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如果这样读石头记 > 第3章 003 俗人,仙人

第3章 003 俗人,仙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二回结束,张如圭出场。

说书人每次故事结束时候,为了抓住听众,会留下悬念,下次还来掏钱继续听。很多故事,都是在结尾处埋伏笔。在古典小说里面,受到传统说书人的影响,也以这种伏笔方式来进行回目的构架。只是现代,我们在网上看全本小说,或是全集的电视剧,已经体会不到“且听下回分解”那种等待的乐趣。

原来张如圭(长如鬼,曹雪芹对这些名利场中的人,还是不待见,取名字都带讽刺)给贾雨村带来一个好消息,“他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原来是皇帝隆恩大开,让以前革职的官员,有重新做官的机会。注意,这只是一个重新做官的机会,并不等于重新做官。就好比你有驾照,并不代表就有车开一样。这只是一个从业资格证,缺了它,不能就业,但是有了它,不一定就找到工作。

冷子兴头脑比较快,建议贾雨村,通过林如海,与荣国府贾政搭上关系。后来贾雨村依冷子兴言,果然重返官场,而且一路官运亨通。

林如海作为底层贾雨村与上层贾政的桥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五代为官的的家庭,林如海的教养,说话的语气,那是相当的得体。明明是贾雨村求他,他却客气说报答对林黛玉的教训之恩。这就叫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帮了别人,一定不要让别人难堪,这是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读到这里,我常常反思自己,对人施以援手,如果整体天在嘴边,估计会让人心生反感,如若不收敛,说不定会带来杀身之祸。三国时候,曹操小时候的玩伴许攸,从袁绍阵营投靠了曹操,使得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袁绍一蹶不振。于是许攸自以为立了大功,时不时都在曹操面前卖弄。又是哥们又是功臣,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在公开场合,大叫曹操的小名“阿瞒”,进冀州城,当着众人对曹操说,没有我许攸,阿瞒你怎么能进到这城门。所以,许攸的下场,你我都知道,只有去死。

每次看到这些,我都心有余悸,即使在如今科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要遵从人性的准则,不可率性而为。

这里顺便讲一下古代人的姓氏名字。其实,古代的名,就以曹操来举例,姓曹名操,字孟德。曹操的长辈叫他,就可以直呼曹操。曹操自己,也可以自称“操”。而平辈之间,是不能直呼名字的,只能称呼“孟德”。而晚辈,就只能称呼他的官职或者老师之类的恭维话。所以,与外人交往,直呼姓名,是非常不礼貌的一件事情。所以贾政他们,称呼贾化为“雨村”,是因为“雨村”是贾化的字。

然后说贾政。当贾政读到林如海的介绍信,再与贾雨村相会言谈,一样是客客气气,礼贤下士。更比林如海还客气了三分。更何况贾雨村还是喝了一肚子墨水的读书人,贾政就更为欣赏。在贾政的帮助下,贾雨村谋得了一个“金陵应天府”,大概就是从县长到跳到市长的位置了。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浒传》《金瓶梅》这些民间通俗小说里面,官家都是十恶不赦的。只要一说到官,好一点的,就等同于暴发户,至于坏的,就是黑社会大哥。而《红楼梦》的曹雪芹,是在极其富贵的人家长大。所以,透过他的文笔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代康熙年间,这种世代为官的家族身上,尤其是一个家族中,比较有话语权的家长身上,其实是培养出了一种贵族精神,至少为人处世上,是比较温文尔雅的。估计林如海,贾政之流,即使不欣赏贾雨村,不做任何提点,一样会客气对待。对人客气礼貌,已经作为一种性格精神,融入他们的骨髓里面。

也就是说啊,民间想象的官家言谈举止,是和真正的官家言谈举止,差别太大。

因为我也是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别说没见过县长,连乡长是啥样,我也没多大机会见到。从小到大,当过最大的官,就是小学时候的“小队长”。所以,贾雨村重回官场,在这里就告一段落,不做过多分析。

跟随贾雨村到荣国府的,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那我们就来说一下她。

黛玉的母亲去世后,林如海一个大男人,忙于政事,不便照顾女儿。于是,就委托贾雨村,领着黛玉去投靠荣国府。一路走来,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荣宁二府占地之大,以及贾府迎接一个外孙女的排场,是多么的讲究。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就是那颗绛珠草转世,用一生眼泪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她的出场,就得以眼泪方式进行。

