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第三十话 周子律
序
现今小儿稚龄一十九,屈指算来已然青年。然学书一十二年,令我心灰意懒,不知何为。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光阴荏苒,转瞬泯灭。而今家中之父,将近晚暮,年迈体衰,不肖之子心懒意舒,怅然有失。这样的心态,与我倒无关得失,但每念及父数十年来养育之恩,一点一滴的注入我的体内。思之无以为报,便泪如泉涌,辗转难眠,悔恨纠结,难解难分。
每每仰天长叹,痛心疾首,常规劝自己学为好人,克己自律,然不出月余,心劲全无,似此一曝十寒,总令人摇首叹息。
或曰:“何苦绞心裂肺,憔悴容颜,不若整日恬然寡欲来的得清闲安适。”。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了,我虽愚钝,略有小志,不求锦衣玉食,不羡权高势大,我所慕者,乃为游于无形,心安体健,此乃小求。小求求一己之安,大求求天下之安。但我亦知唯有先安己,方可安得天下。
古之高节聪慧之士言:“清流急湍”、“茂林修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真是高雅清淡,难有的佳境。此等佳境令人憧憬。小儿从未见到过,故而常有轻蔑之意,总肆言古人之假态。但虽未亲历却能想得到,加之妙语传神,想想也是不无滋味的。故一己之安乃是心安。
想得心安未必要往深山大川,与鸟兽为伴,和日月同眠。这只不过是一种小手段。昔人有言:“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象无形,********。”。避得了市井,却避不出大千。高山流水虽令人心驰神往,管弦呕哑却也另有一番味道。
故智者:水来不避,祸来不躲;慨然迎之,顺其自然。是以圣人之居无安无危,无此无彼,无静无躁,无乱无整。引沟疏水,便解洪水之患,充耳无闻,便避大千隐于无形,此乃大智。故安心之法乃是将心隐于无形,不论市井深山皆能通大道。
小儿试想,有此种心境,推己及人,定可安天下人之心。这是我的小志向,我不知道他是大是小,我的志向也就是这样了,无小大之言,同时这也是我写《周子律》的根由。
只此以为序。
第一隅
花落无声因其轻,
水滴石穿因其恒。
岁月有恒,成就万物,新陈交更,俱在其中。
————概念语
举目远望,千万间房舍尽收眼底,但你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新奇与激动,这自然是对于你熟知的建筑而言。然而若是让一个久居陋室僻巷的村野之人,偶见上海金茂大厦或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我想没见过的人,即使他再有定力也不免会有些感叹,更何况是一个久不问世事的乡野村夫啦!
新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的心弦,这自然是自然不过的了。但是倘若偶有一人在买可乐的时候又中了一瓶,此人虽然知道自己中了一瓶,但是他毫不理会将写着奖一瓶的瓶盖随手扔向他处。这时一小儿将其捡起刚欲放入垃圾桶内,猛然看到瓶盖上奖一瓶的字迹,心中凛然一颤。看着扔瓶盖的人已然远行,于是小童手持瓶盖,大步迈进超市兑出一瓶可乐出来,脸上现出欣喜的面色。
朋友不解此人为何将手中中奖的瓶盖随手扔掉,于是就向他发问。扔瓶盖的人解释说:“一人一瓶就够喝的了,再有一瓶岂不是多了,岂不闻‘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朋友方知此人恪守的是中庸之道,正好便是美,不可增不可减。人间之事多是:增增减减的修正。现在我们再去理解他扔掉带有奖一瓶的可乐盖子的举动,应该可以很自然的接受。
人有参差,物有不同,究其根由总会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归属。况且人的着眼点有高有低,有此有彼,不一而足,故而人的行为自然有异。没有不朽的建筑,没有不凋零的花,更不会有与世俱存的某一个人,经久而损,理之至然。
