市蜃楼。一轮皓月当空,犹如一面铜镜跃入江中。
回望来时路,不由思绪万千:别了,故乡的亲人!别了,故乡的高山!那光滑的石牛,曾给自己多少欢乐;那片荷塘,多少回把你凝眸;那深山丛中,留下几多脚印;那寺庙里,有多少回与老僧谈佛论经……然而,这一切都将远去,我会把你们留在心里。还好,有这故乡的水送行。李白已是双眼泛潮,口占一诗《渡远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沿江美丽的景色让李白沉醉。但见碧波荡漾,岸上芳草碧树,莺歌燕舞。忽见前方建筑甚密,喧闹嘈杂,原来是荆州首府到了。
荆州是唐代山南大道首屈一指的大州。而首府江陵,数年前曾是楚国首都郢所在地,也是当时的中南重镇。北去京洛,南接湘黔,西上巴蜀,东下维扬,故这里是交通枢纽。
李白和灵儿东看看,西瞧瞧。这一切,对于初出远门的两个少年,都很新鲜。大街上行人如织,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江中船来船往,一排排鸬鹚在船上待命。
忽闻得有丝竹之乐,动人心弦。向路人询问,那人看了李白二人几眼,说:“一看你们就是外地人,这儿的酒楼多的是唱曲的。本地‘西曲’,天下无双。”
两人顿觉得腹中空空,灵儿说:“公子,我饿得前胸贴后背,快找个地方吃饭吧。”
李白说:“你就知道吃。好吧,本公子也饿了,走吧。”李白便寻了家高雅的酒楼,叫了酒,点了菜。果然有两个怀抱琵琶的女子走了过来,一老一少。
那年轻女子拿一长卷,是曲目名称,启朱唇:“不知二位大爷要听什么曲子?”
李白道:“选你们拿手的来唱。”
灵儿啃着鸡腿,含糊不清的说:“对,就唱最好听的。”
李白说:“你会听吗?”
灵儿说:“公子你可别瞧不起人,我是谁啊,至少猪叫的声音和百灵鸟的声音还是分得清的。”
李白白了他一眼:“好啦,吃你的,别打岔。”
年长的坐下,年轻的站着,开始一唱一和。果然清新自然,凄美动人。
李白赞道:“好,弹得好,唱得很有感情。”
灵儿说:“嗯。”说着打了一个饱嗝,李白摇摇头。
年轻女子又唱一曲: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
我欲上蜀蜀水急,行人一去不复归。
这哀怨之曲,又勾起李白思乡之情。李白重赏了二人。
李白久久沉醉其中:民间有如此好曲,好词,我当好好学习一下。几日后,写成《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布谷飞鸣奈妾何!
李白白天四外看看,晚间学习民歌,写写诗。这天,偶遇道友吴指南。
吴指南说:“好久不见,你们这是要去哪儿啊?”
李白说:“我嘛,游山玩水,顺便拜访名流。”
吴指南说:“是该出来走走了,不要老是躲在山里,都快发霉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要不要听?”
灵儿双眼放光,问:“什么好消息,是不是有人请我们吃饭?”
灵儿真是一个吃货。所谓生而有涯,而吃无涯,做一个快乐的吃货真心不傻!千百年来,农民之所以造反,就因为没有吃的,活不下去。而强盗头子想邀请人加入,只需一句话:“小子,跟着大哥,有肉吃。”这“有肉吃”三字,确实有强大的诱惑力。
李白笑了:“不要卖关子,说吧。”
吴指南说:“你听好了,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路经此地,你想不想见他?”
李白激动地说:“真的吗?司马承祯这个人,我的老师赵蕤多次提起,我对他是仰慕已久。可是,我这样一个无名小辈,他会见我吗?”
灵儿说:“司马承祯是谁啊,怎么我不认识。”
吴指南说:“当然像他这样的大师,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到的。不是有我吗,我可以帮你引见。”吴指南露出得意之色。
李白竖起大拇指,说:“真够朋友。走,我请你喝酒。”
吴指南说:“恭请不如从命。”
灵儿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司马承祯到底是谁啊,吴大师,给我讲讲吧。”
吴指南听称他为“大师”,很享受,微眯着眼,说:“好吧,那我就跟你说说:
司马承祯字子微,号白云生,是个传奇人物。
蜀中有个女道士,名叫谢自然,曾碧海泛舟,欲觅蓬莱仙岛拜师求道。船行途中,突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船被吹到一山下,被一巨石所挡,方停下。这时,山上一神仙指点谢自然:天台山的司马承祯身居赤城,名列仙班。蓬莱山隔弱水三十万里,船不可近,你还是找司马承祯,拜他为师吧。女道士听他的话,投在司马承祯门下,潜心修炼,终成正果,白日飞仙。”
灵儿一拍掌,惊呼:“哎呀,不得了,是神仙啊,我想长生不老,我可不可以拜他为师?”
吴指南摇摇头,说:“别痴心妄想了,他不会收你的,还是安心做书童比较好。”
灵儿问:“为什么啊?”