荣国府的老祖宗贾母,是贾敏的母亲,林黛玉的外祖母。贾母一见到黛玉,就搂在怀里哭。古今都一样,说起外婆,总有一种好像比奶奶更亲切的感觉。别问我为什么,我只知道有《外婆的澎湖湾》,没听到《奶奶的澎湖湾》。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这个话题,进行延伸探讨。

贾母抱着黛玉哭,一方面,是疼惜外孙女,估计还有一方面,是思念已故的女儿。把这些思念,一并累积到黛玉身上,只能通过哭泣来宣泄情感。哭过以后,贾母发话了,因为黛玉远道而来,让家里的姑娘们今天不上学,陪着热闹。

细节,还是细节,包括贾家的长孙媳妇李纨,父亲是国子监祭酒,诗书之家的传统使她有了读书的机会,但父亲并没有对她刻意培养,“无才便是德”就是对她的要求,她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做符合传统道德的贤淑女子。取名“纨”的意思,就是细绢,细的丝织品。可以看出,就是让她学女工活的。

但是,贾府的女孩,却是要读书识字的,这显然与别家不一样。可以看到,贾府对下一代的品格培养,还是非常重视。对女孩如此,男孩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贾宝玉正经书不好好读,不受贾政的待见,也在情理之中。

通过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贾母的样子,看到贾母身边的丫鬟打扮穿着。但是,对黛玉,仅有“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这一句话。穿什么衣服,五官什么样子,统统没有描写。在曹雪芹看来,林黛玉就是神仙气质。这种仙气,与世无争,自然不用在外貌上进行描写烘托,已经够了。

《红楼梦》曹雪芹对黛玉气质不露痕迹的描述,是高明的,成功到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黛玉,都是神仙一样的存在。类似的描写也有。我们举个例子,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面,第二章,段誉掉进洞里,遇到“神仙姐姐”,对神仙姐姐,也没有具体外貌的描述,更多在于气质的描绘。在对“神仙姐姐”雕像的描写中,也是更多让雕像材质呈现出一种皮肤的触摸感。

回到章节中。贾母黛玉刚哭过一回。被众人劝住,王熙凤登场了。

有太多的作文技巧,分析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此,就不重复进行分析了。与黛玉出场的忧伤、空灵相比,作为贾府管家的孙媳妇,王熙凤的出场,是光彩夺目,热闹非凡的。人人在贾母面前,大气都不敢出一声,王熙凤却是大大咧咧,一副周星驰《功夫》里面包租婆的感觉。当然,通过曹雪芹从头到尾的描写,凤姐的的确确是个大美人。

贾母把王熙凤介绍与黛玉认识的时候,用了“凤辣子”“泼辣货”这些看似贬义的字眼。这说明,贾母对王熙凤与其他人不一样。贾母看似损她,实则最是喜爱。只有越发亲密的人,才越容易用这种以贬为褒的字眼,作为玩笑。

王熙凤为什么会赢得贾母的欢心呢。八个字: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外加四个字:乖巧能干。以后阅读,大家可得留心,贾母喜欢什么,王熙凤就顺着说什么、做什么。

凤姐刚见到黛玉,就拉着她的手,仔仔细细打量了一遍,称赞黛玉标致,恭维是更像是嫡亲的孙女。我们不知道凤姐是否觉得黛玉果真如此好看,但是她的过场,是做足了的。“仔仔细细”打量,说明了是用心,如果拉着手就直接称赞,那就是明显的客套话,不会让人受用。要让人心里舒服,一定要用心待人,如果敷衍称赞,估计贾母也不会在意。

凤姐拉着黛玉哭,怜惜黛玉命苦,于是贾母开玩笑,说她们刚止住哭,凤姐又来招惹了。凤姐“忙转悲为喜”,说“看了林妹妹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这哪里是忘记老祖宗,这简直就是活脱脱的演技派。

接下来,有一段王夫人与王熙凤的对话。先理清一下她们的关系,王熙凤是金陵王家,嫁入贾府的孙媳妇,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也是王家嫁入贾家的儿媳妇。也就是,王夫人是王熙凤的姑姑。

王夫人接下来就问凤姐月钱的事情。这月钱,大概就是贾府这些公子小姐们每个月的一些零用钱。因为黛玉以后住在贾家,那么也要和其他小孩一样,发放月钱。凤姐把这事情,处理的滴水不漏,这段末尾,看到“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可见,亲姑姑这样问她,其实是在众人面前,最重要的是在贾母面前,让当家的凤姐有个交代。