人生世间,循环往复,有人守财一生,有人守义一世,又有人守孝一辈子,更有人不知丁卯,荒唐寂寥,试想此中必有根由。守财之人,因其爱财,以财为万事之首,每遇事必虑财之进出,故而随财而亡;守义之人,定惜其义,以义为万事先,每逢事必将义字提在心中,故而辨别是非的准则自此而出,虽各有不同,终其一也,也是殊途同归,两个字“在乎”。这是人性其中之一的优点,但也是缺点,所以解决这类问题、就这种人性完善的方法就是:将着眼点移向他处,自可迎刃而解。
人之若水,水本无形;有形之谓乃是盛水的器皿,或者说是人的定位——恰当的定位。这和人的某些东西相像,或者说是人和这其中的道理一样。只有当你有了盛你的器械的时候,那时候你的所谓便是盛你器械了.。有人问“什么是人呢?我是什么呢?”这就有待于盛你的器械来给你答复了。人本无异,因其所受的约束有所迥异,所以才有了偏正。
上古有鲧治水,以垒土沙石塞之,虽能挡其一时,但经久俱废。土筑之堤岂可将水永远固于此处?这当然是不行的。既然土筑之堤经时而消,使民复遭洪水之祸,无法将民众的生命财产挽在洪水之外,按照当时的规矩便搭上了性命。
其后有其子大禹治水,察其父治水之弊,仔细的勘察,掂量水之轻重费时许久才恍然悟出治水之法门。大禹引沟疏水,将水势分散,用逐一消减水势的方法为人们解除了忧患,禹也因此而被荐为古帝。
我知物行有常,勉强是行不通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放宽,任其所为,收于当收,止于当止,才是大智。顺藤摘瓜,遇坎而绕,似此这般如庖丁解牛,依其纹理更无祸福之说。事有根由,依理寻之,定能了然于心
第二隅
宣言式:
河海翻腾,波涛惊,激起千层浪。猛抬头,只手破苍天。
皎洁月夜,物候安,总盼微风起。人不眠,仰首问坤乾。
啊--我要呐喊,我要用光明充彻整个心胸,所以黑暗注定不能停留。
——概念语
当生命是一片空白的时候,所以便有了拼搏的资本,因为他正在准备着填塞价值。当生活是一团黑暗的时候,所以应该庆幸,因为生活的曲线便有了向光明跳动的必然。生命每日都要与太阳亲触,他吮吸着阳光的菁华与营养,继而指挥整个有机体的运行。
生命的诠释在于运动——协调、循环的运动,只有在运动中守着平衡,生命才会有活力与热火般的血液,而且他每天都会摄取适当的食物、能源,这样才可以维系整个系统的运转。只有当所有的条件与程序完备之后,才可以将生命推向永恒。
描述:
清白洁净的空气中摇曳着绿色的有机体,承受着岁月齿轮的碾压,消耗尽最后一丝气力慢慢的向萎缩靠近。为了能维系你自己虚弱身躯的正常运转,他发出声嘶力竭的求救信号,让太阳知晓他正在枯萎的边缘。随后,七彩的光扑面洒将下来,笼罩了自己的身躯,唤醒了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将每一根神经融化。啊!!亲爱的太阳,看!那生命正在复苏,一点一点的舒展着虚空的身躯,继而重回到活力的怀抱。生命就是这样一次一次的重复着、运动着,抵抗岁月无情的侵袭与打击,终于在无知处走向消亡。原因很简单,是因为生命中接纳太阳七彩光的器械已经陈旧,再也不能将太阳伟大的普施化为抵抗岁月的力量,所以很安然的走向死亡的深渊。
要相信自己的生命,生命很像一只刺猬。挑剔的外表下蕴含着温暖着的血液与活力,只有自己的同类,才可以最明晰的感知彼此的存在。所以生命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辨识物我,以便吸引自己的同类。然后在自己的身边形成磁性的感应团,释放出生命的真实意义,感知生命才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生命站在山脚下,如果他决定要上山,那么山顶便是他的必然立足点;生命的无知,便注定知与识是生命的栖息地;生命的暂时停歇预示着他将会有更多的远足。
亲爱的我们啊!让我们来感知生命的存在吧!不要让生命休眠,让生命运动起来吧!要相信生命在潜意识中发出的呼喊,无论是拒绝还是接受,都让我们遵从他那善意的指示吧!
