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收拾残局
第二十七章收拾残局
五个炸药包被扔到坑洞口中,五名爆破组成员刚跑出30步远,五声几乎连在一起的爆炸巨响就在他们身后响起,坑洞口腾起一蓬白烟,地上传来激烈的震动差点令五名爆破组成员站立不稳。
泥土扬起,残肢断臂飞起,关键的是,坑洞不出所料地塌了,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东吴兵。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里的战斗结束了。很快,刘厚听到第二师驻地也爆发出一阵巨大的爆炸声,看来那边也将坑洞口炸塌了,这也预示着整场战斗即将结束。
在两个坑洞口都被砸塌堵上后,没过多久,蜀军营盘外面疯了一般进攻的东吴军也停止了进攻,缓缓地撤回城里。应该是他们收到地道偷袭失败的消息,不得不退兵。蜀军在这次被偷袭的战斗中损失惨重,无力追击,只能让东吴军从容返回城里。
郭攸之安排人加强警戒,打扫战场。鉴于东吴人很可能还会从地下突然杀上来,郭攸之命人在营盘周围埋了很多瓮,并安排士兵十二个时辰日夜不停通过这些瓮探听地下的动静。
一般来说是守城方害怕攻城方挖地道,所以采用瓮听的办法监测地下的动静,这次竟然反过来,攻城方要布置瓮听,世事无绝对由此可见一斑。
很快,战报就呈了上来,放在刘厚的案几上。刘厚咬牙切齿,紧握着的拳头将案几擂得山响。即使早有心理准备,这次己方一定会损失惨重,但是,看到那些损失数字时,他还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次被偷袭,蜀军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藤甲兵死伤超过七千名,主要集中在兀突骨的第二师,也即是说,第二师半个师没了。
因为事发突然,第二师大部分藤甲兵没来得及穿甲就投入战斗,没有藤甲的保护,在东吴优势兵力的打击下,有这么大的伤亡一点也不奇怪,如果不是这些蛮人出身的藤甲兵够勇够狠,差点就挡不住了,那样的话,第二师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让刘厚心痛的是,火枪兵也损失了将近两千人,一个团还多的兵力没了。有不少东吴兵突破了蜀军的围剿,闯到各个营盘去杀人放火,一些士兵还在睡梦中就被火烧死或被砍死,有些火枪兵虽然醒来,但是还没来得及给枪装膛就被到处乱窜的东吴兵杀死。
原本俘虏的三万丁奉部下,在这次大乱战中逃掉了一半,剩下的只有一万多人。对于其他人来说没有一点用处的俘虏,在一向重视人口资源的刘厚眼中无疑相当于私有财产。
逃掉了一万多俘虏就等于失去了一万多壮劳力或战士,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损失。
另外,还有无数帐篷、辎重被烧毁,幸好蜀军扎营很讲究防火,有方方面面的措施避免一处着火蔓延到其他地方,这才没有被东吴兵火烧连营。东吴兵通常点燃了一个帐篷后,火烧完这个帐篷就完事了,其他帐篷和这个帐篷隔着一定距离,不会被这个点燃的帐篷连累。这一点使得放火的东吴兵很是郁闷。
这次东吴的偷袭行动,造成了蜀军约五分之一的战损,hong军遭受出道以来最大的损失。这次偷袭行动充分展示了陆逊的军事才华,也奠定了他在偷袭界里不可撼动的地位。本来在上次白衣渡江偷袭荆州那一战是他一战成名、奠定地位的一战,可是被先知先觉的刘厚破坏掉了。
这一次,他再次策划了一次出色的偷袭行动,造成蜀军大量损失。如果他不是遇到hong军这支强大的超出这个时代很多的超级强军,这次的行动一定能取得完满的成功,将敌人全歼。
正是遇到这支强得不像话的后现代军队,东吴军虽然取得了很不错的战果,但是自身的损失也很巨大。人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他们杀敌一千,自损五千。
这次蜀军打扫战场,在蜀军营地当中,清点出来的东吴军尸体就有两万多具,而在营地外围,尸体更是多达三万。也就是说,东吴军在这次行动中,最少损失了五万人。
这个数字的确够吓人的。蜀军和东吴军的交换比达到了1:5。这场仗看起来是蜀军胜了,东吴军吃了大亏,其实不然。东吴军有14多万,蜀军才4万不到,东吴军死五万人,死得起,蜀军死一万人未必死得起,别忘了这是在东吴的地盘作战,东吴补充军队很容易,蜀军要补充就难得多了。
如果不是靠着这种偷袭的手段,东吴要取得5:1的交换比根本不可能,蜀军之前和冷兵器部队的作战,常常能打个100:1的战果出来。消灭敌人五万人的部队,hong军战损不过五百人。
如果那场战交换比达到30:1,那就证明这场仗是很失败的,如果低于10:1,那对hong军来说,无疑是惨败。所以,这次被偷袭,是刘厚和他的hong军遭遇到的最惨痛的败绩。