接下来,贾母命黛玉去拜见一下贾赦、贾政两位舅舅。以及后面写到贾府的饭局。

通过林黛玉路上的见闻,勾勒出贾府的大致布局,描写富贵人家是何种摆设装饰,绝不是暴发户那样的金玉满堂。当然,两位舅舅都推辞不见,传话很客气。因为是长辈,所以,与黛玉见不见,并不会影响到礼节。但是黛玉是晚辈,在礼节上,一定要去拜见。

其中,有一个佣人传贾赦的话,黛玉是站起来听的。因为传话的人,这时候,是传的长辈的话,黛玉作为晚辈,就要行晚辈之礼。所以,黛玉是站起来回答的。就好像传圣旨时候,即使皇帝不在现场,但是传话的人,是代表皇帝,那么,臣下就要按君臣之礼来接见。

注意一点,作为外人的贾雨村,在贾府是受到贾政的接见,作为侄女的林黛玉,反而没见到亲舅舅。这其中的细节,是值得玩味的。

贾母吃饭,儿媳妇,孙媳妇,是只有伺候的份,不能上桌。小姐公子们,是能上桌吃饭的。只有伺候了婆婆吃饭,媳妇才会一一回去吃饭。

这些家教细节很多,以后会不断的看到。在纯细节很多的章节,会专门拟定一个内容,来进行《红楼梦》细节之美的探讨,这里就暂时打住。

这么拖拖拉拉一天下来,宝玉终于出场了。黛玉第一眼见到宝玉,觉得似曾相识,而宝玉第一眼见到黛玉,也说见过的。他们当然见过,他们可是“仙缘”,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黛玉是绛珠草转世。

不管神话故事多么玄乎,其实在生活里面,似曾相识的人或者事,都在不断上演。

宝玉一见面,就给黛玉取个字号“颦颦”,看来黛玉有西施皱眉的美丽。引经据典,说是出自《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宝玉的妹妹贾探春,立刻揭穿他,说哪里有《古今人物通考》这本书,这分明就是杜撰的。宝玉回答很有意思,他说除了四书,杜撰的也太多了。

读到这里,我想到以前写作文,当时老师教过,议论文要引用名人名言。于是,我大把大把的把自己说的话,安插在爱因斯坦、牛顿、培根等等等等这些名人身上,作为论据。反正他们一辈子说那么多话,谁又能记住他们的每一句话?当时同桌还夸我牛逼,能记住这么多名人名言。

接下来,宝玉要犯病了。他问黛玉有没有玉,然后发现只有他是衔玉而生,于是就要把玉给摔了。并说“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在这里,透露出宝玉的一种性格:作为富贵公子,他觉得人是不分高下的。对人没有分别心,这在现在,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见识。即便到今天,我们对于长辈晚辈,上级平级下级,谁又能真的没有分别心呢?

劝住宝玉后,贾母安排黛玉的住宿。

细节,还是注意细节,贾母说“等过了残冬,春天再给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残冬,大概就是阴历十二月份。于是,宝玉和黛玉,被安排到一间屋子里面。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曹雪芹描写事情,从来都不是我们传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粗暴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把这些讯息透露出来。正如第二回里面,冷子兴透露出宝玉约十岁年龄。那么,我们就知道,这时候,十岁左右的黛玉,在冬天进了贾府。

十岁,我不确定,是不是满满的十岁,还是虚岁。如果是虚岁,他们的实际年龄就更小了。所以,两个小孩,是在一个房间里面长大。

黛玉第一次与宝玉见面,因为宝玉摔玉的事情,晚上,黛玉又开始哭了。当然,我们知道,黛玉就是下凡来还眼泪的。如果她不哭了,那就得回天上去了。但是,我们都是无神论者,哪有神仙鬼怪。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各种性格的宽容之心。

如果谁家有个小孩,整天动不动就哭哭啼啼,那么不是脆弱就是心理有病,这的治。而曹雪芹却把黛玉的哭泣,当做是一种仙缘。这就是一种对美欣赏的境界。如果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后面还可以看到,宝玉对人对事,不管是王爷丫鬟,还是学霸学渣,其实都是一种欣赏或是包容。

PS:如果大家觉得不错,请收藏同名作品《如果这样读红楼梦》,QQ文学里面直接搜索就行啦,谢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