第三隅
油水两世界,上一层,下一层。
拈住自己的心,追着岁月飞驰。
——概念语
河流尾随着晨钟暮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流向无知处。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梦,然而他们却依然故我的流着,不知疲乏,安然闲适。在我们的眼中折射出别样的美丽——永恒。
春花柳绿,迎春而绽,随着寒冬的逝去,接踵而至带来了在寒冬中用私藏的体温毓出的红绿,他们是那样的撩人眼球。人说:“啊!好美!多有生机!一年一度春柳绿,跃出秋冬别样红!肯定是为我而来的!”。真的是这样的吗?当你失去温度僵直的身躯:无声无息的躺在小匣子里的时候,不知他们是否光顾过你那无机的生命呢?看来他们有他们的所谓,他们不为伊存,不为你亡,而你的生死也无关乎他们的得失,这便是生命。
由此而知,生命之中没有后退,只有前进。生命伊始便已注定你要一生追逐。
生命的装饰是活力,是绿色,是一种勇往无前的细水长流,而并非人们口中所谓的惊涛拍岸,转瞬泯灭,而是一种永恒的美。
水煮而沸,水在备受煎熬中挣扎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欢欣,没有鼓舞,他那跳动的生命将自己推向永恒;月盈则亏,秦时明月古今仰望,或盈或亏,演绎着神秘与感叹,没有更变与踌躇,把流光华彩涌向世界,众人仰望无不欣然感叹!“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非之而不加沮。”无彼无此,无知无求定乎天地,实是世间之大奇迹。这种永恒与无悔大概也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的到其中的滋味。
草萎而枯,绿色的有机体,无声无息,悠悠远行,什么春秋战国,什么秦皇汉武,又有谁能够遏制的住这种永恒呢?野火焚之不尽而春来又生,任你谁能有这般的能耐呢?正所谓“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人在他的面前只能在泯灭中发出声嘶力竭的呼嚎,这呼嚎声也只能是吹吹灰尘罢了,还能有其他的意义吗?这种垂死的挣扎无法止住岁月的脚步,那只是在做无谓的牺牲,可谓是“负隅顽抗,不自量力了”。
这便是自然的所谓:“我就是这样走的”。
我之为人,存于大千之内,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各司其职,量力而行,找准自己的所谓,拈住自己的心,追着岁月飞驰;要将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这才是我们的必要。
我们要像春花绿柳一般,将留存在冬季的体温与生命接轨,将自己依附于流动着的力量,而后变为永恒的美丽。只为活着而活着,便有了你我;没有气息,你的眼中没有我,我的眼中也不会有你。
蜡炬焚身供人以光亮,春蚕至死不渝生命本身所赋予的责任。只要活着:生命便会为你量身订做一个属于你的所谓。人生在世,忧喜参半,尊卑轮换,然而在芸芸众生,错综复杂的世界当中,想要让自己进入运动的轨道,必须将心守住。
然而心又将如何去守呢?
心如止水,辨识物我,偶出波澜,扫平荡尽,复归于平静。水分清浊,清者,以其不容杂物,始终惟一故为清;浊者,因其溶于污糟,杂乱纷繁,不复惟一故为浊。守心之谓,乃是守清,人能守清,可达永恒。事无僻径,循序渐进,才能稳而不乱。虽有千丝万缕,只要能守心,立马黑白分,是非辩,定能将其主次分清,做起事来也会有逻辑。
而何者又谓之逻辑呢?