吴指南大笑:“因为你太笨。”
灵儿撇撇嘴:“不收就不收,有什么了不起,我家公子如此聪明,肯定一学就会。公子学会了,就会教我。对不对,公子?”
灵儿摇着李白的手撒娇。
李白和吴指南相视一笑,说:“再说吧,看你听不听话。”
“我发誓,在这个世上,我最听公子的话。”灵儿以手指天。
又有人说司马承祯活了100多岁,收了七十多个弟子,有一日,对弟子言:我自玉霄峰修道以来,东望蓬莱仙岛,常见真仙降临。今有神仙唤我,我去了。说完气绝,身体不见,只留下衣服。
司马承祯是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师从潘师正。司马承祯学识渊博,文采出众;擅长书法,犹精篆体,号称“金剪刀书”。玄宗甚为赏识,曾令其三体写《老子》。
武则天诏司马承祯入京受封,不赴。后睿宗亦召他入京,司马承祯见其向道心切,便来到京城。
唐睿宗请教阴阳术数和道理,司马承祯答:“如老子《道德经》上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睿宗接着问:“先生说养心以无所之为为贵,但治国也如此吗?”
司马承祯道:“修身与治国,道理一样。《道德经》云‘心精恬淡,神气索漠’。万事万物,顺其自然,做到毫无私心。《易经》中说:圣人品德与天地同,无所作为的法则,是治国之本。”睿宗点头称是,欲封爵位,司马承祯坚决推辞,睿宗赐之宝琴花帔。司马承祯离开京城时,王公大人俱来相送。
当时,司马承祯的好友卢藏用,也很出名,隐居终南山,皇帝诏之入京,授之以大官。卢藏用劝司马承祯留在终南山,司马承祯说:“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一条做官的捷径罢了。”卢藏用羞愧难当,再也不敢挽留。这就是终南捷径的典故。
司马承祯门庭若市,荆州的达官贵人,来求的无非是长生之诀。司马承祯推辞不了,只得敷衍了事。这一日,道友吴指南引客求见,并呈上名刺,上书:“峨眉布衣李白。”
吴指南说:“我这位朋友虽然年轻,但才华横溢,曾师从赵征君,尤喜老庄学说。”
司马承祯吩咐弟子:“快快有请。”稍时,一少年翩然而至,果然好丰采:亭亭如孤松独立,朗朗如玉山上行。谈吐之间滔滔不绝,如飞泉瀑布;言辞之中妙语連珠,却又一言中的。不求长生术,不说客套话,但请赐教老庄学说。
大师饮一口茶,问:“不知阁下以为‘道’为何物?”
李白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天下母,可谓之道。”
“常人以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你作何解?”
“此言差矣。‘无为’是不违反自然,‘无不为’是不主宰自然。道虽然生长宇宙万物,但从不主宰他们,所以人应该过自主的生活。《易经》云:赞天地之化育,是说人应帮助天地调整各种关系,使其和谐相处,不能逆道而行。”
“故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其一焉。你对‘无为而治’怎么看?”司马承祯问。
“窃以为以之养身,便如太阳朝升暮落,如四季循环,草木凋零。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以之为文,当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以之治国,便应顺应民情——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就是无为而治。”李白侃侃而谈。
司马承祯连连点头:“好,很好,有见地!我观你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既然志同道合,可以与君讲道也。”
司马承祯仔细打量李白,说:“我见你眉宇之间英气勃发,言谈之间不忘国家。以君之才,又值盛世,必有番作为。等你功成扬名,可来找我。”
李白心有疑惑:“我到哪里找你呢?”
司马承祯哈哈一笑:“岭间白云,松间明月,无往而不相逢。”
李白也哈哈一笑:“多谢大师指点。”
《坐忘论》是司马承祯的代表作,他对这个晚生其为赞赏,摘取精要,授之。书中论述修道七个步骤:“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李白悉心以学,最后拜谢而去。
深夜,李白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这些年来,少有人可以和自己如此开怀畅谈,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如果说自己是大鹏,那么无疑司马承祯便是识大鹏、知大鹏的希有鸟,于是写下气势磅礴的《大鹏遇希有鸟赋》:“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
当时的司马承祯是帝王师,名望已达顶峰,他很看重年轻的李白,把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包括自己)列为“仙宗十友”。
李白当然没有忘记这位老前辈。后来,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等人同游司马承祯最后的修道处——王屋山阳台观,李白瞻仰了道观内墙上司马承祯亲手所画的巨幅山水壁画。画中高山巍峨,烟雾缭绕,仙鹤引颈,涧壑苍松,而此时司马承祯已经仙逝,空留回忆。李白百感交集而作《上阳台》四言诗,并亲笔书写成帖,以此来纪念这位老师和忘年交。
这幅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目前珍藏在故宫博物馆。《上阳台帖》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上阳台帖》用笔开合自如,行云流水,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飘逸之态跃然纸上。《上阳台帖》引首有清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后纸有宋徽宗赵佶、清乾隆皇帝题跋和历代名人印款。《上阳台帖》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新中国成立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可谓是国家顶级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