不管刘厚再恨、再气好,日子还是要过的,幸好有郭攸之这个很理智的成年*人将后续各种事务安排得整整有条。对于东吴人那五万尸体的处理很简单,蜀军没有义务帮他们掩埋。郭攸之从辎重队调来大量马车、牛车,将尸体运送到长沙城东门,就地堆放在城门外,堆成一座几层楼高的尸山。
为什么选东门呢?因为郭攸之算过,这个季节长沙城刮东风,将尸体堆在这里,尸臭会随风飘进城里,导致城里“香飘万里”,如果东吴人不及时处理这堆尸体,很有可能造成城内瘟疫流行,而这里离蜀营很远,不会对蜀营造成丝毫影响。
蜀、吴双方很有默契,处理尸体时没有互相攻击,蜀军的马车将尸体运过来,城头上的东吴军没有放箭。后来城里也派出民夫,在城外择地挖坑掩埋。蜀军运送尸体足足用了五天,而东吴人又多用了五天才掩埋完尸体。期间双方都很平静,没有发生任何冲突。
对于东吴人的尸体处理简单,但是对于自己人的尸体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刘厚下令择一处风水宝地,修建一个烈士墓和一个七层的宝塔,将这次阵亡的将士好好安葬在这里,并刻石为碑。
碑中详细描述了这一次大战,并要求以后长沙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每年春秋二祭,均要亲临烈士墓,祭奠这些英烈。好让这次大战牺牲的英烈能随着国祚的绵延,永享血食,香火不断。
这个工程就有点大了,本来刘厚是想用花岗岩石来修建烈士墓和宝塔的,可是在这个没有机械动力的年代,采石刻石工程不是一般的大,估计几年都未必能完工。在郭攸之的苦劝之下,才改为和泥烧砖,用砖头和水泥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这才使工程大大加快。
幸好有接近一万五千的东吴俘虏,使得修建这个工程的人手很充足。刘厚先在这些东吴俘虏中招募士兵补充各支部队的战损,尤其是第二师损失过半,急需补充新兵。
刘厚开出的饷银非常优厚,比这些东吴兵原先在东吴当兵得到的饷银多出一倍不止,这使得不少俘虏都心动了。加上刘厚这次修建烈士墓和纪念宝塔,不但使蜀军上下感动异常,连着这些东吴兵也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从来没有一个将领那么在乎、那么尊重自己的士兵,很多士兵战死都是被往野外一丢了事,好一点的能得到安葬,那也是席子一卷随意挖个坑埋掉而已。哪里见过有这么郑重其事,修个烈士墓和宝塔,再这么隆而重之安葬的。
不但有碑文讲述这场大战,每个士兵的名字都会被刻在石碑上,接受千百代太守、官员和百姓的祭奠和供奉。这份哀荣,别说是一般的士兵,就算是那些高官也不敢想像自己死后能拥有。这样的主公不去效忠,还能效忠谁?
于是乎,招募士兵的事情一公布,很快就有五千多人报了名,愿意转投蜀军,为太子效力。如果不是其他人有家有口在东吴,担心归顺蜀军家人会受到牵连,相信还有更多人愿意投入蜀军。
刘厚将这五千人给了兀突骨,补充他那巨大的兵员缺口。其余不肯入伍的一万俘虏,刘厚让他们去修筑烈士陵园,修好后,他们将被编入朱褒的辎重队。
接着,刘厚又按惯例从朱褒的辎重队抽调人手补充到其他受损的部队。其中两千人补充到藤甲军,两千人补充到火枪队。
火枪兵第六团本来就是预备队,他们经过长期的使用火枪的训练,早已经是合格的火枪手,不过因为没有那么多火枪装备,所以平时只能作为火枪队的预备人员。现在各支部队都有损伤,正好将他们转为正式火枪手,分配充实到第一到第五团中去。
而新从辎重队招募过来的新兵,就重新组成新的第六团。这样一来,整支火枪部队的战斗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平时战斗,主要是第一到第五团的事。而第六团的新兵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又是一批合格的火枪兵。
刘厚觉得这种预备队的形式很不错,在部队受到一定损失后,依然可以迅速恢复部队的战斗力。他打算在藤甲军中也实行这种预备队制度。
藤甲军这次的损失实在太大,整体的战斗力无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第二师,大量的新兵充斥,没有一定时间的训练,相信无法恢复以前超强的战斗力。幸好这些补充回来的新兵以前也是当兵的,多数是原来在东吴军中的精锐士兵,他们还是有不错的军事素质的,不像平民百姓那样,要从头训练。
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训练他们熟悉蜀军的军令、军纪、军规,这些东西在hong军系统中有点复杂,要将他们训练到令行禁止一点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