逻辑者,合性情,合众生,合自然。
渔夫捕鱼,提纲挈领,如吃瓜子,先去其皮而后食之,可谓合情合理。渔夫捕鱼虽无丝网,手有木叉或只手亦能将其捕获。又如虫子啃食树上的果实,亦须先将果子皮啃食,而后方才可以入得其内安享果肉之丰美,此一说亦是合情合理。事在人为,合情者,乃是合人之性情,合情之事必合理,而合理之事却未必合情。物尽其用,物亦必有其用。海洋之大气势,雄浑而壮丽,波澜豪旷,人望之心尖发痒,激情顿生;涓涓之小溪流,绵长悠扬,如细丝绕身,安适非常。令人忍不住就要小憩于当地,恬然有身轻体盈、烦恼顿消之意。
故而人要量身度才以尽其用,可以免去纷争,免去烦恼。
第四隅
黑夜成过往,流水向四方。
但看人间是非是,自觉有为不可为!
——概念语
一
具有一定规律的物和事聚集在一起称之为领域。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领域,像数学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历史领域、地理环境领域、科学领域、生物学领域、化学领域、语言学领域、武术领域、鉴赏领域、现代摄影领域、电影电视剧领域、医学领域、游戏领域、艺术领域、文学领域等等等等!
凡此种种,很多的领域相互牵连、而又相互独立的铺陈在这个三维空间的世界之中。这许多的东西:只不过是随人类的出现而被开采出来的。所以我们人:便以我们所特有的视角,认知了这些存在和即将存在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会将世界以块状的形式将其分割,其目的则是为了更为精准的认知,出现在我们视角范围内的东西,然后给了他一个相当精确的定位。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当中。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存在”是怎么一回事。
“存在”是对你、我、他、他、她最为精准的结果阐释。你我他与万物皆为存在,在这里“存”表示的是过去与将来以及以外的其他,而“在”则指的是当前。“存”涵盖的东西叫有限以外的连续出现,简而言之就是无限中的一隅,再近一步说就是即将出现。他指的主要是即将被人认知的领域,但其领域的出现则不是一个轻易的过程,而是具有相当的卡位性。卡位性即时刻卡的相当的精准,分毫不差,也正是因为他有卡位性才让世界得以循环前进。
然后就是“在”。首先“存”与“在”在道理上包含了两个内容:
一、阴性
二、阳性
直面上说就是相与背,但并非就是相与背,相与背只不过是以个比喻而已,实质上“存”与“在”所包含的内容除却“具象”之外便是“抽象”。而具象就是阳性,抽象就是阴性。“存”中所有的东西即具象和抽象是等价的;“在”中所有的东西也是以平均的方式体现的。
如果非得以我们人的思维方式把“在”中的东西具象化或者说是数量化,那么抽象与具象的比例是:犹如一页书比上一本书当然书的厚度是无限的厚,形象一些就好比是蚂蚁比之于大象。大象何其庞哉?而蚂蚁又是何其微乎?岂可相齐而论?
“在”中所包含的具象当然很明了,就是所能看的到的一切。目之所及皆为具象,脑之驰骋皆为抽象。山、水、星、尘、日、月皆为具象。只要有山的具象便会随之而生出一个抽象的山,俗语称之为“印象”。印象便是抽象,即抽其空间之象而印之于脑海之中便是抽象。以此类推,星辰诸物亦是如此,抽象与具象相随而生如皮毛之相连。
此便可算作是“存”与“在”的基本阐释了。
二
指挥领域的首脑。
“人脑”和其他动物的脑壳是一样的都可被称为“组织器”。他的作用便是将已知的东西进行有规律的组织分类——便是将具象与抽象的组织进行铺陈,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领域。
举个例子来说,像数字“1”,他的概念便是独体、个体的意象;再如“光”这个字,他的涵盖就是一种能让物体呈现在我们眼睛中的事物,这样我们称之为光。这是最为简单的铺陈。虽然我们人类在语言上存在差异但对于世界的认知是相同的,像单个的东西,独立的事物我们中国汉字上表示是“一”而在英语上则用“one”来表示,这就说明人类的认知是相同的,是可以汇通的。
而脑子就是一种机器,他可以把像螺丝母的具象与螺丝钉的抽象衔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知识。世界的形象大概就可以用上面的内容总结起来。
存在=世界,世界包括:一、抽象二、具象。
三
抽象轨道与具象轨道。
抽象轨道等同于抽象路线,也就是点到点的距离,在“组织器”的参与下便拥有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与光速相比超过了他的数倍,也是世界上最慢的速度,其速度的迟钝性是数十年光速的反向差距。抽象轨道已经建立了亿万甚至更多个了,像从山的具象到人脑中的形象便是一个抽象轨道,像此类的抽象轨道可以算作是外与内的轨道,是外与内的沟通,是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必经之路,只要将其开通,他在“组织器”的参与下瞬间便可往返数百次。
具象轨道是靠抽象轨道实现的,他的工具在我们来说是“在”中的具象,当然运作的主人便是我们人类也包括所有活的生命。假如说我要从上海到广州,那么此时这个轨道的开通首先是在抽象轨道上,然后才是具象轨道的实行与开通,其站点就是广州。那么抽象轨道的结果便是“必然到达”,但是在现实生活也就是说在具象轨道上来说却未必是可以到达广州的,当然在具象轨道中的速度也只能是一般的速度(是指现实生活中各种可以实现了的速度)。具象轨道的建立是“在”的基础上,是受到约束的,而且未必就能开通的,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情况:转而换作上海到北京,那么另一个抽象轨道与具象轨道便在此时建立,但是前一条上海到广州的具象轨道却已经废弃了。
当然这只不过是比较笼统的解释,具体到其他的事上便会细致化,但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便是人脑中的站点链接,其速度无限大超越时间的限制,不受现实的制约。例如材料到椅子,其抽象轨道的站点是:始发站——材料,终点站——椅子,结果,必然到达。而具象轨道的体现便是一个人从材料到椅子的制作过程,他是受到现实制约的。
从他们产生的先后上来说,首先产生的是存在——抽象轨道的形成——具象轨道的形成——存在。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存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四
错位。
这种现象存在于抽象轨道中。而错位的后果则是体现在具象中,但是一到具象轨道中便不存在错位的概念了,他只是抽象轨道下的结果。
错位是通过具象表现出来的。如果深一步的解释就是站点的衔接错误,简称为逻辑的安插错位。
例如:
1+1=?结果一个是4,一个是3还有一个是2,。在我们的逻辑上应该把问号换成2,这样才算是把问题解决了,这个就叫做合理的轨道,合理的抽象轨道影响了正确的具象轨道,导致的结果是得到别人的赞同,因为在认知上是相通的。但是如果把问号换成4或者3的话是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虽然在具象轨道上已经到达了但是意义确实不存在的,而首先应该了解到这是因为抽象轨道的错位,才致使具象轨道的不正确。
第五隅
秋叶落,天气凉。
门外路遥遥,秋风锁路更遥遥。
——角词(系情)
一
上一篇文章简述了一番世界的直观图像,以及他的组成细节。而且还介绍了抽象轨道和具象轨道,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这一篇文章是进接着上一篇而作的,这一篇与上一篇有着连接的关系。
这一篇我要说的是内容是“双程线”。有双程线就会有“单程线”,单程线和双程线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至于什么是双程线,什么是单程线,在下面我会介绍与分析。
首先为了对双程线代表的东西了解的更加的清晰,需要举一个例子来做引导。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做的:
拿一个空杯子,然后往杯子里注水,注入的水只要不溢出来就行,即随意注入一些水,然后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
第一:先前杯子是空的。
第二:后来注进了部分水。
做这个实验得到的结果有两个:其一这个空杯子有了水;其二这个杯子里的容积变小了。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杯子里可以装入他能装的东西。如果拿杯子比喻成人的话就是说他可以学任何可以学的东西。
二
实验接着往下进行。如果再往杯子里注入一些沙子,那么他就会躲在杯子的底部,如果再注入一些食用油的话,那么他就会飘在上面。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他所盛的东西:会根据一定的法则编排自己的位置。还是拿杯子比喻成人,那么所有人所吸收的东西:也会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编排。
三
在杯子中有水的情况下,继而再往杯子中注入水的话其结论应该是如何呢?是这样的,先前是有水的,而后注入水,说明水增多了,而杯子里此时的容积小了。那么这便汇成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双程线。
双程线的特点是一进一出;单程线的特点是只进或者只出。
双程线的出现他指挥着人的生活,从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会有体现。例如最为明显的双程线,人行走的过程中的迈步,最明显的两个双程线便展现了出来。其一:双脚的双程线;其二:双手的双程线。如何理解呢?双脚即左右脚,一条是:左脚迈出,另一条是:右脚后退,这便是极为明显的双程线。单行线则是左脚迈出,或者是右脚后退。单程线是相对于双程线来说的,世界中的任何一个现象都可以用双程线来解释,而只能用单程线来分析。当然单程线和双程线:在生活当中的作用是等价的。
设若是一个人缺了一条腿,那么他的关于腿的双程线便少了一条,所以就会给生活带来一生的不便。他必须找到一条与左腿或者右腿相反的一条:能担当单程线的这么一个物件,然后这个物件又受大脑的控制,那么他的生活便会多出来诸多的便利。当然从这个现象来分析的话又是一个双程线。其一就是:少一条腿所带来的不便;其二就是:两条腿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当然要是能明白单程线和双程线的要义,生活会变的多姿多彩,处处都会展现出完美的一面给我们大家看。
双程线是着眼于两个方面来分析的;而单程线则是着眼于一个方面来分析的。
四
双程线的应用。
继续往杯子里加水,杯子由于装不下这么多的水因此而外溢出来。这样便把我们的着眼点由杯子中牵了出来,而着眼于其外的部分。这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水会外溢呢?
这个实验最能解释的一个问题的一句话是:你知道的少,那么你不知道的就会少;你知道的多你不知道的也就会越多。还有一句话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古老的名言其本质就是对双程线的阐释,当然有双程线必然就会有单程线。祸来了,那么福分就会减少;福分来了,祸份便会减少,这便有了两个双程线。单程线则是:祸份增多;福分增多;祸份减少;福分减少。
这便有了做事情的准则,或者说做完事后有了理论的分析。
例如我以此为诗:
红霞染天半边白,
多笑三分愁减半。
万籁独蛙鸣,
抽草绿铺地。
当然双程线和单程线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这些,他的出现对生活会有极大的帮助。不仅涉及到科学,数学,语文,自然,等等诸多的课题,都会有他们的存在。
第六隅
无声细雨冷秋风,愁眉紧梧桐。小院处处总关情,斯人垂首默默空调停。秋尽北风往来送,不见有人来。风雨过后独登台,望尽天下风景入尘埃。
——概念语
此节更无他说,只是较为零星的一些感想而已。总结出来也就是较为简洁的四句话,但是内容较为丰盈,且涵盖当今,所以也单独的作为一个小段。
就此开始落笔:
一、凡为文皆有所指。
二、凡为书亦必会有所示。
故而:
三、世界万象皆可入而为文。
四、世界万物亦可入而为书。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大道之道,道无可道。”也就是老子之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也就是说“我之为人,不知是何物?故而我之为人方可为万物。”这样的人应该说是超越一切的,这才是真正的无我之境,无我之谓乃是天下万物皆是我也。
成于2009年6月\/10月